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37篇 |
免费 | 56篇 |
国内免费 | 394篇 |
专业分类
138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35篇 |
2022年 | 32篇 |
2021年 | 51篇 |
2020年 | 45篇 |
2019年 | 45篇 |
2018年 | 32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31篇 |
2015年 | 55篇 |
2014年 | 56篇 |
2013年 | 44篇 |
2012年 | 73篇 |
2011年 | 60篇 |
2010年 | 39篇 |
2009年 | 45篇 |
2008年 | 53篇 |
2007年 | 56篇 |
2006年 | 49篇 |
2005年 | 38篇 |
2004年 | 43篇 |
2003年 | 37篇 |
2002年 | 45篇 |
2001年 | 35篇 |
2000年 | 26篇 |
1999年 | 24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26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25篇 |
1992年 | 27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26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背景】共生菌对宿主的很多生理功能有着重要影响,但微生物菌群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探索其潜在的机制存在困难。黑腹果蝇的无菌和悉菌模型可以被用来研究细菌和宿主的相互作用。【目的】分离和鉴定果蝇肠道大肠杆菌,并研究其对宿主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利用大肠杆菌选择性培养基分离果蝇肠道大肠杆菌,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鉴定菌株。利用体外和体内定殖实验验证共生关系。通过果蝇的发育历期和生长速率实验检测该细菌对宿主生长发育的影响。利用RT-qPCR技术对促胸腺激素及胰岛素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从实验室饲养和野生果蝇肠道体内分离并鉴定得到大肠杆菌。体内和体外定殖试验中大肠杆菌可以和果蝇肠道共生菌共存,说明大肠杆菌是果蝇肠道共生菌。另外,大肠杆菌通过提高果蝇生长速率促进其发育。在分子水平上,大肠杆菌可以激活果蝇体内脑促胸腺激素和胰岛素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结论】大肠杆菌是果蝇肠道共生菌并能促进果蝇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92.
兽类监测可以了解兽类资源状况及变化趋势,为兽类类群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了解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兽类资源及其变化,2013年3月—2018年3月在保护区及周边布设红外相机,累计工作17 777 d,共获得大中型兽类独立有效照片1 179张,鉴定出兽类物种4目12科18种,其中食肉目Carnivora种类最多(12种),占66.67%,国家Ⅰ级、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6种。观测期间相对丰富度排名前5的物种为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花面狸Paguma larvata、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黄鼬Mustela sibirica和小熊猫Ailurus fulgens,但每年相对丰富度最高的物种不同。每年动物拍摄率差异不大,说明保护区及周边兽类群落相对稳定。虽然缺乏大型食肉动物,但有6种相对丰富度较高的中型食肉动物(赤狐Vulpes vulpes、大灵猫Viverra zibetha、黄喉貂、豹猫、黄鼬和黄腹鼬Mustela kathiah)。此外,物种数量、物种拍摄率和人类干扰在保护区内外存在差异,保护区内的干扰相对较少,物种... 相似文献
993.
<正> 1983年以来,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 Jakovlev为害日益严重,已成为南通棉区棉花蕾铃期的主要害虫之一。本试验就中黑盲蝽的性外激素释放及产卵习性进行了一系列观察,旨在为预测中黑盲蝽的种群变化趋势及有效地防治中黑盲蝽提供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虫源 将田间四代中黑盲蝽老 相似文献
994.
995.
牛皮杜鹃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1 植物名称牛皮杜鹃(Rhododendron chrysanthum Pall.),又称牛皮茶.
2 材料类别新萌发嫩芽.
3 培养条件基本培养基为MS.(1)嫩芽基部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1/4MS+6-BA 2.5 mg·L-1(单位下同)+NAA 1.0+3%蔗糖;(2)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1/4MS+6-BA 4.0+NAA 0.5+3%蔗糖;(3)继代增殖培养基:1/4MS+6.BA 3.5+NAA 0.2+3%蔗糖;(4)壮苗生根培养基:MS+IAA 0.1+1%蔗糖.上述各培养基均加0.9%琼脂,pH 5.4. 相似文献
996.
运用RT-PCR技术克隆了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湖南鼎城株系的基因组S10片段(SRBSDV-HuNDCS10),并对其全序列进行了测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SRBSDV-HuNDC S10片段全长为1797bp(登录号:JQ337964),含有1个ORF,编码557个氨基酸残基的衣壳蛋白,推测分子量约62.6kD,推测等电点为7.62,与已报道的广东、海南和云南分离物病毒的S10作比较,它们的核苷酸相似性分别为99.7%、99.0%和98.4%,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100.0%、99.5%和99.3%。对SRBSDV-HuNDCS10及部分Fijiviruses病毒对应片段在5’URT与3’URT存在的保守序列和互补序列进行了归纳,对其ORF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motif查找,得到该属(Fijiviruses)氨基酸序列的10个保守区段。此外,进行了糖基化位点、磷酸化位点及B细胞抗原表位预测,发现了3个可能的N端豆蔻酰基化位点,可能与病毒的侵染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997.
CsrA(在有些细菌例如十字花科黒腐病菌中也称为RsmA,统称CsrA/RsmA)是一类在细菌中广泛分布而且氨基酸序列非常保守的RNA结合蛋白。研究表明,CsrA/RsmA作为转录后全局调控因子参与了包括细胞碳代谢、次生代谢、运动性、生物被膜形成以及动植物病原菌的致病过程等许多细胞过程的调控。CsrA/RsmA在不同的细菌中的生物学功能各有异同。在大肠杆菌中,CsrA的主要功能是控制细胞的碳代谢、运动性和生物被膜形成;而在十字花科黑腐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athovar campestris,Xcc)中,CsrA的同源蛋白RsmA的主要功能除了控制碳代谢、运动性和生物被膜形成外,还控制致病性和胞外酶的产生。大肠杆菌的CsrA(CsrAE.coli)是否具有XccRsmA(RsmAXcc)的功能?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用大肠杆菌的csrA基因(csrAE.coli)互补Xcc的rsmA基因(rsmAXcc)的缺失突变体DM2506。结果显示,csrAE.coli能够互补DM2506的所有表型,说明CsrAE.coli具有RsmAXcc的全部功能。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无论是rsmAXcc突变体还是野生型菌株,导入表达CsrAE.coli的质粒后均导致其致胞外蛋白酶活性的严重下降,证明CsrAE.coli具有抑制Xcc胞外蛋白酶活性的作用。进一步的实验证实,CsrAE.coli的C末端第53~61位氨基酸残基具有抑制Xcc胞外蛋白酶活性的功能。 相似文献
998.
999.
2003年8月—2005年8月,对无量山大寨子5个黑长臂猿群体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观察。当一个群体在早晨鸣叫或依次通过树冠时,记录群体的结构和组成。每个群体都由1个成年雄性、2个成年雌性及其后代组成。2003年8月平均群体大小为6·2只;到2005年8月,平均群体大小发展为6·4只,其中有2个亚成年雄性从出生群迁出,且有3只幼猿出生。在3个群体(G1、G2和G3)中两个成年雌性都成功繁殖了后代。同一群体内两个成年雌性间无攻击或等级行为。2005年4月15日,当一只亚成年雌性进入G3的领域后,两只成年雌性对其进行追逐驱赶,并且干扰其与成年雄性配合进行二重唱,成年雄性没有直接驱赶流浪的亚成年雌性,10天后这只亚成年雌性离开了G3的领域。亚成年雄性经常与群体其他成员保持一定距离,并且在出生地通过独唱练习鸣叫。黑长臂猿可能通过亚成年雄性和雌性的迁出,及成年雌性对外来流浪雌性的驱赶维持这种一夫二妻的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研究黑脊倒刺鲃scnanos的核苷酸序列及其在配子发生中的空间表达特征,以期为鱼类生殖发育研究提供一个有效的分子标记。方法:RT-PCR法首次克隆出scnanos基因,并检测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进而原位杂交法检测其在性腺中的表达水平。结果:scnanos开放阅读框长456bp,编码152个氨基酸。其具有较高的保守性,与鲤鱼、斑马鱼、家蚕、大熊猫、紫色球海胆的相似性分别为81%、63%、52%、50%、44%;scnanos仅在性腺表达,精子发生中,scnanos仅在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中表达。卵子发生的各时期都发现有scnanos的表达,且杂交信号的强度都随着配子发生的进行逐渐减弱。结论:该研究得到的scnanos是斑马鱼nanos的同源基因,而且此基因适合作为黑脊倒刺鲃及其它鱼类生殖发育研究的有效分子标记基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