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4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1193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102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湿地植物根表的铁锰氧化物膜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刘文菊  朱永官 《生态学报》2005,25(2):358-363
湿地植物根系具有泌氧能力 ,使其根表及根际微环境呈氧化状态。因而 ,土壤溶液中一些还原性物质被氧化 ,如 Fe2 ,Mn2 ,形成的氧化物呈红色或红棕色胶膜状包裹在根表 ,称为铁锰氧化物膜。铁锰氧化物膜及其根际微环境是湿地植物根系吸收养分和污染物的门户 ,势必会影响这些物质的吸收。主要综述了铁锰氧化物膜的形成和组成 ,以及根表形成的氧化物膜的生态效应 ,也就是氧化物胶膜对植物根系吸收外部介质中的养分及污染物质——重金属离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12.
辽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84,自引:10,他引:74  
以生态系统健康及压力 -状态 -响应 (PSR)模型作为研究方法 ,根据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 ,建立一套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以遥感数据及统计监测数据为基础 ,以小流域为评价单元 ,采用 RS和 GIS技术 ,对每个小流域湿地进行单因子和综合评价 ,揭示盘锦市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1)辽河三角洲盘锦市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相对较好的区域面积占 2 2 % ,相对一般的占 5 2 % ,相对较差的占 2 6 %。 (2 )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相对较好 ,但其中局部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已经受到威胁 ,健康状况转为一般。 (3)辽河三角洲湿地资源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水稻田开发与油田开发  相似文献   
913.
湿地林土壤的Fe2+,Eh及pH值的变化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通过在不同含水量 (田间持水量的 6 0 % :对照处理 ;田间持水量的 2 5 0 % :淹水处理 )和不同温度 (2 0℃ ,2 5℃ ,30℃ )条件下的室内培养 ,对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池杉湿地林土壤的二价铁离子 (Fe2 )浓度 ,氧化还原电位 (Eh)及 p H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与对照处理相比 ,淹水土壤的 p H值和 Fe2 浓度明显提高 (P<0 .0 1) ,而 Eh值则明显降低 (P<0 .0 1)。在淹水条件下 ,高温处理的土壤 p H值和 Fe2 浓度明显高于低温处理土壤 (P<0 .0 1) ,Eh值则相反。研究表明 ,土壤 Eh值与 p H值之间存在着密切的 3次方程式关系 (P<0 .0 0 1)。就里下河地区湿地林土壤而言 ,Eh值下降至 2 0 0 m V以下时 ,才会有大量的铁元素被还原为Fe2 。  相似文献   
914.
白骨壤模拟湿地系统中Pb的分布、迁移及其净化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桂葵  陈桂珠 《生态科学》2005,24(1):28-30,34
在温室中建立红树林植物白骨壤模拟湿地系统,分别用正常(NW)、5倍(FW)和10倍(TW)浓度人工配置的城市污水每周定时定量对模拟系统污灌2次,用海水作对照(CL),持续1年。研究重金属Pb在湿地系统中的分布、迁移及其被净化的效果。结果表明:加入系统中的Pb主要存留于土壤子系统中,很少迁移到植物体和凋落物中:植物各器官中的Pb含量在根中最高;模拟系统对重金属。Pb的净化效果显著,各污水处理组分别为:NW组97.97%、FW组97.86%、TW组98.06%。根据物质平衡模型计算得土壤子系统。Pb的环境容量较大,因此整个模拟系统对Pb污染的承受力较大。  相似文献   
915.
澳大利亚轮藻植物研究历史悠久,迄今约有95种被描记。在Wood(1972)对澳大利亚轮藻植物的修订研究中,一些种因为标本遗失或已损坏而未包括在内,其中有的种近年来又被重新发现。本文重点介绍Nitella hookeri A.Br.var.arthroglochin A.Br.,Lychnothamnus barbatus(Meyen)Leonh.和Nitella partita Nordst.的发现过程及其产地生态环境,探讨了季节性湿地对轮藻植物的保护意义。N.hookeri var.arthroglochin早在1854年就发现于澳大利亚,并于1887年再次作为澳大利亚特有物种而被记录,然而从此销声匿迹,直至1989年才再度问世,它重新出现的地点为新南威尔士州高海拔花岗岩风化土壤地区的季节性溪流中。L.barbatus则为R.D.Wood首次发现于1960年,嗣后一再搜寻并无踪迹,直到1996年才于昆士兰东南地区亚热带阵发性溪流中被再次发现。昆士兰中部干旱地区1889年一度见到的N.partita,也是近一百年后才在新南威尔士州西北干旱地区的季节性湿地再次发现。  相似文献   
916.
湿地稻-鸭复合系统的CH_4排放规律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3  
采用小区试验。大田试验研究湿地稻—鸭复合生态系统甲烷排放规律。稻鸭复合生态系统中甲烷排放随季节变化。在早稻—晚稻耕作制度条件下,6月上旬和7月底分别有2个高峰。早稻与晚稻的排放规律也各异。早稻甲烷排放峰值出现在水稻幼穗分化期。最高值为13.693mg/(m^2.h).晚稻峰值出现在分蘖盛期。可达23.145—105.595mg/(m^2.h)。养鸭处理与常规栽培甲烷排放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稻田养鸭的早稻生育期间甲烷排放总量为5.517g/m^2。传统栽培为9.89g/m^2。稻田养鸭的晚稻生育期间排放总量为10.113g/m^2。传统栽培为17.054g/m^2。稻田养鸭与传统栽培比较.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增加15.3mV.还原物质总量、活性还原物质总量、活性有机还原物质总量分别降低0.365cmo1/kg、0.242cmo1/kg和0.180cmo1/kg。土壤氧化还原特性影响甲烷排放通量.土壤还原物质总量、活性还原物质及活性有机还原物质数量与甲烷排放通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5、0.791、0.769。湿地稻鸭复合生态系统土壤氧化还原状况改善是甲烷排放减少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17.
雷州半岛湿地水鸟区系组成及生态分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1998年10月至2000年6月,对雷州半岛湿地水鸟区系组成及生态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雷州半岛湿地水鸟56种,隶属7目9科,种类最多的是鹭类(Ardeidae)、鸭类(Antidae)和Xin鹬类(Charadriidae and Scolopacidae),共有41种,56种水鸟中,古北界成分35种,占绝对优势;东洋界、广布种分别只有13和8种。以冬候鸟为主,共有33种;留鸟、族鸟和夏候鸟分别占13、7和3种。冬候鸟主要是鸭类和Xin鹬种类,留鸟主要是鹭类,本地的鸥类(Laridae)几乎都是冬候鸟,受各种协定或法规保护的水鸟有38种。雷州半岛的水鸟主要人布在沿海滩涂湿地,共有49种,红树林是最重要的水鸟栖息地,分布在这里的水鸟有37种。  相似文献   
918.
崇明东滩越冬白头鹤觅食地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崇明东滩越冬白头鹤 (Grusmonacha)觅食地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①在潮沟边缘和平滩 2种微地貌之间 ,白头鹤的取食强度具极显著差异 (P <0 0 1) ,食物埋藏深度和食物重量具显著差异 (P <0 0 5 )。②在由北向南 3条样线之间 ,白头鹤的取食强度、食物埋藏深度、食物数量和食物重量差异极显著 (P<0 0 0 1)。③在内带、中带和外带 3条植被带之间 ,食物的埋藏深度和食物重量差异极显著 (P <0 0 0 1) ;由于潮水的影响 ,白头鹤在 3条植被带之间的取食强度无显著差异。白头鹤通过食物埋藏深度、食物重量和食物数量 3个特征来选择最佳的觅食场所。其中 ,食物的埋藏深度对白头鹤觅食地的选择具有最重要的作用 ,白头鹤倾向取食埋藏浅的食物 ;而潮水的冲刷作用是造成食物埋藏深度不同的主要原因。通过食物的平均埋藏深度与白头鹤平均取食深度的比较 ,可以较准确地预测白头鹤的取食地点  相似文献   
919.
湿地土壤CO2通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李兆富  吕宪国  杨青 《生态学杂志》2002,21(6):47-50,23
近年来 ,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成为公众和科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CO2 作为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 ,其源、汇及通量的研究得到格外重视。土壤作为一个巨大的碳库 (1 394× 10 18gC[15] ,是大气CO2 的重要的源或汇 ,其通量 (约 6 8± 4× 10 15gC·年 - 1)如此巨大 (燃料燃烧每年释放约 5 2× 10 15gC) [7,2 6 ] ,使得即使轻微的变化也会引起大气中的CO2 浓度的明显变化。精确测定各生态系统的土壤CO2 通量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情况是十分重要的。土壤CO2 通量表现为土壤呼吸 ,这一术语初始的含义为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放出CO2 的…  相似文献   
920.
垂直流人工湿地的设计及净化功能初探   总被引:60,自引:2,他引:58  
阐述了垂直流人工湿地小试系统的设计,并测试其冬季污水净化效果,垂直流人工湿地由下地流和上行流方式的两池组成,对受污染地面水体中的CODCr,BOD5和TSS的去除率分别为53.6%,78.7%和80.2%,对细菌,总大肠菌,粪大肠菌和藻类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99.4%,85.9%,89.7%和97.7%,。对KN,HN4^ -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9.2%,16.5%和25.8%,各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作用无明显差异。系统出水NO3^-N浓度高于进水,而有植物系统中又高于无植物的对照,表明湿地植物的存在有利于硝化,表明下行流-上行流人工湿地在冬季仍能较好地改善水质,是一种有效的水处理技术,对水体水质改善和水生态系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