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1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5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目的:研究牛磺酸镁配位化合物(TMCC)抗豚鼠心脏尖端扭转型室速(TdP)的作用。方法:取健康、体重250~300 g的成年雄性豚鼠,随机分为4组:① TdP模型组(n=7):离体心脏以K-H灌流液灌流20 min,然后使用IKs阻滞剂10μmol/L Chromanol 293B合并低钾(钾离子浓度为1.8 mmol/L)进行灌流,建立TdP模型。②~④ TdP模型+TMCC低中高浓度组(n=6):正常灌流稳定20 min后,在建立TdP模型的同时分别给予1、2、4 mmol/L TMCC。采用Langendorff逆行主动脉灌流法灌流豚鼠离体心脏,利用Biopac电生理记录仪采集并记录豚鼠离体心脏表面心电图。从心电图第Ⅱ导联图形获取各组豚鼠离体心脏TdP发生率、跨室壁复极离散度、QT间期不稳定性,以观察TMCC对TdP的影响。观测指标量取时间分别为:豚鼠离体心脏正常灌流20 min时、TdP发生前及给药60 min时。结果:TdP模型组的TdP发生率为6/7。1、2、4mmol/L TMCC可降低TdP发生率,三组TdP发生率分别为5/6、1/6、0/6。与给药前相比,TdP模型组中Chromanol 293 B合并低钾可使豚鼠离体心脏校正后的跨室壁复极离散度显著增大(P<0.01);与TdP模型组相比,TdP模型+1、2、4mmol/L TMCC组可明显减弱Chromanol 293B合并低钾导致的豚鼠离体心脏校正后的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大(P>0.05)。与模型组相比,2、4mmol/L TMCC明显降低Chromanol 293B合并低钾导致的QT间期不稳定增大(P<0.05)。在TdP模型建立过程中,从心电图中可观察到连续多个心动周期的P波消失,而在TdP模型+TMCC组中,心电图始终拥有独立P波。结论:TMCC可通过降低离体心脏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和QT间期不稳定性以及抑制早后除极的发生而发挥抗TdP作用,降低TdP发生率。  相似文献   
992.
真菌聚酮合酶在代谢中可催化合成多种具有重要生物学活性的次级代谢物,所以真菌聚酮合酶正逐渐成为药学、食品科学和农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近五年来建立的几种分离真菌聚酮合酶基因的方法。这些方法解决了真菌中聚酮合酶基因簇难以分离的问题,为改造和利用真菌聚酮合酶以及发掘真菌聚酮化合物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相似文献   
993.
石油烃类化合物降解菌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综述了国内外艰石油烃类化合物的微生物降解的研究情况,分别就石油烃类化合物各组分微生物降解率、不同组分的微生物代谢途径、降解菌各类、降解性质粒、工程菌以及修复方法进行了介绍,以期全面反映此领域的研究,为研究工作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4.
陈友铃  方丽娜  吴文珊 《生态学报》2010,30(11):2949-2957
爱玉子和薜荔均为桑科榕属植物,与薜荔榕小蜂保持稳定的共生关系,信息化合物在维系榕树与其传粉小蜂的共生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应用Y型嗅觉仪检测两种来源的薜荔榕小蜂对8种单一信息化合物和芳樟醇、苯甲醇和松油醇组成的混合信息化合物的趋向性反应。实验结果表明:3%和5%芳樟醇、5%的苯乙烯、7%苯甲醇、5%和7%松油醇以及7%金合欢醇对两种来源的薜荔榕小蜂均具有显著的吸引作用,7%苯甲酸甲酯对两种来源的薜荔榕小蜂有显著的趋避作用,香兰醛对两种来源的薜荔榕小蜂的行为没有显著的影响,从而表明信息化合物的种类和浓度均显著影响薜荔榕小蜂的选择行为。5%芳樟醇、3%松油醇和3%苯甲醇的混合信息化合物组合对两种来源的薜荔榕小蜂具极显著的吸引作用,信息化合物之间的交互作用极为显著。两种不同来源的薜荔榕小蜂对信息化合物反应的异同,表明两种不同来源的薜荔榕小蜂与各自宿主之间的化学通讯信号传导上存在差异,同时也表明两种不同来源的薜荔榕小蜂之间存在密切的亲缘关系。在榕树接受期花序的挥发物成分中广泛存在并占较大比例的信息化合物(例如芳樟醇),可能与榕小蜂对寄主的远程定位有关,而近距离的专性定位却是依赖于各种信息化合物严格按一定浓度、比例组成的化学图谱。实验结果为榕-蜂共生体系的化学生态学理论研究和爱玉子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5.
996.
韩维维  钟晴  张蓉  徐驰 《生命的化学》2023,(12):1956-1962
甘草是一种常见中药,资源丰富且药用价值高,已作为一种重要药物用于疾病治疗之中。近年来,甘草中黄酮类、三萜皂苷类、多糖类等有效成分被证实具有多种良性药理活性。甘草具有良好的抗炎、抗肿瘤、保肝、增强免疫等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甘草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旨在为甘草的推广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7.
白瑜  王武  陈启蓉 《生命科学》2023,(2):140-147
多酚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中草药或植物性食物中的生物活性分子。大量研究表明多酚化合物对蛋白质构象疾病具有防治作用,如可通过疏水作用抑制蛋白质或多肽形成淀粉样纤维或解聚淀粉样纤维,或者通过其抗氧化性降低淀粉样纤维对细胞的氧化损伤。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草药或食物来源的天然多酚化合物体外抑制蛋白质或多肽错误折叠和淀粉样纤维形成,以及在动物疾病模型体内的抑制效果及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该类化合物预防和减轻蛋白质构象疾病的应用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998.
<正>理沦Ⅱ整套试题总分:93.4分,时间:180 min可能是多选题,每个空格都需要填写。例如:注意:一些问题可能标记为"忽略"或"删除",不要回答这些内容。细胞生物学1.从一个学校的不同地方收集到4种微生物的混合物,每个微生物混合物培养在一个含有除碳之外的所有必需元素(离子化合物形式)的培养基中。该培养基开始是清澈的(即不是浑浊的),在  相似文献   
999.
Two new sesqulterpenold lactones, namely eupallnllides K and L, were isolated from Eupatorlum Ilndleyanum DC. Their structures were determined by spectral methods, Including 1 D-and 2D-NMR spectra. Cytotoxlc evaluatlon showed that eupallnlllde L exhibited potent cytotoxlclty against P-388 and A-549 tumor cell lines with IC50 values of 0.17 and 2.60 p, mol/L,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000.
Protocorm-like bodies (PLBs) or thin cell layers (TCLs) derived from PLBs of hybrid Cymbidium Twilight Moon 'Day Light' can induce new or neo-PLBs on Teixeira Cymbidium (TC) medium, which contains 0.1 mg/L a- naphthaleneacetic acid, 0.1 mg/L kinetin, 2 g/L tryptone and 20 g/L sucrose, and is solidified with 8 g/L Bacto agar. This study aimed to assess the response ofneo-PLB formation to an ethylene-liberating compound (2-chloroethylphosphonic acid (CEPA)), to two ethylene inhibitors (silver nitrate (AgNO3) and aminoethoxyvinylglycine (AVG)), and to aeration (made possible by using Milliseal~ or autoclaved filter paper). AgNO3 at 1 or 2 mg/L in TC medium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fresh weight of PLBs while 1 mg/L of AgNO3 also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neo-PLB from both half-PLBs and from tTCLs. In contrast, AVG and CEPA inhibited neo-PLB formation. Neo-PLB formation from half-PLB or TCL explants in the presence of aeration resulted in significantly lower neo-PLB weight. The use of AgNO3 and aeration are alternative means to mass produce neo-PLBs for micropropagation purpo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