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0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氟虫腈、吡虫啉作为黑翅土白蚁诱杀药剂的效果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毒力测定结果表明,0.025~0.4μg/mL氟虫腈和吡虫啉分别在药后3 d和5 d对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表现出明显的毒杀效果,氟虫腈和吡虫啉药后1 d的LC50分别为药后5 d的509倍和63.8倍,2种药剂对黑翅土白蚁的毒杀效果均比较缓慢。毒性传递试验表明,0.5μg/g毒沙处理白蚁1 h后,氟虫腈和吡虫啉的致死毒性均可被传毒白蚁传递给受毒白蚁。驱避作用试验表明,50μg/mL氟虫腈对黑翅土白蚁无明显的驱避作用,而50μg/mL吡虫啉对黑翅土白蚁表现出了明显的驱避作用。可见,2种供试药剂中,氟虫腈是较理想的白蚁诱杀药剂。  相似文献   
162.
白蚁是木质纤维素的主要降解者,在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白蚁肠道共生微生物主要包括原生生物、细菌、古菌和真菌。在白蚁对木质纤维素进行降解、发酵,从而产生乙酸、氢气和甲烷以及对氮的固定过程中,白蚁肠道共生微生物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白蚁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方法进行总结,概述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同时对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白蚁肠道微生物的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3.
高效降解木质纤维素的白蚁肠道微生物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丹红  王誉  杨红 《微生物学报》2017,57(6):876-884
木食性白蚁是自然界木质纤维素的高效降解者,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白蚁与其肠道微生物组协同作用发展出不同的纤维素降解机制。木食性白蚁具有分别来源于白蚁和共生微生物的两套纤维素酶系统。在低等白蚁中,木质颗粒经过白蚁前、中肠分泌的内源性酶初步消化后,在后肠共生鞭毛虫中被降解为乙酸、二氧化碳和氢。高等木食性白蚁在进化中丢失了鞭毛虫,木质颗粒经白蚁自身分泌的酶初步消化后,在后肠大量共生细菌的帮助下被有效降解。培菌类白蚁利用其菌圃中的蚁巢伞菌和肠道微生物协同作用降解木质纤维素。共生微生物在白蚁的氮素固定与循环、中间产物代谢及纤维素降解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习和模拟白蚁高效降解木质纤维素的体系,对生物质能源的产业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4.
经三年的室内试验观察,探讨了截头堆砂白蚁Cryptotermes domesticus(Haviland)原始繁殖蚁的分飞与温度、湿度、气压的关系.结果表明,该种白蚁分飞时适应的温度、湿度、气压范围较广,分飞时温度一般在25℃~30℃,相对湿度介于70%~90%,气压幅度在999百帕(hPa)~1006百帕(hPa)之间.温度在27℃~30℃之间较适宜,该种白蚁分飞次数较多,其中,28℃~29℃分飞次数最多,占总分飞次数的48.89%.相对湿度在70%~85%范围内分飞次数较多,其中相对湿度在75%~80%范围内分飞次数最多,占总分飞次数的35.35%.气压在1003百帕(hPa)~1005百帕(hPa)之间分飞次数较多,其中气压在1004百帕(hPa)~1005百帕(hPa)之间分飞次数最多,占总分飞次数的35.59%.  相似文献   
165.
白蚁的生态防治方法与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国内预防建筑物白蚁害多采用剧毒化学药剂 ,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低估的污染 ,为少用或不用剧毒化学药剂预防建筑物白蚁害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在研究和探讨生态屏障防白蚁害的课题。作者从 1 966~ 2 0 0 0年断断续续地做了这方面的研究试验 ,并取得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6.
The cryptic habits of subterranean termites restricts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ir foraging patterns in situ, but the process is evidently dominated by tunnel constructions connecting the nest with woody resources discovered within the territory of each colony. In this study, tunnel formation and orientation were studied experimentally in the termite Reticulitermes grassei (Clement), using 2-dimensional laboratory foraging arenas con- taining fine sand as the substratum. The building of exploratory tunnels over a 10-day period and the geometry of the resulting network are described. Fractal analysis showed that tunnel geometry had a fractal dimension, regardless of the total length tunnelled whether foragers encountered the food source or not. The bulk density of the sand in the arenas affected the distances tunnelled, with higher density reducing construction, but did not affect tunnel geometry. Tunnels were not discernibly orientated with respect to the positioning of the food source, even in a situation where termites had failed to find the food source at a distance of less than 50 mm, suggesting that volatiles from wood are not attractants.  相似文献   
167.
白蚁纤维素酶在白蚁营养代谢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索RNAi在白蚁防治中的应用技术,本文研究了RNAi技术与壳寡糖和曲酸联合对台湾乳白蚁纤维素酶活的抑制作用。在实验室条件下将dsCfEG与壳寡糖和曲酸分别联合浸湿滤纸饲喂白蚁,采用还原糖法测定白蚁的滤纸酶活性(FPA)及内切β-1,4-葡聚糖酶(EG)的比活力,并观测记录供试白蚁的体重与死亡率变化。结果显示:联合处理组测定的FPA和EG比活力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dsCfEG+曲酸处理组在喂食7 d和5 d后分别对FPA和EG的抑制效果显著高于dsCfEG对照组;喂食7 d后处理组白蚁活力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处理组白蚁体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dsCfEG+壳寡糖联合处理后白蚁的校正死亡率提高,其与曲酸处理的效果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RNAi技术可增强一些酶活抑制物对白蚁纤维素酶活的抑制效果,可为白蚁的安全防控新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8.
【目的】对短角球白蚁(Globitermes brachycerastes)肠道元基因组文库中筛选得到的一个新型β-葡萄糖苷酶编码基因bgl17进行酶学性质研究。【方法】通过克隆与异源表达得到纯的Bgl17酶蛋白,根据Bgl17对底物的水解活性测定其稳定性及动力学参数,利用薄层层析确定其水解产物。【结果】该酶属于糖基水解酶第一家族(GHF1),对其特异性底物4-硝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pNPGlc)的最适反应温度为70 °C,最适pH为5.0。在最适反应条件下,该酶以pNPGlc为底物比活力为115.69 U/mg,以水杨苷为底物比活力为297.39 U/mg。以pNPGlc为底物时,其动力学参数Km值和Vmax分别为0.81 mmol/L和227.27 μmol/(mL·min)。在稳定性方面,该酶在50 °C处理1 h仍可保持50%的活性,在pH 5.0和6.0条件下,该酶的半衰期为1 h。【结论】该酶在较高的温度下具有较高的活性,且对水杨苷水解活性高,这点不同于已知的β-葡萄糖苷酶,推测其更有利于木质纤维素复杂结构的降解;该酶的最适温度远高于白蚁生存环境温度,可为研究白蚁降解纤维素的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9.
为明确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在绿地取食群体大小与活动范围,选取白蚁活动频繁、数量较多的5个诱集点进行研究。试验采用三重标记重捕法,染色标记物为0.2%耐尔兰滤纸(wt/wt)。经统计和测量发现,诱集点A、B、C和D处的取食个体数量分别为78.8、11.3、21.4和8.3万头,距诱集箱的最大取食直线距离分别为11.8 m(A)、5.5 m(B)和2.3 m(D)。由于C点的3次重捕均在诱集箱处完成,因此未能获得该白蚁群体的活动范围数据。而在诱集点E处,2次释放(诱集箱和7号饵站)均未能在释放点和周围饵站内重捕到标记白蚁。黑胸散白蚁4个群体的取食群体数量为8-79万头,连续监测30 d,其距诱集箱的取食直线距离为0-12 m,而实际群体数量和活动范围均大于试验中所得的数据。  相似文献   
170.
朱海清  赵刚  汪文陆 《昆虫学报》1990,33(3):314-318
对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 Snyder)腹腺整体装片和切片进行了描述.腹腺分前、后两部分.“腹腺前部”有两类分泌细胞和一个中央腔.两类分泌细胞中,一类是圆形,个体较大;另一类细胞突起很长,具扁平的核.复盖于腹腺前部的体壁上有许多小管和一些感器,表明腹腺前部的分泌细胞产物可能是经体壁上的小管或者先贮存于中央腔中,再经体壁小管逸出体外.“腹腺后部”由大的椭圆形分泌细胞组成.根据腹腺前部紧贴于第Ⅴ腹节表皮层,而腹腺后部是可动的,并且复盖于腹腺后部的体壁上无排出小管,作者认为这些细胞的分泌物可能是释放入血淋巴中.腹腺前部及腹腺后部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可能有不同的机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