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6篇
  免费   124篇
  国内免费   48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21.
以甜瓜抗病资源PI511890和感病自交系‘白皮脆’及其F1、BC1P1、BC1P2、F2群体为材料,苗期接种蔓枯病菌(Did ymella bryoniae)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对甜瓜苗期蔓枯病菌接种鉴定结果显示,抗源PI511890的抗病基因Gsb-3由显性单基因控制.(2)利用集团分离分析及ISSR分析技术,引物ISSR-100扩增出的多态性条带与Gsb-3表现连锁关系,该多态性片段大小为900 bp.(3)统计ISSR-100在182个F2单株上的多态性,并用JoinMap 4.0软件分析结果显示,ISSR-100与Gsb-3遗传连锁距离为8.3 cM,定名为ISSR-100900.研究认为,ISSR100900可作为甜瓜抗蔓枯病分子育种的备选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22.
为研究6-甲基-5-庚烯-2酮(MHO)诱导苹果虎皮病发病以及对果皮活性氧代谢的影响,该实验将冷藏210d的红星苹果用0.5、1.0、2.0mL/L的MHO进行外源处理后,测定其内源MHO含量,在25℃下放置10d后,期间定期测定货架期果皮中的MDA、O2.-、H2O2含量,以及PPO、SOD、CAT、P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MHO处理浓度的增加,红星苹果果皮中MDA、O2.-、H2O2的含量也随之增加;果皮中的PPO活性逐渐上升,SOD、CAT、POD的活性随着MHO的处理浓度增加而降低;随着MHO处理浓度的增加,果实虎皮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同时果皮内源MHO含量也随之逐渐增加。研究认为,外源MHO可能通过降低抗氧化酶活性进而参与苹果虎皮病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23.
丹参红叶病发生的微生态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丹参红叶病株与健康株根区土养分含量及根区土和根表土中的微生物区系比较,探索丹参红叶病发生的微生态机制.结果表明:丹参红叶病株叶片中N、P、K、Mn含量均显著低于健康株(P<0.05);根区土中速效P与健康株根区土无显著差异,速效N、K含量均显著高于健康株根区土(P<0.05),表明丹参红叶病害发生与P缺乏有关,但植株缺磷不是由于土壤供磷不足所致.丹参红叶病株根区土细菌数量较健康株减少41.3%,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较健康株增加156.6%和189.5%,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丹参红叶病株根表土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变化趋势与根区土—致.在丹参红叶病株根区、根表土壤中,6种优势真菌、4种优势放线菌及2种优势细菌可能为有害微生物.优势真菌为腐皮镰刀菌、露湿漆斑菌、三线镰刀菌、焦曲霉、尖孢镰刀菌及座囊菌;优势放线菌为砖红链霉菌、威威达湖伦茨氏菌、马铃薯疮痂病原链霉菌及山丘链霉菌;优势细菌为阿氏芽孢杆菌及水生细菌.这些优势微生物可能通过影响根系生长及根系对土壤养分吸收引起丹参出现缺磷现象.表明丹参红叶病的发生与丹参根区土和根表土中微生物区系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4.
为了建立一种能够同时鉴别H5、H7、H9亚型禽流感、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和传染性喉气管炎6种鸡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的GeXP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这些病原体各自的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合成了7对特异性引物,优化反应条件,用单一病毒、混合病毒样品来验证所建立的GeXP方法的特异性和准确性,以不同拷贝数的克隆质粒来检测GeXP方法的灵敏度。检测34份临床阳性样品,进一步验证该法的可靠性。结果显示,在7对引物同时存在的GeXP反应体系中,可特异性地扩增出相关6种病毒目的片段,并可在102拷贝/μL水平同时特异地检测出鸡6种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GeXP方法检测34份临床阳性样品结果与病毒分离一致。本研究建立的GeXP方法不仅可高通量检测6种病原体,而且具有特异性强和灵敏度高的特点,适用于临床样品混合感染的快速鉴别诊断,对这6种发病特征及临床症状相似的鸡病毒性呼吸道病的有效防控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5.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糖蛋白原核表达及免疫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建立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的免疫学检测方法,本研究以IHNV-Sn分离株基因组提取物为模板,利用RT-PCR方法扩增出其表面糖蛋白(glycoprotein,G)的基因序列(1527bp)。将该基因克隆到pET27b(+)表达载体中构建出重组质粒pET27b-G,通过大肠杆菌BL21(DE3)表达菌株获得高效表达。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表达蛋白约55kD,大部分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利用尿素变性复性处理后获得高纯度的纯化蛋白,制备兔抗血清。间接ELISA结果显示,所制备的兔抗血清能够与重组糖蛋白和IHNV-Sn病毒株表面糖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与重组蛋白的反应效价为1∶20 000;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该兔抗血清可与IHNV-Sn分离株和IHNV参考毒株产生特异性的荧光,以上结果说明本研究所表达的IHNV糖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该研究为IHNV检测方法的建立及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基础材料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6.
目的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以持续性肠道非特异性炎症为特征,通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临床上仍无特效性的治疗手段。IBD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涉及免疫、环境及遗传等因素,这些因素共同诱导肠道炎症、黏膜损伤和修复。肠道微生物群落及其代谢产物、宿主基因易感性及肠道黏膜免疫三方面共同参与了IBD的发病机制。本文从消化道微生态角度出发,对目前IBD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研究现状、宿主-微生物间免疫应答及益生菌治疗等内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7.
背景:肺炎链球菌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尚不被十分了解的在幼小婴儿中引起侵袭陛细菌性疾病的原因。本项研究目的在于测定7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CV7)对苏格兰和威尔士年龄小于90天的婴儿中侵袭性肺炎球菌病(IPD)的影响,并且描述了PCV7引入后这种疾病的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128.
目的探讨妇科门诊不同症状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2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因不同症状就诊患者的阴道微生态评价(菌群的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病原菌、AV评分、Nugent评分及五项菌群功能及炎症反应指标)检测结果。结果4019例被检查者平均年龄为33.56岁。其中阴道微生态正常占n70%(28/4019);阴道微生态失调者占99.30%(3991/4019);后者包括未明确感染的阴道微生态失调患者占66.36%(2667/4019);明确感染的阴道微生态失调患者占32.94%(1324/4019);其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患者占24.33%(978/4019);需氧菌陛阴道炎(aerobic vaginitis,AV)患者占3.11%(125/4019);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患者占3.14%(126/4019);滴虫阴道炎(trichomonas vaginitis,TV)患者占5.15%(207/4019);混合感染患者占8.31%(110/1324)。优势菌群异常患者占54.32%(2183/4019)。结论妇科门诊中未明确感染的阴道微生态失调患者构成比最高;在明确感染的患者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构成比最高;因此阴道微生态评价成为阴道感染性疾病诊断首选检测方法,在临床诊疗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9.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常见的免疫功能紊乱所致慢性顽固性胃肠道炎性疾病,现有的治疗手段难以根治。随着炎症性肠病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基因水平上应用核酸药物及其给药系统,对炎症性肠病发挥的独特治疗作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并取得一定进展。本文简介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综述近年来核酸药物及其给药系统用于炎症性肠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0.
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治疗孢子丝菌病(sporo-trichosis)有效安全,目前已成为孢子丝菌病治疗指南中的推荐用药[1].但少数患者单用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不能有效控制病情,研究显示两药分别联合碘化钾溶液或两药联合治疗皮肤型孢子丝菌病显示疗效增强2-6].最近,我们诊治1例由球形孢子丝菌引起的皮肤固定型孢子丝菌病患者,采用特比萘芬联合伊曲康唑治疗失败,之后经特比萘芬联合碘化钾溶液治疗才获得痊愈.鉴于该病例治疗过程的特殊性,我们对其分离菌株进行了一些相关的实验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