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6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本文对杨钟健1973年记述的—原类成员——天山贫齿 (Edentosuchus tienshanensis) 进行了修订和补充描述,并依据头骨及脊椎的特征将原订的贫齿科 Edentosuchidae 归人中亚目.文中对这一类的年龄及齿列的功能形态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2.
本文简介了分支系统学意义上的型动物(CrocodylomorphaWalker.1970)的组成。首次应用分支系统学方法讨论了重庆西蜀的系统发有关系。本文的结论否定了西蜀和西贝类系统关系相近的论点,并认为前者比后者要原始得多,它是Mesoeucrocodylia中最原始的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23.
大多数脊椎动物的线粒体基因组(约16—18kb)的组成是相对较稳定的,但在不同类群中,线粒体基因组在基因结构和基因排列方式等方面均显示了极大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可能反映了真核细胞不同的进化路线(Saccone et al.,1999)。就目前的研究而言,线粒体基因组是惟一一个能够从基因组水平上来分析动物系统发生的分子标记,可以从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信息、基因组成及基因排列方式等进行多方位的分子进化研究,因而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将成为动物分子系统发生最有力的证据(Saccone et al.,1999)。  相似文献   
24.
从1 2S rRNA基因序列探讨8种鳄类的系统学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测得扬子(Alligator sinensis)和暹罗(Crocodylus siamensis),的mtDNA12SrRNA基因片段的部分序列,与GenBank中的2种及文献中4种的12SrRNA基因相应片段,经比对后构建系统树。其结果显示,现存类为单系起源,可划分为3个科,即:科、食鱼科和假食鱼科。食鱼与假食鱼亲缘关系较近,支持将假食鱼作为食鱼科的一个属,与以形态学为基础的研究结果不同。在钝吻科中,扬子与凯门亲缘关系较远,而与密西西比的亲缘关系虽较近,但它们的确存在很多差异。两者12SrRNA基因序列差异达12.12%,碱基的颠换数为9。在基于碱基转换和颠换的NJ系统树及仅基于碱基颠换的NJ系统树中,前者支持扬子与密河间的亲缘关系较近,而后者支持扬子与凯门间的亲缘关系较近,说明扬子与密河间亲缘关系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本文仅根据12SrRNA基因部分序列来进行分析的,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5.
记述了四川省自贡市汇东新区自贡市乳品厂发现的西蜀一新种——周氏西蜀(Hsisosuchus chowi sp.nov.)。新种区别于西蜀已知种的特征是:鼻骨后部沿缝合线有一浅的纵凹,额骨的眶缘向上凸起成嵴,沿额骨缝合线也隆起成一微弱的纵嵴,上颞窝的内侧缘向上凸起呈明显的嵴,顶骨具一前中突,侧视颧骨腹缘呈明显的波曲状,眶后骨前侧角约90°,鳞骨后侧突特别拉长,向侧下后方伸展,使鳞骨侧缘明显向内侧弓曲,左右外枕骨的枕髁部分不相接,翼骨的腹中嵴源于翼骨主体部分,内鼻孔位置比较靠前。此外,齿骨外面和夹板骨腹面具有发达的沟和嵴状雕饰,夹板骨参与下颌联合的部分比较长,肩胛片异常扩展,乌喙骨远端宽于近端,肱骨头增厚并强烈向内侧扩展,三角肌嵴发达,桡侧腕骨具发达的尺骨突,尺侧腕骨远端宽于近端,6列荐前部腹部骨板和3列尾部腹部骨板,也可能是周氏西蜀的衍生特征,但这些性状在大山铺西蜀中情况不明,有待更多的材料来证实。杨钟健、周明镇(1953)在建立西蜀属之初就已注意到西蜀是一种特化的类,认为西蜀不仅将原始特征和进步特征混存于一身,而且还具有一些一般类所没有的独特性质。以此为基础,他们建立了西蜀科。目前西蜀类动物发现并不多,仅有1属2种,即重庆西蜀和大山铺西蜀,而且材料不完整,特别是头后骨骼保存不理想。周氏西蜀的发现不仅扩大了西蜀类的分布范围,而且还增加了我们对这一特化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6.
四川永川重庆西蜀鳄(Hsisosuchus chungkingensis)一新材料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详细记述了发现于四川省永川县重庆西蜀(HsisosuchuschungkigensisYoungetchow,1953)一年轻个体的不完整骨架。新材料证实了西蜀为一具有眶前孔,带有边缘锯齿的牙齿,和特殊腭面结构的类.通过与正模的对比,订正了一些过去的看法,如该属颅平台的形状并不如最初所认为的那样中间凸出;上颔骨不组成外鼻孔的边缘;外鼻孔的位置比正模中所记述的部位要更靠前等。在此基础上修订了该属的特征,讨论了该属年轻个体和老年个体的区别。  相似文献   
27.
陈媛媛  赵娟  张方 《动物学杂志》2016,51(6):977-984
成年扬子(Alligator sinensis)的声信号已经有过深入的研究,然而其声音的个体发育,特别是幼出壳前后鸣声的时空特征至今还不为人所知。为了解扬子声音的发育过程,记录和分析了21只扬子的260个叫声,结果表明,幼出壳前后的鸣声具有相似的特征,即开始向上的频率调节和较长的向下的频率调节。出壳前和出壳后的两组叫声均包括持续叠加的多组谐波,并且绝大多数的鸣声都是在第3谐波显示了最强的能量。分析了出壳前后鸣声的9个参数,即总时长、向上调频的时长、向下调频的时长、基频的起始频率、最高频率、结束频率、向上调频的倾斜度、向下调频的倾斜度、主频。除了向上调频的时长,出壳前后鸣声的其他时长参数均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与之相反的是,出壳前后鸣声的频谱参数,特别是基频的最高频率和主频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出壳前鸣声基频的最高频率为(573±103)Hz,出壳后的声音最高频率(460±52)Hz,出壳前比出壳后高113 Hz;出壳前的声音主频(1 359±229)Hz,出壳后的声音主频(1 123±216)Hz,前者比后者高236 Hz。幼发出主频较高的鸣叫有利于吸引附近母的注意同时避免天敌的捕食。  相似文献   
28.
<正>许多人问道:"怎么会有人对保护鱼感兴趣?它们的相貌那么可怕、邪恶,还富有攻击性,为什么还要保护它们呢?"其实,类是地球上现存的几种最令人称奇的动物之一,是除海洋生物以外世界上最大的食肉动物,它们当中有些种类身长超过6米,体重超过1吨。一条成年类在水中可以与一匹成年斑马抗  相似文献   
29.
本文报道了1997~1998年湾(Crocodylusporosus)的人工孵化工作,并通过对比试验确定了卵孵化的最适温度、湿度以及最佳的覆盖巢材和卵在孵化盘中的正确摆放方位。获得受精卵总孵化率为86-8%。1 材料方法试验用卵取自深圳市野生动物园湾产下的卵。将所有收集到的未破损的受精卵分成2组,一组为湾在人工设置的产卵间内自然营巢产的卵,按母产卵时自然摆放的方位放入盛卵盘内作为正放组;另一组为没有营巢环境而产于水泥地或草地上的滚动过的卵作为对照组。2 结 果2-1 1997年有3条…  相似文献   
30.
利用一对简并引物扩增了尼罗MHCⅡ类分子B基因第二外元的部分片段,并对PCR产物进行了克隆和测序,结果得到8种不同的序列,序列长度为166 bp;经分析,序列中有56个变异位点,核苷酸的非同义替换多于同义替换,造成30个位点氨基酸的改变,氨基酸的替换趋于集中在假定的抗原结合位点附近.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已报道的扬子和密河的MHCⅡ类B基因第二外元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利用PAUP4.0软件构建的NJ树显示,类的MHCⅡ类B基因存在跨种多态性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