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6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剪接后的内含子与相应mRNA序列的相互作用在基因表达调控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27个物种的核糖核蛋白基因序列,采用Smith—Waterman局域比对方法得到外显子连接序列与相应内含子序列的最佳匹配片段,分析了外显子连接序列上的匹配频率分布和匹配片段的序列特征。发现一些低等真核生物EJC结合区域的匹配频率明显低于其它区域,所有物种EJC结合区域的序列构成呈现出相对低的结构序。最佳匹配片段的平均长度和配对率分布与siRNA和miRNA的结合特征相同。推测EJC和内含子在与外显子序列结合的过程中存在相互竞争和相互协作的关系,内含子中部序列在基因表达调控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2.
研究表明能量可能是支配神经元活动的统一原则,编码能力与能量成本的比率最大化被认为是突触连接在选择性压力下改变的关键原则之一,这意味着突触范围内能量的变化与突触可塑性有关。为此,建立一个基于能量的突触可塑性模型。当突触后膜瞬时功率高于功率阈值时突触权重增加,反之突触权重下降。该模型可再现脉冲频率依赖可塑性以及脉冲时间依赖可塑性这两种主要的突触可塑性实验结果,并且和其他公认的突触可塑性模型相比具有优越性。结果表明,能量是影响突触可塑性的关键因素,对进一步理解突触连接的选择性和神经网络动力学特征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3.
Wnt信号通路与大脑发育和中枢神经系统成熟密切相关,参与神经突触调节和重塑,在突触可塑性和学习记忆中有重要作用.该文综述了Wnt信号在突触结构与功能中的作用,Wnt信号途径与突触结构和神经功能的建立与维持的关系,以及Wnt信号在学习记忆相关的突触重塑与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对Wnt信号通路的深入了解有助于理解学习记忆的结构...  相似文献   
154.
目的:研究小鼠生后发育过程中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变化。方法:选取出生后不同发育阶段的小鼠共计36只,随机分为1、2、3周龄组(1-, 2-, 3-Week)、1、2、3月龄组(1-, 2-, 3-Month)(n=6)。应用全细胞膜片钳及生物胞素细胞内标记技术区分锥体神经元与中间神经元,同时记录各组小鼠脑片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的被动膜特性、动作电位(AP)及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EPSCs)。结果:与中间神经元相比,小鼠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的AP放电特征表现为规则放电(RS),放电频率较为缓慢。小鼠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的被动膜特性在出生后发育期间表现为:与1周龄组小鼠相比,2周龄组的静息膜电位(RMP)表现为显著超极化(P<0.01),2周后再无明显改变;1月龄组的膜输入阻抗(Rin)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P<0.01),在1月龄后无明显变化;膜电容(Cm)无明显变化。AP在发育早期的变化表现为:与1周龄组小鼠相比,3周龄组AP阈电位绝对值和幅值显著增加(P<0.01),2周龄组AP半波宽显著降低(P<0.05),在此之后无显著变化。sEP...  相似文献   
155.
目的 探究慢性十二指肠炎症对帕金森病致病蛋白pSer129-α-syn(磷酸化的α突触核蛋白)积累的影响,为帕金森病的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利用给予野生型雄性Wistar大鼠口饲半胱氨酸盐酸盐的方法建立慢性十二指肠溃疡模型,利用十二指肠石蜡切片HE染色法评估十二指肠绒毛状态及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利用十二指肠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法评价十二指肠局部致病蛋白pSer129-α-syn的聚集情况;采用脑部矢状切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法探讨脑部海马区致病蛋白pSer129-α-syn的聚集情况。结果 长期慢性十二指肠溃疡能导致致病蛋白pSer129-α-syn在十二指肠局部少量聚集,也可以引起脑部致病蛋白pSer129-α-syn的积累。结论 长期慢性十二指肠溃疡可以增加帕金森病的致病蛋白pSer129-α-syn在肠道及大脑中的积累。  相似文献   
156.
157.
尖吻蝮蛇毒对蟾蜍交感神经节细胞电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细胞内电位记录技术,以离体蟾蜍交感链为标本,观察了尖吻蝮蛇毒(AAV)的神经毒性作用。结果表明,该蛇毒(10-200μg/ml)对交感神经元的静息电位、膜电阻和膜电容没有显著的作用,对动作电位形状也无可测出的影响,但能使阈电位轻皮升高,即使神经元兴奋性稍降低。AAV(>25μg/ml)对胆碱能性的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有剂量依从性的,部分可逆性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至少应部分归之于AAV对突触后膜上的N型胆碱能受体的阻断作用。本研究发现的AAV神经毒性作用可能有一定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8.
豚鼠在体肠纱膜下神经节细胞兴奋的来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史明仪  蒋志根 《生理学报》1995,47(3):301-304
本文运用在体细胞内记录法,观察了与肠系膜下神经节(IMG)相连的四组神经对IMG神经元电位活动的影响。结果显示切断或阻滞任一组神经均使IMG细胞电活动受抑。其中结肠神经(CV)和腹下神经(HN)分别传导源自结肠尾段和膀胱等盆腔脏器的外周性兴奋,节间神经(MN)同时传导源自脊髓的中枢性和结肠的外周性兴奋。定量研究表明外周比中枢的影响更重要。因此IMG不仅是传统认为的“信息传递站”,而且对中枢和外周  相似文献   
159.
synaptobrevin(简称SB蛋白)属于突触小泡胰蛋白家族(VAMPs),分子量为18—20KD,用枪乌贼进行实验,向神经末梢注射破伤风毒素TeTox和肉毒杆菌毒素BoTox,可裂解SB蛋白并不可逆地抑制神经递质的释 放,但不影响触发递质释放的突触前Ca~(2 )浓度。电镜观察表明,注射TeTox的神经末梢,停靠(docking)和末停靠的突触小泡数目均增加。进一步研究证实SB蛋白的裂解引起递质释放量减少,但不影响小泡停靠。提示SB蛋白可能在突触小泡停靠与融合之间某一环节介导神经递质的释放。  相似文献   
160.
对水稻第9和第12染色体编号分歧的细胞学考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水稻细胞遗传研究中, 对于染色体编号有着较多的争议,这在几条长度较短的染色体上显得尤为突出。为有比较地研究这几条染色体在水稻染色体组中的正确编号,本研究以涉及两条较短染色体相互易位的易位杂合体RT9-12为材料,分析了易位系与普通品种日本晴减数分裂粗线期染色体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该易位系的易位染色体并非第9和第12染色体,而是第10和第11染色体,从而认为目前国际上统一编号的第9、12染色体,根据染色体的实际长度可能分别为第10、11染色体。 Abstract:Rice chromosomes in mitosis are usually too small to be identified clearly one from others.In recent years,pachytene chromosomes in meiosis have been in vestigated intensively for establishing unified numbering system.However,divergence in numbering system is still existing especially for some short chromosomes such as chromosome 9 and 12.In order to verify these chromosomes,a translocation line RT9-12 and a japonica variety Nipponbare were carefully investigated for all the chromosomes morphologically in late pachytene stage.It was found that the chromosomes involved in translocation were chromosome 10 and 11 in stead of chromosome 9 and 12 as being compared with the karyotype of Nipponbare.So we consider that the chromosome 9 and 12 in the present rice chromosome numbering system could be chromosome 10 and 11 according to their length,arm ratio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nucleol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