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1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范宇光  图力古尔 《菌物学报》2020,39(9):1694-1705
依据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描述了产自中国甘肃省的狭义丝盖伞属2个新种,即拟黄囊丝盖伞Inocybe muricellatoides和甘肃丝盖伞I. gansuensis。对新种的ITS、LSU和rpb2片段进行了测序和分析,并提供了详细描述、线条图、生态照片及与相似种的区别。拟黄囊丝盖伞以菌盖翘起的鳞片、菌柄纤维状、孢子光滑和厚壁的侧生囊状体为主要识别特征。甘肃丝盖伞具有粗壮的子实体、较大的孢子和厚壁侧生囊状体。基于LSU和rpb2联合数据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这两个新种隶属于狭义丝盖伞属且分别占据独特的分支。  相似文献   
32.
线粒体是“动力工厂”,能够进行氧化代谢实现能量的转化,参与三羧酸循环形成ATP。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担子菌灵芝属中已有几种灵芝的线粒体基因组被相继报道,但尚未有对重伞灵芝线粒体基因组的报道。本研究通过对重伞灵芝YX线粒体基因组进行组装注释,比较分析了与其他灵芝属物种的差异,根据差异序列构建分子标记对重伞灵芝菌株快速鉴定。结果显示重伞灵芝线粒体基因组大小为67 340bp的闭合环形结构,含有15个普通蛋白编码基因,28个tRNA基因,以及rRNA的大小亚基基因。共5个基因含有12个内含子,主要为IB型,部分为ID型,包含LAGLIDADG_1 superfamily、GIY-YIG_Cterm superfamily保守结构域。根据重伞灵芝线粒体cox2基因设计的特异性引物扩增结果显示:4株重伞灵芝的cox2基因片段均可准确扩增,且扩增不出其他灵芝物种的cox2基因片段。基于各灵芝菌株线粒体cox2基因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可以将4株重伞灵芝归在同一分支上,并且同源性为98%,与ITS鉴定结果一致。可见,基于线粒体基因cox2特异性引物可以快速地对重伞灵芝进行鉴定,且只需通过观察扩增条带的有无,无需测序,省时省力。  相似文献   
33.
本文对祁连山野生荷叶离褶伞Lyophyllum decastes子实体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研究。采用硅胶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MS、NMR和电子圆二色谱 (ECD)等方法确定了化学结构,其中有4个为聚炔类化合物。化合物1作为天然产物系首次报道,其相绝对构型是通过比较ECD的方法确定。对所得聚炔类化合物应用细胞模型进行抗氧化活性(CAA)指标检测,化合物1-4均呈现一定抗氧化活性,其中化合物1的抗氧化活性最强,其EC50为(24.73±6.12)μmol/L。聚炔类化合物1-4为荷叶离褶伞首次报道成分,可作为祁连山野生荷叶离褶伞HPLC-DAD化学表征参考化合物。  相似文献   
34.
许元峰  胡炜 《水生生物学报》2020,44(6):1222-1229
文章采用组织切片、生化组分分析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 研究了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和北方泥鳅(Misgurnus bipartitus)肉质差异。结果显示: 大鳞副泥鳅、泥鳅和北方泥鳅的肌纤维横截面积分别为 (3589.17±2326.01)、(2809.7±1818.69) 和(2511.93±1949.03) μm2。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是大鳞副泥鳅最高[分别为(17.07±0.31)%和(2.57±0.38)%], 依次为泥鳅[分别为(14.57±0.59)%和(1.37±0.12)%]和北方泥鳅[分别为(12.33±0.15%和0.57±0.06%]。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依次为泥鳅(74.38)、大鳞副泥鳅(65.11)和北方泥鳅(60.14); 呈味氨基酸含量依次为泥鳅(32.60±1.64)%、大鳞副泥鳅(27.75±2.13)%和北方泥鳅(24.86±1.00)%; 除亚油酸以外的总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依次为北方泥鳅(24.43±0.26)%、泥鳅(24.18±1.99)%和大鳞副泥鳅(7.86±0.24)%。大鳞副泥鳅的肌肉生长相关基因myod的表达量高, myog和mrf4的表达量低; 泥鳅和北方泥鳅的myog和mrf4的表达量高, myod的表达量低。elovl5等8个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特征: 大鳞副泥鳅整体表达水平最高, 北方泥鳅次之, 泥鳅最低。结果表明, 大鳞副泥鳅肉质油润, 但是质地相对粗糙; 泥鳅营养价值高且鲜味程度高; 北方泥鳅肉质细嫩, 但是氨基酸营养价值不高, 鲜味程度较差。三种鳅的上述肉质差异可能与肌肉生长和脂肪代谢活动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35.
马勒姆杯棕鞭藻(Poterioochromonas malhamensis)是典型的混合营养型单细胞鞭毛藻, 因个体微小且形态多变, 该鞭毛藻的正确鉴定十分困难, 且至今针对该物种一直没有详细全面的形态描述。从小球藻的大规模培养中分离出一株捕食性鞭毛藻P. malhamensis CMBB008, 利用荧光染色、扫描和透射电镜等方法, 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并获取该物种的SSU rDNA和rbcL基因序列用于探讨该物种的系统发育地位。文章在前人形态描述的基础上, 详细记录了囊壳和叶绿体的形态: 囊壳柄长18.3—47.5 μm, 杯体宽8.5—11.3 μm, 深6.3—10.7 μm; 叶绿体1—2个, 为中间桥接的二裂片状。文章还结合光镜和电镜观察首次报道了该物种的硅质胞囊, 发现其具有独特的三层领状结构和顶端孔塞结构, 并揭示了其主要细胞器的超微结构及重要代谢产物, 如油滴和金藻昆布多糖液泡等。通过不同种株间的比较研究发现, 作为Poterioochromonas属重要形态特征的囊壳和叶绿体, 由于形态变异性高, 不适合用于P. malhamensis的鉴定, 而胞囊形态很可能作为Poterioochromonas种间区分的重要形态特征。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显示Poterioochromonas所有株系聚为一大支, 表明该属是单系类群。P. malhamensis CMBB008位于模式株P. malhamensis SAG933-1a所在的大分支内。Poterioochromonas支系可分为P. malhamensis和P. stipitata两个姊妹群, P. malhamensis支系可进一步分为两个姊妹支, 其中CCMP3181可能并不是P. malhamensis。研究补充和完善了P. malhamensis的形态和分子数据, 并从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学角度为Poterioochromonas属的分类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36.
邢峻嘉  王晓岩 《菌物学报》2021,40(9):2423-2432
多脂鳞伞是一种较为珍贵的药食用真菌。对其化学成分及体外抗肿瘤作用进行了研究。通过UPLC-QTOF-MS法、电喷雾离子源(ESI)及负离子全扫描模式测定了人工栽培多脂鳞伞的化学成分组成;体外培养HepG-2、A549、Hela及MCF-7,用不同质量浓度多脂鳞伞乙醇提物处理细胞,应用CCK-8法及流式细胞术进行细胞毒性测试,并应用流式细胞术选择HepG-2细胞系以进一步评估其对HepG-2细胞凋亡分析。结果表明:经UPLC-QTOF-MS分析,从多脂鳞伞子实体分析得到的化学成分与食药用菌成分数据库中的38种成分相吻合,其中棕榈酸与9E,12E-octadecadienoic acid含量最高,甾醇类化合物与多糖类化合物占比较高;多脂鳞伞乙醇提取物对HepG-2细胞毒性最强,其浓度为50μg/mL时凋亡率能够达到(23.71±1.59)%。多脂鳞伞具有多种功能性化学成分,并具有潜在的抗肿瘤应用价值,初步断定其抗肿瘤活性是功能性成分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实现的。  相似文献   
37.
为探究不同热风干燥温度对荷叶离褶伞干燥特性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本研究比较了8种常见干燥动力学模型对荷叶离褶伞干燥过程拟合的适用性,采用GC-IMS技术,对不同干燥温度处理下荷叶离褶伞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荷叶离褶伞热风干燥为典型的降速干燥,Midilli-Kucuk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其热风干燥过程(R2>0.99791,RMSE<0.0152,χ2<2.31×10-4);温度对荷叶离褶伞风味物质影响显著,在5个干燥温度处理下的荷叶离褶伞中共鉴定到4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醛类13种、酮类8种、醇类13种、酯类5种和其他类8种。随着干燥温度升高(55-75℃),醛类物质相对含量呈下降趋势,而醇类、酮类以及其他物质(乙酸等)略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8.
陈俊良  李玉 《菌物研究》2013,11(1):3-13,37
文中对中国蜡伞科(Hygrophoraceae)真菌进行了整理、修订,简要介绍了其生境和分布,并对该科的分类学问题进行了讨论。重点整理了文献记载该科的102个种,广泛分布于28个省区。其中有效名称86个,包括蜡伞属(Hygrophorus)47个,湿伞属(Hygrocybe)36个,湿皮伞属(Humidicutis)1个,坛杯伞属(Ampulloditocybe)1个,金盖菇属(Chrysomphalina)1个,应转移到其他科的有5种,错拼名称有9种,另有存疑种2种。  相似文献   
39.
为了估测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水生生物毒性的大小,以大鳞副泥鳅作为受试动物,研究不同浓度的高效氯氟氰菊酯对其急性毒性和生理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对大鳞副泥鳅24h、48h、96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5.93μg/L、17.28μg/L、14.11μg/L,安全浓度为2.30μg/L。低浓度高效氯氟氰菊酯对大鳞副泥鳅肝脏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起诱导作用,高浓度对其起抑制作用,试验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研究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对大鳞副泥鳅有较强的毒性。  相似文献   
40.
采用6种不同的培养基,分别于25℃、32℃、42℃以及50℃培养分离从而对某一中国白酒酒曲中的丝状真菌菌群进行研究.从酒曲中共分离得到886株丝状真菌,分属于接合菌,子囊菌和无性型真菌的20属,45种.其中最为丰富的是无性型真菌(28种),其次是接合菌(10种)和子囊菌(7种).对发酵起主要作用的为那些嗜热和耐热的种属,包括:宛氏拟青霉,伞枝梨头霉,梳棉状嗜热丝孢菌,微小根毛霉,金孢霉属一种和红曲属的几个种.文中还对一些在发酵中起重要作用的丝状真菌的特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