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7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49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RNAi引起的Paxillin和p130Cas下调抑制胃癌细胞失巢性生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P130Cas和paxillin分子是整合素家族下游重要的衔接分子.为了探索这两个分子在肿瘤细胞抗失巢凋亡中的作用,应用RNAi技术分别抑制抗失巢凋亡的胃癌细胞BGC82 3中paxillin和p130cas基因的表达,观察它们对细胞失巢性生长的影响.依据siRNA设计原则,分别设计针对p130cas和paxillin的两条序列;成功的构建了特异性封闭上述两分子的载体pWH1 p130cas和pWH1 paxillin .构建的载体瞬时转染贴壁培养和失巢培养的BGC82 3后,RT 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发现paxillin和p130Cas分子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量均明显降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贴壁培养的胃癌细胞发生皱缩、脱落;失巢培养的细胞聚集成团的现象受到明显抑制,细胞团比对照组小,且较松散;MTT实验结果表明,失巢培养的BGC82 3pWH1 paxillin 组细胞存活率(32 19%±6 11% )和BGC82 3pWH1 p13 0cas组细胞存活率(2 8 5 2 %±5 0 2 % )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 <0 0 1vscontrol) ;FCM实验结果发现与失巢培养的对照组相比,BGC82 3pWH1 paxillin和BGC82 3pWH1 p13 0cas组细胞G1期抬高,并出现了凋亡峰.运用RNAi技术分别抑制了BGC82 3细胞中paxillin和p130Cas分子的表达,初步证明paxillin和p130Cas是细胞存活的重要信号分子,在肿瘤细胞抗失巢凋亡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82.
鸻形目15种鸟类线粒体ND6基因序列差异及其系统进化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PCR和质粒克隆测序方法,首次获得鸻形目l5种鸟类线粒体基因组的ND6基因全长522bp的序列。经对位排列,序列间末见有插入和缺失,共有216个变异位点,种间序列差异为5.17%—19.92%。以白鹤为外群,用NJ法构建15种鸟类的进化关系树。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系统树将鸻形目15种鸟类分为2个支系:第1支系包括蒙古沙鸻、环颈鸻、灰斑鸻和反嘴鹬。第2支系包括红脚鹬、林鹬、青脚鹬、翘嘴鹬、翻石鹬、大滨鹬、尖尾滨鹬、斑尾塍鹬、中杓鹬、大杓鹬和白腰杓鹬,其中鹬属的3个种和杓鹬属的3个种分别组成一个单系;翘嘴鹬和翻石鹬、大滨鹬和尖尾滨鹬分别聚为姊妹群,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斑尾塍鹬独立分支出来。分子证据提示:鹬科中的塍鹬属、鸻科中的斑鸻属应提升为亚科分类阶元;反嘴鹬与鸻科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组成一个单系,将其归入鸻科下属的一个类群更为合理,与核型研究结果及Sibley新分类体系的观点相一致。  相似文献   
983.
大鵟的食性改变:来自稳定性碳同位素的证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大规模灭鼠后的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大鵟、小型哺乳类以及雀形目鸟类肌肉稳定性碳同位素比值的测定发现,大篱的肌肉稳定性碳同位素比值介于-22.60‰和-23.10‰之间;小型哺乳类和主要雀形目鸟类肌肉稳定性碳同位素比值分别介于-25.57‰和-25.78‰以及-24.81‰和-22.51‰之间,且它们之间差异性显著。基于碳同位素的分馏模式(即动物和它食物之间稳定性碳同位素分馏在1‰~2‰之间),我们推断经大规模灭鼠后,大篱的食性发生了较大变化,其食物主要来源于高寒草甸的雀形目鸟类,而非原来的小型哺乳类。通过稳定性同位素营养级模型的运算发现,大蔫处在4.23左右的营养级;雀形目鸟类处在2.4到3.39左右的营养级,而小型哺乳类则处在1.45到1.82左右的营养级。进而采用稳定性同位素质量平衡模型计算得出,大篱的食物由35.04%的小型哺乳类和64.96%的雀形目鸟类所组成,进一步说明小型哺乳类在大量灭鼠后仅占大篱食物的很小一部分。由此可见,采取大规模的化学灭鼠,不仅降低了小型啮齿类天敌——大鵟的数量,而日使得其食谱发毕了巨大改变而转向草甸主要雀形目鸟类[动物学报49(6):764~768,2003]。  相似文献   
984.
样线法在鸟类数量调查中的运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样线法是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调查的常用方法之一。本文简要介绍其发展历史、基本原理和主要类型,并对4种常用的种群密度计算方法,即条带最大记数法、Gates截线法、Fourier截线法以及距离取样法进行比较和总结,认为在鸟类野外数量调查中应记录鸟类个体到样线的垂直距离,并使用距离取样法来计算鸟类的种群密度,以便得到更为准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985.
四川绵阳市三江库区水鸟类资源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9月~2001年12月,对绵阳市三江库区水鸟资源进行了调查,共观察到水鸟49种,隶属10科7目,占四川水鸟种数的39.8%,占全国水鸟种数的22.68%.同时就库区鸟类保护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86.
雾网应用于森林鸟类群落生态学研究已有20多年的历史,用雾网研究森林中行动隐蔽、少鸣唱、没有领域的鸟类,特别是森林林下鸟类十分有效.该方法不受研究者经验的影响,可以对不同地区、不同群落进行比较研究.国外学者认为雾网是研究森林鸟类群落必不可少的研究工具.文中着重介绍了雾网的优缺点及其在森林鸟类群落研究中的应用,以期推动我国相关学科的研究.  相似文献   
987.
不同寄主来源寄生疫霉菌株的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300条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出扩增多态性丰富的13条引物,对寄主来源不同的29个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菌株进行基因组DNA遗传变异分析。用筛选出的13条引物对供试菌株进行RAPD-PCR扩增,共产生139条RAPD条带,其中133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检测率为95.7%。利用PopGene Version 1.31软件对供试菌株间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并构建系统树状图,供试29个菌株被划分为5个遗传聚类组,不同菌株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其中寄主为烟草(Nicotiana spp.)、腊梅(Chimonanthus praecox)、凤尾兰(Yucca gloriosa)和西番莲(Passiflora edulis)的菌株的遗传结构与其寄主来源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而寄主为刺槐(Sophora chinensis)和番茄(Lycopersicum esculentum)的菌株与其寄主来源的相关性较小,来源于不同寄主植物的菌株之间遗传距离较远。结果提示在寄生疫霉与其不同寄主植物的长期协同进化过程中,寄主对病原菌的遗传结构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8.
廖翔华 《动物学报》2002,48(2):154-166
本研究池塘养殖的鲩(草)鱼体内寄生的Yu头槽绦虫(B.acheilognathi)的种群动态。于1986、1987和1998三年内分别观察0,Ⅰ龄幼鲩及Ⅱ龄商品鲩感染的情况。0龄及Ⅰ龄越冬鲩的缃虫种群由初染到收敛周期为1年,Ⅱ龄鲩不感染。同感染率导致早春水温在20.4℃的感染高峰,感染强度持续数月,6月达到243虫/鱼。未感染的0及Ⅰ龄幼鲩在2,3月分别引进放养感染了的越冬Ⅰ龄鲩的池塘。1个月后,感染率达到93.1%-96.9%,8至9月感染率迅速下降,10月又稍升高。1986和1987年的4-8月,绦虫的分布(S^2/X^-)>1为聚集分布,体长<1cm的幼虫在种群结构中占优势,为97.2%-98.2%,11月幼虫数目下降,大孕节绦虫随之出现,12月大孕节绦虫仅少数存留或全部消失。试验结果为消灭鲩鱼绦虫病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89.
雪雀属鸟类栖息地在中国的分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雪雀属(Montifringilla)属典型的高原鸟类,主要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本文依据现有雪雀属种类的采集记录、文献记载的分布资料,结合野外实地考察,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叠加和分析功能,综合生境类型资料,建立其野生动物-栖息地关系模型,并预测该属种类栖息地分布。该模型依据适宜于雪雀分布的植被类型和高度叠加后产生雪雀的适宜栖息地,与县界的行政区划图叠加后产生预测有可能分布的县级单元。预测产生的分布图包含高度适宜、适宜和不适宜三种生境类型。本研究预测雪雀属种类的栖息地分布图显示,青藏高原大部分缺乏采集记录的地区具有适宜于雪雀分布的生境类型,具有雪雀分布所必须的潜在条件。而那些有采集记录的县,也仅仅在那些适宜的生境类型中才会有雪雀的分布。  相似文献   
990.
杨潼 《动物分类学报》2002,27(2):212-216
记述采自我国福建省福清海滩大弹涂鱼体的鱼蛭科热蛭属一新种。命名为福清热蛭Aestabdella fuqingensis sp.nov.,并就形态特征对热蛭属已知3个种与本种的区别进行了比较与讨论。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