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于2008~2010年在康定对大栗金龟成虫的出土、取食,特别是交配、产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康定,成虫4月底开始出土,5月中旬至6月下旬为出土高峰期。成虫可进行多次交配,一次交配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交配前、交配中和交配后,平均交配时长为115.6 min±24.4 min(n=10)。交配日节律呈"M"形,分别在中午和晚上有一明显的高峰期。产卵前,成虫在地表以下10 cm左右做一圆形产卵室,将卵产于其中,堆状分布,初产卵粒为浅黄色,随后颜色逐渐变深。每室产卵33.7粒±7.0粒(n=10)。  相似文献   
102.
蝌蚪的呼吸     
目前我国现行的许多版本的初中生物学教材都将两栖动物定义为:幼体生活在水中,用呼吸;大多数成体陆生,少数成体水生,一般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能分泌粘液,可辅助呼吸……那么两栖动物的幼体是否只用呼吸呢?早在1931欧洲的研究人员就发现蝌蚪用、肺  相似文献   
103.
为了解氨氮对线纹海马(Hippocampus erectus)幼鱼的毒理影响,本实验探讨了在正常溶解氧(4.32~5.12 mg·L-1)和高溶解氧(8.22~9.46 mg·L-1)条件下,线纹海马幼鱼的氨氮半致死浓度,以及6、9、12 mg·L-1的氨氮溶液胁迫下线纹海马幼鱼的、肝脏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正常溶解氧条件下,氨氮对线纹海马幼鱼96 h半致死浓度(96 h LC50)为10.22 mg·L-1,安全浓度(SC)为1.02 mg·L-1;非离子氨的半致死浓度(96 h LC50)为0.16 mg·L-1,安全浓度(SC)为0.016 mg·L-1;高溶解氧条件下,氨氮对幼鱼的96 h LC50为12.68 mg·L-1,SC为1.27 mg·L-1;非离子氨96 h LC50为0.2 mg·L-1,SC为0.02mg·L-1。氨氮胁迫造成线纹海马幼鱼组织在不同时间出现丝血管扩张、泌氯细胞增生,小片基部毛细血管破裂、红细胞溢出、组织充血变性、卷曲变短、呼吸上皮细胞变性脱落等现象,并使肝脏肝细胞出现肿胀、细胞核肿大,肝血窦扩张、细胞轮廓模糊等组织变化;随着胁迫物浓度和胁迫时间增加,肝组织出现水样变性、空泡化、溶解,导致肝组织变得松散无序。综上,适当提高溶解氧能有效减轻氨氮对线纹海马幼鱼的毒性,超过阈值的氨氮胁迫会损害线纹海马幼鱼的和肝脏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04.
105.
鳃虱科(甲壳动物亚门,等足目)属间系统发育关系支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虱科Bopyridae的47个形态学性状,利用PAUP软件,以支序分析方法对中国海域虱科24属进行属间系统发育关系研究.支序分析结果较好地反映了虱科内姐妹群的关系.根据分析结果,假虱亚科中的巨虱属Gigantione是虱科中较早分出的一支,而背腹虱亚科中的仿腹虱属Parathelges和腹虱属Athelges则为较晚分化出来的;褐虾虱亚科的褐虾虱属Argeia盖腹虾虱属Stegoalpheon和真虾虱亚科的深海虱属Bathygyge聚为一支,成为一对姐妹群;蟹虱亚科的单系性得到分析结果的支持,假虱亚科的单系性则不被支持.  相似文献   
106.
放射孢子虫(Actinosporean)是黏体动物在其中间宿主水生无脊椎动物体内的一个生活阶段。研究鉴定并描述了一种雷氏放射孢子虫的形态和分子特征。该放射孢子虫的主要形态结构是: 由三个极囊、内含孢原质的孢子体和三个尾突组成, 无孢柄。极囊位于孢子体顶端, 呈梨形, 长5.2 μm, 宽2.9 μm; 孢子体侧面观呈长椭圆形, 长16.4 μm, 宽9.5 μm; 三个尾突基本等长, 呈锚状, 平均长度102.6 μm, 宽9.54 μm, 尾突末端轻微的上翘。每个尾突远侧端表面有许多形状不规则的棘状小刺。18S rDNA序列比对表明, 该雷氏放射孢子虫与国外已报道的Myxobolus cultus 18S rDNA序列一致性最高, 达98.41%, 由此推测该雷氏放射孢子虫可能为M. cultus的对应放射孢子虫阶段。研究丰富了国内放射孢子虫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07.
孕育对褶纹冠蚌滤食率的影响及鳃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了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孕育蚌、未孕雌蚌和雄蚌的滤食率,并运用组织学、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实验蚌的结构进行比较观察,以此探讨结构变化对滤食功能的影响。滤食实验结果表明:孕育事件显著降低了雌蚌的滤食率,而未孕雌蚌与雄蚌的滤食率无显著差异。孕育雌蚌内外均由两小瓣愈合而成,每一小瓣由成排的丝组成,在中介区丝之间通过丝间隔连接,在内部侧区则通过瓣间隔相连。雌蚌内间隔为外的2~3倍,而雄蚌的内外无差异。孕育雌蚌外在初级水管、瓣间隔等出现明显的变化,并出现了二级水管结构,而内未发现显著变化。扫描电镜显示:在褶纹冠蚌丝表面存在3种类型的纤毛(前纤毛、前侧纤毛和侧纤毛),其形态结构和分布各具特点,长径58~85μm椭圆形的小孔成排相间分布于丝之间,而3组实验蚌的内外丝之间无明显差异。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孕育雌蚌丝表皮细胞表面形成突起,显著增加了表面微绒毛的数量,可能有利于雌蚌在孕育期间由于初级水管转化成育儿囊后对呼吸、滤食等功能的补偿,与其他蚌科物种报道类似。综合实验表明,孕育雌蚌外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初级水管的结构改变和二级水管、丝表面褶皱的出现可能是影响孕育雌蚌滤食功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8.
合浦珠母贝鳃的显微与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是典型的滤食性瓣类动物,也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珍珠养殖贝类。本研究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合浦珠母贝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合浦珠母贝结构属于异丝型,左右两侧各2个瓣,每个瓣由内瓣和外瓣组成。瓣由主丝和普通丝构成,主丝在瓣中主要起支架作用,每2根主丝之间的9~12根普通丝由"簇内连接"(intrabunchial junction)相连成簇。普通丝之间通过"丝间连接"(interfilament junction)相连,丝间连接的上皮细胞与普通丝的扁平细胞结构一样,为的呼吸上皮。丝间连接的存在扩大了的表面积,这种结构有助于进行气体交换。主丝和普通丝表面有前纤毛和侧纤毛,与食物运送和气体交换有关。普通丝表面的纤毛为典型的"9+2"型微管结构。  相似文献   
109.
除单鼻型的圆口类外, 脊椎动物的左、右两侧嗅觉器官和嗅神经皆互为独立地分布于头前端, 而且它们的前鼻孔(外鼻孔)、嗅腔、嗅觉副囊腔(部分鱼具嗅觉副囊)与后鼻孔(或内鼻孔)也都互为相通, 且多呈开放状态。它们还通常具有一个体积相对较大且较稳定的嗅腔, 而嗅上皮则多位于嗅腔的一侧。此外, 鱼类的嗅囊与鼻窝之间通常也无明显间隙。然而, 运用常规的解剖学方法发现, 黄鳝(Monopterus albus)外周嗅觉系统(嗅觉器官和嗅神经)在解剖结构上已发生如下重大变化: (1)虽然具有前、后鼻孔, 但两者互不相通, 而嗅腔仅靠前鼻孔通至外界; (2)两侧嗅囊的末端及两侧嗅神经的前段均分别发生了合并。此外, 在该鱼上还发现:(1)嗅囊为一柔软而扁塌的长管囊结构, 其唯一的开口(即位于前鼻孔球上的前鼻孔)却常呈关闭状, 故此时该嗅腔实际上是一个体积被压扁到最小且暂时被封闭的空间; (2)嗅囊纵向地贴附于长鼻窝的内侧壁上, 它仅占鼻窝的一小部分空间, 故鼻窝显得相对很宽敞; (3)嗅觉副囊不与嗅腔相通, 而与鼻窝共同经后鼻孔通至外界; (4)两侧嗅囊的末端相向地穿越鼻窝内侧壁, 进入筛骨与额骨之间的“筛-额横管”, 在那里发生嗅囊合并;(5)嗅囊壁周缘几乎都内衬着嗅上皮, 且具数个褶窝(说明该嗅囊有扩张的可能)。因此, 黄鳝的这套解剖学特征不同于包括鱼类在内的所有脊椎动物的外周嗅觉系统。研究所发现的黄鳝这套形态学特征不仅为脊椎动物外周嗅觉系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解剖学新模型, 同时也为动物进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关前、后鼻孔互不相通的进化特例。此外, 研究还依据上述发现提出嗅囊扩张-压缩假说以解释气味媒质进出于黄鳝这种特殊嗅腔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10.
王冰  尹姣  李克斌  曹雅忠 《昆虫学报》2013,56(10):1127-1134
昆虫错综复杂的嗅觉系统在昆虫寻找寄主、 交配、 产卵以及逃避行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对昆虫嗅觉感受机理的研究将有助于揭开昆虫感受和识别环境中的气味物质并引起相关行为反应的秘密。为了更多地了解华北大黑金龟Holotrichia oblita Faldermann 嗅觉相关蛋白互作机制, 本实验利用DUALhunter Starter Kits酵母双杂交筛选试剂盒, 构建了华北大黑金龟气味结合蛋白OBP2诱饵载体, 筛选了华北大黑金龟触角酵母双杂交系统均一化的cDNA文库。通过β-半乳糖苷酶活性检测以及GenBank中Blast比对分析, 以OBP2为诱饵鉴定出6个阳性互作物。我们推测其中的一种较强的阳性互作物凝固酶原可能是华北大黑金龟在嗅觉识别过程中的相关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