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81.
2005年4月下旬、8月中下旬、2006年7月中下旬、9月下旬4次对甘肃省的黑河湿地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实地考察,结合有关的文献资料和走访情况,结果表明该地区有两栖动物2种,隶属2目2科2属;有爬行动物13种,隶属3目8科9属。湿地周围存在大量传统农耕区,对野生动物及其生境干扰较大,就此提出相应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82.
黑河上游天涝池流域灌丛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是河西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而灌丛作为祁连山主要植被类型之一,对该区水源涵养功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黑河上游天涝池流域灌丛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调查结合研究区机载Li 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数据和Geoeye-1影像,研究灌丛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样方生物量与易测因子(平均丛高和样方盖度)呈幂函数关系;机载Li DAR数据能够较精确地反演灌丛平均高度以及样方盖度;利用其反演数据获得研究区灌丛地上总生物量为141 t;单位面积最大地上生物量为691.8 g/m2;在海拔3300—3400 m高度带灌丛地上生物量最大,为40.4 t;在海拔2655—3300 m高度带,随着海拔的升高灌丛地上总生物量在增加;在海拔3400—3750 m高度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灌丛地上总生物量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83.
张掖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6  
孔东升  张灏 《生态学报》2015,35(4):972-983
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内陆干旱区,是西北典型的内陆河流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借助市场价值法、碳税法、影子工程法、生态价值法、旅行费用法等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方法,对研究区湿地的各项生态功能进行了价值估算。结果表明,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约为32.89×108元,其中各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量依次为:调蓄洪水功能湿地固碳释氧功能旅游休闲功能提供水源功能气候调节功能物质生产功能生物栖息地功能科研教育价值功能降解污染物功能。直观的货币价值突显了保护区湿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为我国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4.
水资源短缺的社会适应能力理论及实证--以黑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怀文  李玉文  徐中民 《生态学报》2011,31(5):1430-1439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干旱-半干旱内陆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社会适应能力理论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从人类生态系统角度分解社会适应能力,辨明了社会适应能力结构性成分,并利用网络层次分析(ANP)方法,构建了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社会适应能力定量评价模型。然后以黑河流域中游甘州区为研究区,进行了水资源短缺的社会适应能力定量评价的案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社会适应能力综合指数为2.411,处于中等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灌区尺度上,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社会适应能力水平与受灌区水资源管理背景和意识的影响。在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社会适应能力系统中,研究区有两个关键资源有所欠缺,同时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均综合用水量较低、社会公平和节水意识水平相对较高,但人们安全感和政策稳定性不强并缺乏信任,廉政水平、政府管理能力和社会经济资源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旨在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分析角度,为决策者采取新的社会、经济、制度等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支撑。  相似文献   
85.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黑河中游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蒙吉军  王雅  江颂 《生态学报》2019,39(15):5404-5413
退耕还林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对我国生态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则是保障该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以黑河中游为研究区,评估了区域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气体调节等生态系统服务及其退耕还林增量;利用最小数据法耦合机会成本和服务增量,推导退耕还林补偿曲线;通过政策目标设定3种情景,比较不同情境下的补偿标准、退耕比例和范围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增量。结果表明:①退耕还林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单位面积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固碳三种生态系统服增量分别为8.87 mm/m~2、105.67 kg/m~2和43.16 g/m~2;②如不实施生态补偿,仅有1.42%的耕地愿意实施退耕还林;当补偿标准达到4381.35元/hm~2时,可实现5.17%耕地退耕,且全部属于高度适宜和适宜还林的耕地;而当补偿金额达到7500元/hm~2时,可实现退耕比例13.98%,且多数属于宜林的地块;当补偿标准为2803.06元/hm~2时,退耕比例仅为2.55%,但全部适宜林地生长;③最小数据法可求得理论上相对高效和经济的补偿标准,目前实施的7500元/hm~2的政策标准在合理的补偿范围内。研究结果为完善黑河中游生态补偿机制、提高生态补偿效率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86.
黑河下游绿洲胡杨生长状况与叶生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传燕  赵阳  彭守璋  王瑶  李文娟 《生态学报》2014,34(16):4518-4525
选择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为研究区,以优势物种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为研究对象。在2009年和2010年对研究区胡杨的生长状况、叶生态特征和生境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胡杨受水分胁迫的程度增强,生长态势变差,其枯枝比由2.45%增加到81.00%,其比叶面积由11.84 m2/kg减少到5.35 m2/kg。叶气孔密度变化很大,最小值为105(个/mm2),最大值为218(个/mm2),平均值为158.4(个/mm2),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增加,叶气孔密度先减少后增加之后再显著减少(P0.05),呈三次函数关系。研究得出枯枝比能够反映胡杨分布区地下水的变化状况,是林相描述比较重要的指标,比叶面积和叶气孔密度能够指示胡杨种群环境变化。研究结果可为荒漠河岸林恢复和生态输水效应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