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黄秋葵(Hibiscus esculentus L.)果实极易老化,采收期和货架期都极短,为研究黄秋葵老化的机理,该文通过实验测定了黄秋葵果实发育过程中和采后纤维素含量变化,显微镜观察了细胞纤维素组织结构变化.黄秋葵果实老化过程中纤维素含量大量增加,细胞内纤维组织增多,推测纤维素增加是黄秋葵果实老化的主导因素.植物内切...  相似文献   
12.
一种黄秋葵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一种在湖南地区发现的黄秋葵花蕾病原真菌。利用PDA培养基分离纯化病原菌株并依据柯赫氏法确定为病害的病原物,通过形态学鉴定和ITS序列分析鉴定病原种类。结果表明,从黄秋葵染病花蕾组织中分离纯化了一种病原真菌,通过形态观察以及ITS序列的比对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棘孢曲霉(Aspergillus aculeatus);其田间接种黄秋葵花蕾的致病率为80%。这是首次报道棘孢曲霉是黄秋葵花蕾病害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3.
黄秋葵粉、面粉为主要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L9(33)正交试验对黄秋葵面条的加工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黄秋葵面条的最佳制作工艺条件为黄秋葵粉添加量7%、盐添加量2%、水添加量39%,在该加工工艺条件下制作得到的黄秋葵面条表面颜色均匀且光滑,略有黄秋葵的风味,质构咀嚼性为3 010.15,感官品质评分为 41.58分,可接受程度高。  相似文献   
14.
黄秋葵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根据黄秋葵(Hibiscus esculentus L.)转录组测序获得的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基因(HePDS)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MG372370)设计引物,克隆验证得到1条HePDS基因全长为2 020 bp cDNA,开放阅读框(ORF)包含1 686个碱基;预测其编码561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62.62 kD,等电点为8.155;编码的蛋白与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雷蒙德氏棉(Gossypium raimondii)、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同源蛋白的相似性均在93%以上,均含有1个保守的二核苷酸结合域和1个类胡萝卜素结合域,显示其高度的保守性。荧光定量PCR 分析表明,HePDS基因在黄秋葵根、茎、叶、花和果荚中均有表达;叶发育过程以嫩叶中表达最高,果实发育中以花后2 d表达量最高。类胡萝卜素含量随着叶、果实发育逐渐升高,成熟叶的含量最高,果实以花后4 d含量最高,且HePDS基因的表达与类胡萝卜素含量存在密切的相关性。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HePDS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以及采用VIGS和CRISPR/Cas9技术开展黄秋葵基因功能的反向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黄秋葵为试验材料,采前使用氯化钙、草酸钙、有机酸螯合钙、丙酸钙对黄秋葵幼果进行喷钙处理,以喷清水为对照,考察采前喷不同形态钙对黄秋葵采后贮藏(4±0.5℃)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前喷钙处理能减少黄秋葵采后贮藏期的失重率,降低电导率,抑制其果实脆度、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色差a*值的减少,较好保持了黄秋葵采后贮藏期的品质,其中以喷浓度为0.05 mol/L 有机酸螯合钙的效果最好,能较好地在冷藏条件下保持黄秋葵原有的外观和风味。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黄秋葵(Abelmoschusesculentus)对干旱胁迫的应答机制,采用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对‘纤指’和‘红秋葵’品种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的生理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品种的种子吸水率、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简易活力指数,幼苗下胚轴长、根长、苗鲜重和苗干重均随PEG-6000浓度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旱害率则不断增加。PEG-6000浓度为20%时,两品种的种子均未能发芽。幼苗的SOD、POD和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含量随PEG-6000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均PEG-6000浓度为15%时最高。因此,干旱胁迫会抑制黄秋葵种子的萌发,提高细胞内含物的含量,同时引发其抗氧化系统的响应。  相似文献   
17.
对复合酶法提取黄秋葵嫩果多酚的工艺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确定复合酶中纤维素酶、甘露聚糖酶和果胶酶的最佳配比浓度,分别是2%、3%、1%;在此基础上,以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为自变量,黄秋葵多酚提取含量为响应值,采用Design-Expert软件中的Central Composite Design模块设计3因素组合试验,建立多项式回归方程,经响应面回归分析优化组合条件,得到复合酶法提取黄秋葵嫩果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44.97℃,液料比(mL:g)58.80∶1,提取时间3.99 h,预测多酚提取值为29.193 mg/g,验证值为29.156 mg/g。研究结果可为黄秋葵多酚的批量提取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MCI、ODS和重结晶等多种分离纯化手段,对黄秋葵(Abelmos-chus esculentus)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中分离得到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1)、β-胡萝卜苷(β-daucosterol)(2)、槲皮素(quercetin)(3)、东莨菪内酯(scopoletin)(4)、克利米可辛A(cleomiscosin A)(5)、克利米可辛C(cleomiscosin C)(6)、三十烷酸(triacontanoic acid)(7)、叶绿醇(phytol)(8)、十八碳二烯酸单甘油酯(glycerol-1-linoleate)(9)、亚油酸甘油三酯(trilinolein)(10)、熊果酸(ursolicacid)(11)、蕨内酰胺(pterolactam)(12)、对羟基苯甲醛(p-hydroxy-benzaldehyde)(13)。其中化合物4~12均为首次从黄秋葵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