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1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秦岭细鳞鲑栖息地环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的栖息地环境选择偏好,对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甘肃秦州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25个样点进行了鱼类采样和生境测量。共采集到130尾秦岭细鳞鲑样本,样点的平均分布密度为(0.10±0.07)尾/m,两个保护区内秦岭细鳞鲑的密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与秦岭细鳞鲑密度分布呈正相关的因子依次为坡度、跌水区密度、海拔、粗糙度、遮蔽度、底栖动物生物量和流速,与密度呈负相关的环境因子依次为河宽、水深和溶氧。冗余性分析(RDA)筛选了坡度、粗糙度、遮蔽度、海拔和跌水区5个关键环境因子。基于关键环境因子的实测值建立了栖息地适合度曲线,秦岭细鳞鲑分布的最适坡度范围为5%-10%,海拔分布范围为1500-2000 m,粗糙度范围0.3-0.4;跌水区密度范围12-18个/100 m,遮蔽度在0.5以上。  相似文献   
112.
为考察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代谢及低氧耐受能力对温度驯化的响应,将实验鱼于6℃、12℃和18℃下驯化4周后,采用密闭式呼吸代谢测定仪对其静止代谢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RMR)和临界氧压(Critical oxygen press,Pcrit)等参数进行测定。结果发现,RMR随驯化温度升高而升高,在6-12℃、12-18℃温度内,RMR的Q10值分别为2.59和2.77,表明该物种对温度的敏感性较高;Pcrit值随驯化温度升高而升高且与RMR显著正相关,在驯化温度范围内(6-18℃),Pcrit提升了76.2%。研究结果提示:秦岭细鳞鲑应对低氧环境的生理可塑性较差,在高温下RMR增加可能是导致其低氧耐受能力降低的内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3.
为研究肠呼吸抑制胁迫对气呼吸鱼类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的鳃和肠道呼吸代谢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初步探究其生理反馈调节机制,本文选取大鳞副泥鳅成熟个体(n=60)进行肠呼吸抑制胁迫实验。分别对实验组(肠呼吸抑制,n=30)与空白对照组(n=30)的大鳞副泥鳅饲养驯化2周,测定其整体静止代谢率、呼吸频率、鳃和肠道各段的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Na+/K+ATP酶(NKA)、过氧化氢酶(CAT)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肠呼吸抑制胁迫下,实验组与对照组大鳞副泥鳅整体静止代谢率无显著差异(P0.05),而实验组大鳞副泥鳅鳃部呼吸频率显著加快(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鳞副泥鳅鳃部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而后肠琥珀酸脱氢酶和Na+/K+ATP酶显著降低(P0.05)。同时实验组大鳞副泥鳅后肠的乳酸脱氢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大鳞副泥鳅鳃和前中肠的过氧化氢酶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后肠则有显著性升高(P0.05)。当大鳞副泥鳅肠呼吸受到抑制时,会加强其鳃部有氧呼吸代谢,弥补肠呼吸缺失部分,满足机体生理需求,而气呼吸的后肠会有一定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14.
《菌物学报》2017,(2):251-259
在形态学研究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报道了丝盖伞属丝盖伞亚属3个中国新记录种,分别为垂暮丝盖伞Inocybe appendiculata、薄囊丝盖伞I.leptocystis和华美丝盖伞I.splendens。根据国内采集的材料对此3种进行了描述和绘图。通过对馆藏标本的查阅给出了它们已知的国内地理分布。对丝盖伞亚属国内已证实有分布的28个分类群编制了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15.
芽胞杯是地钱属特有的无性繁殖器官,关于其冬季形态特征及繁殖传播的行为研究较少。现以贵州喀斯特山区常见的粗裂地钱风兜亚种(Marchantia paleacea subsp.diptera)为代表,在最冷的冬季1月份,对其芽胞杯、杯内芽胞产量及传播方式进行野外定点观察和采样分析。结果显示:(1)冬季芽胞杯形态多样。根据其颜色和杯内芽胞特点将其划分为4个生长时期:未成熟期(透明)、成熟期(绿色)、衰退期(紫色)和衰亡期(紫黑色),反映了冬季芽胞杯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2)各生长时期的芽胞杯数量不同,表现出有序的凋亡特征。在统计的708个芽胞杯中,4个时期芽胞杯数量分别为62、209、254和183个,且不同时期的芽胞杯内芽胞的平均产量明显不同,不同时期单杯芽胞的平均产量分别为42、131、87和0 个;(3)冬季芽胞杯及芽胞在配子体上的密度较高,每平方米分别达到10 139和754 889个;(4)除春夏季常见的被雨滴敲打传播外,通过重力作用传播是冬季芽胞的一种重要传播方式。冬季粗裂地钱风兜亚种配子体上的芽胞杯处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形成的芽胞仍十分丰富,这对该物种适应喀斯特山区最冷月严苛环境条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6.
报道了中国爵床科Acanthaceae爵床亚科Ruellioideae鳞花草族Lepidagathideae 1属、穿心莲族Andrographideae 2属和爵床族Justicieae 8属共14种植物的花粉形态。根据花粉萌发孔类型和外壁纹饰特征,可将这些植物的花粉归为4个类型: (1)具3孔沟,外壁具网状纹饰。该类型见于色萼花属Chroesthes (采自广西样品)和穿心莲属Andrographis植物。(2)具3孔沟及假沟(肋条带型)类型,外壁具网状纹饰,网眼纵向排列成行,网眼内有细网纹。该类型见于色萼花属(采自云南样品)和鳔冠花属Cystacanthus。(3)具3孔沟,沟两侧各有1条假沟,外壁具网状纹饰。该类型见于瑞丽山壳骨Pseuderanthemum shweliense、狗肝菜属Dicliptera和驳骨草属Gendarussa植物。(4)具2孔沟,沟两侧具斑块。该类型见于山壳骨属Pseuderanthemum 1种、纤穗爵床属Leptostachya、鳄嘴花属Clinacanthus、鸭嘴花属Adhatoda、杜根藤属Calophanoides和野靛棵属Mananthes植物。  相似文献   
117.
两种泥鳅RAPD标记遗传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从2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的7个引物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和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及其自交与杂交子代进行了RAPD遗传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RAPD谱带主要呈孟德尔式遗传,该类带纹明亮稳定,在泥鳅子代中占99.11%;在大鳞副泥鳅子代中占100%;在杂交子代中占99.36%。也存在非孟德尔式遗传谱带,该类带纹较暗、稳定性差,在泥鳅子代中为0.89%;在杂交子代中为0.64%;在大鳞副泥鳅中未见此类带纹。实验结果说明RAPD谱带具有很高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8.
利用扫描电镜对原鉴定为cf. FrenelopsishoheneggeriSchenk的青海化隆早白垩世河口群的标本重新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和研究,并与我国已知的有关的掌鳞杉科化石以及Frenelopsishoheneggeri的波兰 (模式产地 )标本做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青海标本的表皮构造与Frenelopsishoheneggeri完全不同,而与Pseudofrenelopsispapillosa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9.
对大鳞副泥鳅的鳞片作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大鳞副泥鳅具圆鳞;基区、侧区和顶区均具有辐射沟及环沟,二者交织成网状,将鳞片分割成块状,可增加鳞片的柔软度;次级辐射沟发出部位可作为确定年轮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0.
在云南绿春观察大白蚁亚科4种土白蚁的分飞活动,研究大白蚁亚科白蚁和蚁巢伞之间的关系,得知:大白蚁亚科不同种类白蚁分飞孔形状不相同,分飞时分布于孔口周围的白蚁型、数目和扩散范围存在差异,这些蚁巢的外露特征可以作为白蚁种类识别的辅助依据。采集32巢白蚁以及其巢上生长的蚁巢伞,结果显示,大白蚁亚科每一个白蚁巢仅生长一种蚁巢伞Termitomyces子实体。与小果蚁巢伞共生的白蚁也与其他蚁巢伞共生,推测真菌能改变白蚁的行为。对白蚁种类和蚁巢伞种类对应关系的研究表明在小地域内,白蚁和蚁巢伞不仅存在属间高度专一性,而且种间也显示较高的共生专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