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32篇
  472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1.
胰岛素降解酶是维持体内糖代谢平衡和蛋白质稳态的关键蛋白质,也是2型糖尿病及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药物的重要靶点.本研究构建了野生型鼠源胰岛素降解酶的大肠杆菌ppSUMO表达系统,并完成了鼠源胰岛素降解酶的表达纯化及功能测定.采用ppSUMO表达系统得到的融合蛋白具有组蛋白标签和ULP1酶切位点,通过ULP1酶对亲和纯化得到的...  相似文献   
412.
413.
人的肠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在这里存在有数量庞大的多种多样的微生物群落,它们的合集又通称为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通常情况下,人体与肠道菌群和平共处,互利互惠。肠道内环境与微生物的稳态主要依赖于肠黏膜的存在,它包括了上皮细胞层、固有层和黏膜肌层。肠黏膜协同其分泌的黏液层、黏膜免疫系统、以及其上依附的肠道菌群等一同组成了肠黏膜屏障,以抵御各种外界不利因素,尤其是病原细菌的侵袭。本文旨在概述肠道黏膜屏障与部分相关常见病原细菌感染机制的研究进展,并为科学研究和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14.
目的:探讨超声胃镜小探头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超声胃镜小探头对我院2010年6月-2011年12月62例经电子胃镜检查的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患者进行检查,对病变的浸润范围与性质进行分析,结果与术后病理进行对比.结果:良性间质瘤43例,占69.35%,恶性间质瘤6例,占9.68%,异位胰腺5例,占8.06%,囊肿6例,占9.68%,脂肪瘤与静脉曲张各1例,占1.61%.所有结果均经病理检查证实,符合率100%,结果具有代表性(P<0.05).结论:使用超声胃镜小探头能清楚显示上消化道各层管壁结构,确定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性质,提高诊断率,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可作为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诊断方法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15.
目的观察脱细胞羊膜(HAM)与小肠黏膜下层(SIS)促进大鼠皮肤缺损修复和血管形成的作用。方法SD大鼠24只,在两侧背部各做1个直径为1.8cm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HAM覆盖,B组SIS覆盖,C组纱布覆盖。在2周时处死动物取材,HE染色观察皮肤缺损修复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K19和VEGF,RT-PCR检测VEGF mRNA的表达。结果A组、B组愈合较好。C组愈合较差。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A、B组K19、VEGF阳性细胞显著多于C组,其中A组最多;RT-PCR结果显示,A、B组比C组表达更多的VEGF mRNA其中A组最多,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AM和SIS均能增加皮肤创面组织中K19阳性细胞数,上调VEGF mRNA的表达、增加VEGF的分泌,其中HAM具有更强的促进皮肤缺损修复和血管形成作用。  相似文献   
416.
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BVDV)P80基因序列,自行设计并合成引物,经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从BVDV C_(24)V株细胞培养液中扩增出P80基因,大小为560bp。利用酶切方法把目的基因克隆到大肠杆菌IPTG诱导表达载体PET32a(+)中,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高效表达,这为建立ELISA方法检测BVDV抗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17.
目的 观察复方薏苡仁方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功能及胃肠运动的效果,并考察复方薏苡仁方对小鼠盲肠内容物pH及肠黏膜结构等肠道内环境的影响。方法 参照《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版)的规定进行调节肠道菌群实验和小肠墨汁推进试验,检测小鼠盲肠内容物pH,并对肠道黏膜结构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1)与给样前相比,复方薏苡仁方中、高剂量组肠杆菌数和低、高剂量组肠球菌数均明显减少(P<0.05),中、高剂量组乳杆菌数和双歧杆菌数均明显或显著增加(P<0.05或P<0.01),且高剂量组乳杆菌数和中、高剂量组双歧杆菌数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2)复方薏苡仁方各剂量组小鼠盲肠内容物pH值均显著降低(P<0.01),且均低于阳性对照组,其中低、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复方薏苡仁方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比值(A/V)均明显或显著增加(P<0.05或P<0.01),且中、高剂量组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A/V比值明显或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或P<0.01);(4)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复方薏苡仁方各剂量组小鼠小肠推进率均显著增加(P<0.01),且均高于阳性对照组(P<0.01)。结论 复方薏苡仁方对调节肠道菌群及改善肠道微环境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18.
结核分枝杆菌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播,而机体的呼吸道黏膜免疫又是抵御从黏膜途径入侵的外来物质的第一道防线。因此,诱导有效的黏膜免疫应答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性疫苗的研制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19.
420.
益生菌对婴幼儿肺炎并发腹泻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益生菌对婴幼儿肺炎并发腹泻的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6 5例婴幼儿肺炎并发腹泻患儿,使用益生菌+黏膜保护剂(治疗组4 9例)及单用黏膜保护剂(对照组16例)对腹泻的治疗效果。所有患儿均行大便常规及轮状病毒检测,大便常规正常,轮状病毒阴性。结果 治疗组及对照组在肺炎出现腹泻时间、腹泻后开始治疗时间及重型腹泻所占比例上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治疗组有效率为9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 %。结论 益生菌联合黏膜保护剂治疗婴幼儿肺炎并发腹泻,疗效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