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77篇
  免费   453篇
  国内免费   4185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220篇
  2022年   304篇
  2021年   323篇
  2020年   275篇
  2019年   270篇
  2018年   219篇
  2017年   248篇
  2016年   249篇
  2015年   316篇
  2014年   512篇
  2013年   431篇
  2012年   463篇
  2011年   594篇
  2010年   548篇
  2009年   575篇
  2008年   726篇
  2007年   564篇
  2006年   468篇
  2005年   505篇
  2004年   485篇
  2003年   486篇
  2002年   476篇
  2001年   456篇
  2000年   438篇
  1999年   333篇
  1998年   332篇
  1997年   315篇
  1996年   272篇
  1995年   267篇
  1994年   246篇
  1993年   216篇
  1992年   240篇
  1991年   245篇
  1990年   250篇
  1989年   218篇
  1988年   98篇
  1987年   62篇
  1986年   56篇
  1985年   78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2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4篇
  1976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5年   3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为了获得具有高催化活性且抗反馈抑制的大肠杆菌分支酸变位酶 预苯酸脱水酶 (chorismatemutase prephenatedehydrataseCM PDT) [EC5 .4 .99.5 EC4 .2 .1.5 1],通过相关菌种CM PDT氨基酸序列同源比较 ,寻找高度保守位点 .用定点突变及PCR法构建突变酶M1(缺失 30 4T、30 5G、Q30 6K)、M2 (缺失W 338)、M3(缺失 30 1~ 386位氨基酸 )、M32 9(E32 9A)和M374 (C374A) ,野生型及各突变型基因与pET2 8a(+ )载体连接后 ,表达融合蛋白 .在非变性条件下 ,由TALON金属螯合亲和层析柱纯化野生型和突变体的酶蛋白 .酶活性测定表明 ,突变体M3的PDT活性下降为野生型活性的 2 9% ,但保持了CM活性 .突变体M374保持了CM ,PDT两种酶的活性 ,突变体M1、M2、M32 9的CM ,PDT活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酶抗反馈抑制作用检测表明 ,突变体M3、M374解除了苯丙氨酸的反馈抑制作用 ,M1、M2、M32 9部分解除了苯丙氨酸的反馈抑制作用 .与含野生型pheA基因的E .coliBL2 1菌株相比 ,含突变基因的E .coliBL2 1菌株对 10mmol L的苯丙氨酸代谢类似物具有强的抗反馈抑制作用 ,其中M1,M2 ,M3对 2 0mmol L的类似物具有抗反馈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2.
刘伟  李若瑜等 《菌物系统》2002,21(4):547-551
根据白念珠菌角鲨烯环氧化酶基因的开放读框中编码^1MSSVKY^6的序列和编码^492NEIVR^496的序列分别设计上,下游引物,以白念珠菌ATCC11006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将PCR产物克隆并做序列分析后,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结果PCR获得大小约为1.5kb的产物,测序分析表明克隆的产物大小为1491bp。正是白念珠菌角鲨烯环氧化酶基因的开放读框,表达得到约为80kDa大小的蛋白,与理论计算一致。本研究为开展特比萘芬与其作用靶酶关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3.
概述了蚓激酶的分离纯化、理化特性、纤溶特点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94.
“关于多功能酶与多酶复合体的教学”《生物学杂志》 ,1 7( 5 ) :4 4一文提出了生化教学中两个易混淆的概念。笔者认为 ,提出教学难点 ,进行充分的讨论 ,有助于明辨是非 ,澄清认识 ,提高教学质量。上文在阐述这两个概念时 ,强调了多酶复合体中每种酶催化的反应彼此之间有反应链的特征 ,而多功能酶中每种酶催化的反应之间并无反应链的关系。这种立论是片面的 ,是不符合迄今所知的许多实验事实的。例如 ,催化脂肪酸生物合成的脂肪酸合成酶 ,在大肠杆菌中以多酶复合体的形式存在 ,它是以酰基载体蛋白 (ACP)为核心 ,6种酶排列在四周而构成的…  相似文献   
995.
链替代扩增反应作为一种体外恒温酶控扩增体系,主要基于限制酶打开缺口和无外切酶活性的DNA聚合酶的聚合替代的原理,随着该反应体系各环节的不断改进,目前该方法已应用于细菌尤其是分枝杆菌DNA的检测、体外进化模型的建立、核酸定量及芯片杂交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996.
采用高保真PCR方法调出CTB基因,经测序证实核酸序列正确后,再亚克隆到含植物表达调控原件的载体上,采用冻融法和电击法,将含CTB的植物表达载体转入根癌农杆菌中,通过一系列分子克隆的方法获得含CTB基因的植物及元素达载体pBI-CTB和pBI-CTBK,并经酶切证实,为下一步的植物转基因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97.
葱蒜类作物中的蒜氨酸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介绍了蒜氨酸酶的性质,影响其活性的因素,动力学特性及其编码基因的结构,表达调控等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98.
竹笋采后10d内,PPO,POD和PAL活性呈迅速上升趋势,之后缓慢下降,木质素含量在采后10d内迅速增加,随后缓慢增加,1℃和10℃之间的PPO,POD和PAL活性的差异都达显著水平(P<0.05),木质素含量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999.
莲胚芽叶绿素合成对光照的依赖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被子植物的叶绿素合成需要光照,但是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胚芽却一直被猜测具有在黑暗中合成叶绿素的能力,因为莲胚芽变绿是在四重覆盖物(子叶、种皮、果皮和莲蓬)包被下几乎不大可能秀光的环境中发生的,本实验从正反两个方面否定了这种可能性;首先对处于发育早期的莲蓬进行遮光处理。结果发现莲胚芽虽然可以继续发育,但是它的叶绿素合成却受到严重抑制。积累了大量合成叶绿素的前体,并且这些前体主要与依赖光的原叶绿素酸酯氧还酶(LPOR)结合在一起;其次不依赖光的原叶绿素酸酯氧还酶(DPOR)的编码基因在物种间高度保守,但是用PCR的方法在功基因组中却扩增不同源序列,表明莲胚芽不大可能具有在黑暗中合成叶绿素所必需的酶。两方面实验结果表明,莲胚芽的叶绿素合成只能通过依赖光的途径进行。  相似文献   
1000.
白皮松针叶内皮层中具凯氏带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荧光显微镜对白皮松(Pinus bungeana Zuce.)针叶内皮层结构进行深入观察,确认内皮层径向壁和横向壁上具有能够激发荧光的带状结构;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对内皮层充分酶解分离后,首次从叶中得到类似于根部内皮层特有的网状结构。应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光术(FTIR)对网状结构进行化学成分鉴定,其吸收光谱的分析结果表明,针叶内皮层细胞壁带状结构部分含有木质素,木栓质,纤维素和细胞壁蛋白等,而这些成分与针叶维管组织的成分不尽相同,上述证据表明,白皮松针叶内皮层细胞壁具有与根部内皮层相似的凯氏带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