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6篇 |
免费 | 96篇 |
国内免费 | 40篇 |
专业分类
46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29篇 |
2022年 | 31篇 |
2021年 | 32篇 |
2020年 | 25篇 |
2019年 | 35篇 |
2018年 | 27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27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21篇 |
2011年 | 27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1.
猪胃肠道黏膜二糖酶的性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猪小肠中麦芽糖酶,蔗糖酶和乳糖酶3种二糖酶的生化性质及活性分布。试验以3头“杜加”生长猪为对象,屠宰并刮取胃底部,十二指肠,空肠上段和回肠黏膜。其中空肠黏膜用于3种二糖酶生化性质的研究,包括酶的最适温度,热稳定性,最适pH ,pH稳定范围和金属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胃底部,十二指肠,空肠上段和回肠黏膜用于测定3种二糖酶活性以揭示其在胃扬中的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麦芽糖酶,蔗糖酶和乳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50,45和55℃,最适pH分别为6.8,6.5和6.0;乳糖酶的耐热温度(70℃)高于麦芽糖酶和蔗糖酶(50℃);不同pH对3种二糖酶活性影响不大;金属离子Cu^2 和Fe^2 对3种二糖酶均有激活作用;而Mn^2 有抑制作用。此外,Zn^2 能抑制麦芽糖酶活性,提高蔗糖酶活性,而不影响乳糖酶活性。3种二糖酶活性在肠道中由高到低的分布为:空肠,回肠,十二指肠和胃;其中麦芽糖酶在空肠和回肠中活性相近。回肠和空肠黏膜中的麦芽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十二指肠和胃中的酶活性,十二指肠酶活性显著高于胃;空肠中蔗糖酶和乳糖酶活性显著高于回肠,十二指肠和胃底部。从3种二糖酶活性大小看,胃底部和十二指肠中的麦芽糖酶活性显著高于蔗糖酶和乳糖酶;空肠上段和回肠中的麦芽糖酶活性显著高于蔗糖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又显著高于乳糖酶。上述结果表明,3种二糖酶的生化性质具有一定的差异,在胃肠道中的活性分布规律相似。 相似文献
12.
乳果糖对肝癌TACE后肠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乳果糖对肝癌TACE后患者肠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5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按常规治疗加服乳果糖,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服药后观察全身和肠道情况并检测二胺氧化酶(DAO)的内毒素水平。结果治疗组血二胺氧化酶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未应用乳果糖组血内毒素水平比术前降低(P<0.05);治疗组血内毒素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未应用乳果糖组血内毒素水平比术前升高(P<0.05)。结论乳果糖增强了肠道黏膜的屏障作用,在避免肝癌TACE后的肠道细菌易位,内毒素血症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微生态制剂在早期结直肠癌(CRC)根治术后的作用,并为此类患者提供一种术后康复支持疗法。 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于本院接受早期CRC根治术术后9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7例。两组术后均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细胞免疫指标、肠道微生态复杂度及属水平相对丰度、肠道菌群OTU数量、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NK细胞、CD3+T、CD4+T、CD4+/CD8+T均提高(P+T治疗前后相近(P>0.05);治疗后对照组上述指标与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K细胞、CD3+T、CD4+T、CD4+/CD8+T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Chao1指数、Shannon指数、肠道菌群OTU数量均高于对照组(P结论 微生态制剂可有效改善早期CRC患者根治术后的细胞免疫水平,有效纠正早期CRC术后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增强早期CRC根治术后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4.
肠道菌群与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是人和动物体内最复杂和最大的微生态系统,据估计,成人肠道内含有超过500种细菌。新生儿出生时胃肠道是无菌的,免疫系统几乎没有发育,但很快有种类繁多的细菌定植。随着细菌的定植,肠道菌群的建立,刺激机体产生大量的淋巴细胞和淋巴组织,促进全身免疫系统和黏膜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并逐步成熟, 相似文献
15.
杨艳君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8,30(6)
目的 探讨儿童迁延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和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变化以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取儿科就诊迁延性腹泻患儿40例为观察组,予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1.0 g/次,3次/d,溶解于温水中口服,连用8周,检测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及肠黏膜屏障指标的变化。另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的正常儿童30例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及B/E比值明显少于对照组,而大肠埃希菌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儿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及B/E比值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大肠埃希菌数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前血清D-乳酸、PCT和DA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血清D-乳酸、PCT和DAO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 儿童迁延性腹泻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引起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肠黏膜的通透性异常。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儿童迁延性腹泻患者可纠正肠道菌群紊乱,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降低其通透性,达到治疗腹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佐剂(Aldjuvants)是先于抗原或与抗原同时应用,能非特异性地改变或增强机体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增强相应抗原的免疫原性或改变免疫反应类型,而本身并无抗原性的物质,又称免疫佐剂或抗原佐剂。1925年法国免疫学家拉蒙发现在疫苗中加入某些与之无关的物质可以特异性地增强机体的免疫反应。此后,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以初始体重(18.65±0.21) g的草鱼为实验对象,研究不同浓度纳米缓释丁酸钠对草鱼的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肠道黏膜形态及PepT1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共配制6种等氮等能的草鱼实验饲料,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1%、0.2%、0.4%、0.6%和0.8%的纳米缓释丁酸钠,以不添加丁酸钠组为对照组。实验在室外网箱内进行,每网箱饲养50尾草鱼,每个处理重复3次,养殖时间60d。结果表明:当纳米缓释丁酸钠添加量为0.6%时,草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和肠绒毛高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较好的促进生长的作用;同时,草鱼血清中的球蛋白含量显著增加(P<0.05),尿素氮含量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P<0.05),谷丙转氨酶GOT、谷草转氨酶GPT及葡萄糖含量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血清中总氨基酸含量及必需氨基酸含量相比对照组增加显著(P<0.05),小肠中PepT1基因表达量提高显著(P<0.05)。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纳米缓释丁酸钠通过保护肠道黏膜和提高肠道PepT1的表达量,从而促进其生长,适宜添加量为0.6%。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重度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白色念珠菌感染模型,探讨肠道菌群失调与深部白色念珠菌感染的联系。方法SCID小鼠随机口服万古霉素水溶液7d,饥饿24h后给予白色念珠菌灌胃,建立小鼠白色念珠菌感染模型,观察小鼠死亡情况。荧光定量PCR检测肠道细菌总量、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鉴定肠道菌群种类,并应用扫描电镜观察肠壁黏膜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应用万古霉素可致肠道菌群失调,肠道黏膜完整性受损。在万古霉素致肠道菌群失调的基础上,外源性白色念珠菌攻击可加重肠道菌群失调和肠壁黏膜损伤程度,促进深部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发生。结论肠道菌群失衡可以导致深部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发生,肠壁黏膜的完整性可能参与了肠道白色念珠菌播散过程。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评价宫腔镜配合阴道超声检查对绝经后妇女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绝经后妇女异常子宫出血行宫腔镜配合阴道超声检查及相关病理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阴道超声检查非正常41例,阳性率为51.25%,官腔镜检查非正常58例,阳性率为72.50%,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检查非正常54例,符合率为93.10%.结论:阴道超声检查可作为异常子宫出血的常规无创普查手段,宫腔镜检查可对异常患者进一步检查,两者配合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