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5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9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为从分子水平解析热带特征性蓝藻-拉氏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简称拟柱孢藻)环境适应机制,研究以广东省镇海水库中分离的拟柱孢藻藻株N8为材料,采用PacBio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Single Molecule Real-Time, SMRT)进行测序,并初步进行全基因组特征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拟柱孢藻N8全基因组大小为3.857 Mb, GC含量为40.13%,预测编码基因个数为3598个,在COG、KEGG和GO数据库中注释到的基因数分别为2429、1664和2244个。N8藻株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上公布的27株拟柱孢藻基因组大小和GC含量基本一致,但N8的编码基因数最多。基于拟柱孢藻全基因组单拷贝基因的系统进化树表明N8藻株与韩国藻株GIHE 2018的亲缘关系最近。N8藻株的基因组中未发现拟柱孢藻毒素(CYN)和石房蛤毒素(STX)合成酶基因簇,表明该藻株不产蓝藻毒素CYN和STX。对N8藻株和其他7藻株的磷吸收转运通路比较分析表明,这些藻株均拥有较为完整的磷吸收转运基因(双组分调节系统、低亲和力无机磷转运基因、高亲...  相似文献   
52.
为了加深对鱼源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理解,以全基因组测序为基础,解析了温州光唇鱼(Acrossocheilus wenchowensis)源大肠杆菌E105致病性和耐药性的表型与基因型间的关系,以期丰富大肠杆菌的病原学知识。结果显示,E105全基因组包括染色体基因组(5 022 520 bp)和6个质粒基因组,共预测到4 823个编码基因,4 510个基因被COG聚类到22类,1 140个基因富集到KEGG的22条代谢通路。E105与人(Homo sapiens)源(GenBank ID CP068822.1)和鸭(Anatinae)源(GenBank ID JAGFYD010000001)大肠杆菌基因组共线性程度更高。E105血清型为O108:H9,E105为EAEC/EHEC/EPEC混合致病型。E105中有170个毒力基因。E105对小鼠(Mus musculus)和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的半数致死浓度(median lethal dose,LD50)分别为6.67×105 CFU/g和2.61×10<...  相似文献   
53.
目的:日本蛇根草有长柱型和短柱型两种花型,且长柱型花筒内有一圈横生绒毛,而短柱型则无,因此对长柱型日本蛇根草花筒内绒毛结构的作用进行探究.方法:通过热成像仪记录长柱型、短柱型、去除绒毛长柱型花筒区域的温度变化;利用TTC染色法比较长短柱型花粉活力强弱;使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溶液检测长短柱型柱头可授性持续时长;同时将不同柱...  相似文献   
54.
后唇科吸虫三新种(吸虫纲:复殖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后唇科吸虫3新种,即东山后唇吸虫Opistholebesdongshanensis.sp.nov.东山异唇吸虫Heterolebesdongshanensis.nov.和兔头异唇吸虫Helterolebeslagocehpalisp.nov模式标本式采自福建省东山县沿的棕斑兔头TunLagoceophaluslunaris spadiceus肠道内。  相似文献   
55.
rDNA片段的序列分析在苦苣苔亚科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测定了苦苣苔亚科4族、5属、5种植物的核糖体DNA中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及5.8s rRNA基因的3′端序列。这几种苦苣苔亚科植物的ITS-1的长度范围为234~258 bp,ITS-2的长度范 围为218~246bp。Whytockia bijieensis的ITS-1(258bP)和ITS-2(218 bp)在长度、序列及GC含量上 均与其它几个种有较大差异,其代表的尖舌苣苔族可能很早就自苦苣苔亚科的祖先沿单独的一个分支 演化。以w.bijieensis作为功能性外类群,运用PAUP软件分析仅得到一个最简约树。在简约树上, Cyrtandra umbelliferm、Briggsia longipes和Anna mollifolia形成一个单系群,bootstrap分析对该分支的 支持强度达97%,Chirita crasslfolia位于该分支的基部。由于系统树上Cyrtandra umbellifera代表的 浆果苣苔族和Anna mollifolid代表的芒毛苣苔族均起源于长蒴苣苔族,结合这3个族在形态上存在过渡系列,建议将浆果苣苔族和芒毛苣苔族均并入长蒴苣苔族。  相似文献   
56.
广西兰科二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郎楷永   《广西植物》1998,18(1):5-8
广西兰科二新种郎楷永(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93)TwonewspeciesofOrchidaceaefromGuangxi,ChinaLangKaiyong(InstituteofBotany,AcademiaSinica,Beijin...  相似文献   
57.
KCl诱导柱胞鱼腥藻形成液泡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蓝藻营养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很早就已进行了深人的研究.人们知道,蓝藻细胞内含DNA微丝、内羹体、核糖体、气泡及贮藏颗粒等[1].近年来,作者在蓝藻原生质球分离和培养[‘”]中注意到,有些无机盐对蓝藻细胞结构产生很大影响,并对受KO影响的住胞鱼腥藻细胞进行了亚显微结构检查,发现在KO影响下柱胞鱼腥藻细胞内形成液泡,这一发现在国内外尚属首次,为此简报如下.l材料和方法本试验使用住胞鱼腥藻(Anabaenarylindrica),材料引自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培养条件参见文献[51。试验时,将材料培养于含0.lmoFLKO的液体培养…  相似文献   
58.
温度对红点唇瓢虫实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7种温度下测定了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 kuwanae Silvestri)发育速率,并求得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其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能很好地用王如松等(1982)提出的模型进行拟合。由此模型估计出最低、最高临界温度和最适发育温度,分别为10.42-13.01-℃、℃33.53-37.03℃和24.99-30.12℃。卵期忍耐温度变化的能力最强。4龄幼虫最弱。温度明显地影响  相似文献   
59.
弥勒苣苔为中国特有的濒危植物,一度被认为灭绝后又被重新发现,引起了学界及公众的广泛关注。种子库是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一种有效手段,对物种开展种子保存需要较为深入的了解其种子休眠及萌发特性;但对于弥勒苣苔,现有资料十分有限,本研究系统地探讨了弥勒苣苔种子的休眠状态及萌发习性。在对其种子进行X光透视后,发现其种子的胚发育完全,且基本充满整个种子,因此认为该种子不具有形态休眠。在多个变温及恒温条件下对新鲜种子进行萌发测试,发现在较高温度(高于20℃)下萌发率很高且萌发迅速,赤霉素及低温层积处理能够显著提高种子在较低温度下(低于20℃)的萌发率,因此可以判定其种子存在浅的生理休眠。种子在恒温下的萌发率比相应的变温下萌发率要高,可能是其对所处荫蔽环境的一种适应。硝酸钾对种子萌发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野外环境下,硝酸钾有对生境空窗及较少竞争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60.
苔藓动物是一类多为海生、滤食性的群体生物。奥陶纪是苔藓动物发生、演化辐射和灭绝的重要时期,也是苔虫礁形成的最早时期。已知最老的化石苔藓动物发现于中国特马豆克晚期。构成苔藓动物基本分类框架的狭唇纲(包括变口目、隐口目、泡孔目和管孔目)和宽唇纲(包括窗孔目和栉口目)也都是在奥陶纪时期逐步形成的,其中,变口目出现于特马豆克期Tr2时间段,在弗洛期和大坪期,多样性较低,但从达瑞威尔期开始,经桑比期至凯迪期,多样性不断增高,并出现辐射。隐口目(特别是"双叶类隐口目苔虫")也经历了与变口目相类似的发展过程,但它首次出现的时间要相对略迟于变口目。这两个目在整个奥陶纪苔藓动物群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泡孔目、管孔目和窗孔目,先后首次出现在弗洛期Fl2时间段、大坪期Dp1和Dp2时间段,但它们在整个奥陶纪期间一直处于低多样性态势。至于栉口目,它首次出现的时间可能更迟,在凯迪期Ka4时间段,犹如昙花一现。苔藓动物的演化在接近奥陶纪末时呈两幕式灭绝,一次发生在凯迪期Ka2时间段(可能相当于塔凯和安斯蒂的"拉夫塞伊灭绝"),另一次发生在赫南特期Hi2时间段(可能相当于塔凯和安斯蒂的"赫南特灭绝")。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证据表明,苔藓动物属原口动物,而不是以前长期认为的后口动物,或介于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而且,苔藓动物与腕足动物、帚形动物之间没有直接的亲缘关系。苔藓动物可能起源于一种叫原内肛动物的生物,它们的目一级分类单元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目前尚未形成共识,本文绘制的谱系图还有待于化石记录的不断补充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逐步介入以使其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