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8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49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931.
海南虎斑[开鸟]隶属于鹳形目鹭科虎斑[开鸟]属,别名水骆驼、夜鹤,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鸟类,只分布于中国南方少数地区。  相似文献   
932.
对中国巢针蓟马属Caliothrips Daniel进行了分类记述,描述了1个中国新纪录种——海岛巢针蓟马Caliothrips insularis(Hood)。文中提供了该属属征及种检索表、地理分布及生物学;新纪录种的形态描述、寄主植物、分布、形态特征图和形态照片。研究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  相似文献   
933.
李钧敏  董鸣 《生态学报》2011,31(4):1174-1184
寄生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特殊类群之一。植物寄生可以驱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因子的变化,在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中起关键作用。寄生植物可以通过对寄主营养的集聚、改变凋落物的质量与数量、改变根的周转与分泌物格局、改变土壤水势,从而影响土壤理化特性。寄生植物会改变寄主的行为,改变寄主与非寄主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植物群落的结构、多样性和动态,进而影响植被演替和植被生产力等。寄生植物与寄主均可被消费者取食,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态系统的食草动物,包括草食昆虫等。寄生植物与寄主的其它寄生物存在竞争关系,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寄主的其它寄生植物或病原真菌。寄生植物可以明显地改变土壤地球化学循环,将固有的不可动的成分转变为可利用的营养成分,改变土壤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从而显著影响地下生物群落。这些表明,植物寄生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重要影响。针对特殊的被入侵的植物群落,该地寄生植物可以通过影响入侵植物寄主的生长、繁殖、生物量分配格局,改变土壤的理化特性,促进非寄主的非优势本地植物的生长,从而改变被入侵植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达到生物防治及生态恢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934.
野生鸟类传染性疾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冬平  肖文发  陆军  张正旺 《生态学报》2011,31(22):6959-6966
由于具有独特的飞行能力和极强的地理扩散能力,鸟类活动为某些传染性疾病的快速传播和扩散带来了潜在风险.自20世纪以来,以禽霍乱、禽波特淋菌病、西尼罗河热、禽流感等为代表的鸟类疾病频繁暴发,导致为数众多的野生鸟类、家禽甚至人类死亡,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有关鸟类传染性疾病的研究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从鸟类传染性疾病的生态学特征、疾病对鸟类与人类社会的影响、鸟类对疾病的传播、鸟类疾病的监测、预警和防控等方面对野生鸟类的传染性疾病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不同疾病导致的鸟类死亡量、易感物种数量、暴发频率和地理扩散等特征差异显著.20世纪以来,疾病已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七大威胁因子之一.疾病可能造成鸟类大量死亡,从而对鸟类种群,特别是濒危鸟类种群造成严重影响.其中,人畜共患病还会导致家禽家畜甚至人类的死亡,从而对社会产生严重的影响.野生鸟类作为多种疾病传播的媒介,其移动和迁徙可能会导致疾病的传播与扩散.开展全面的监测活动和建立疾病预警体系,对于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35.
FOXL2基因为一单外显子基因,定位于染色体的3q23区域,编码一个分叉头的转录因子。FOXL2基因的正常表达是维持女性性别特征的极其重要的基本条件。该基因若发生突变可导致女性性别特征呈现异常。同时证实其是睑裂狭小、逆向内眦赘皮和上睑下垂综合征(blepharophimosis—ptosis—epicanthus inversus syndrome,BPES)的致病基因。此外,FOXL2基因发生突变与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有关,并认为FOXL2是卵巢分化早期的调控因子。另有资料提示FOXL2基因突变与生殖系统肿瘤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36.
鸟类研究新书《新疆鸟类分布名录》(Ma Ming.2011.A Checklist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Birds in Xinjiang.Science Press,Beijing,1~244.)已于2011年1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平装,B5开本,30.7万字,1~244页。编著者:马鸣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11。统一书号:ISBN 978-7-03-030046-1,定价:66.00元。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相似文献   
937.
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记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摘要:2010~2011年考察队分3个阶段调查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采用直接计数法,结合路线调查法,记录野鸟123种。汇集以往资料,共统计到鸟类197种。涉及到19目46科109属,约占新疆鸟类种数的43%。其中的北鹨(Anthus gustavi)、红胸鸲(Erithacus rubecula)、黄雀(...  相似文献   
938.
《环境昆虫学报》2014,(1):28-32
研究了低温驯化对阿里山潜蝇茧蜂Fopius arisanus (Sonan)的影响,结果显示,阿里山潜蝇茧蜂雌雄成蜂SCP、FP均随驯化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当处理时间为24 h时,雌雄成蜂SCP、FP均达到最高值,(SCP分别为雌-7.66±0.27℃、雄-7.22±0.31℃,FP分别为雌-2.95±0.16℃、雄-2.58±0.23℃)与对照差异显著;处理时间为72 h时,雌雄成蜂SCP、FP均达到最低值(SCP分别为雌-9.76±0.30℃、雄-8.98±0.28℃,FP分别为雌-5.08±0.23℃、雄-4.28±0.28℃),但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相同处理时间,雄虫SCP值高于雌虫。从头年的12月份到次年的3月份,随着时间的推移,阿里山潜蝇茧蜂越冬雌雄蜂的SCP、FP均低于室内饲养的对照组,到次年3月份雌雄虫SCP、FP均降至最低值(SCP分别为雌-12.24±0.23℃、雄-11.37±0.26℃,FP分别为雌-6.65±0.24℃、雄-5.81±0.24℃),且同月份雌蜂的SCP、FP均低于雄蜂。阿里山潜蝇茧蜂越冬代成蜂寄生率及其子代的羽化率均随时间的推移先下降后上升,但均低于对照组;寄生率及其子代的羽化率均在次年2月份时降至最低(寄生率为37.12±1.04,羽化率为9.68±0.47),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39.
《环境昆虫学报》2014,(6):990-996
马尼拉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anilae是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的一种重要幼虫寄生蜂。本文以斜纹夜蛾2龄幼虫为寄主,在26±1℃、RH 65%±5%、L:D=12:12的人工气候箱内,研究生殖方式、雌蜂日龄、寄生时间段、雄蜂出现与否以及雄蜂密度等因子对其寄生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尼拉侧沟茧蜂可营产雄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两种生殖方式,两种方式在亲代寄生率、子代羽化率和发育历期均无显著差异。随着雌蜂日龄的增加,其寄生率和子代性比显著降低,但子代发育历期随雌蜂日龄的增加而延长。马尼拉侧沟茧蜂在12:00-18:00时间段的寄生率、子代羽化率和性比最高,子代发育历期最短。当寄生蜂密度一定时,子代性比随着寄主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当寄主密度一定时,子代性比随着寄生蜂密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雄蜂在场时,子代性比显著高于无雄蜂在场时。子代性比随着亲代雄蜂密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但雄蜂密度对亲代寄生率,子代羽化率、发育历期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40.
香薷白粉病菌及其重寄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翠  梁晨 《菌物研究》2011,9(2):97-99
对采自中国长春香薷白粉病菌进行系统观察和测量,鉴定其为本间白粉菌(Erysiphe hommae Braun),同时发现了重寄生菌——白粉寄生孢(Ampelomyces quisqualis Ces.),并对重寄生茵的叶部寄生特征及培养特征进行了描述.室内检测结果表明,重寄生菌的重寄生强度较高,可抑制白粉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