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29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应用上、下解方法和抛物型方程的极值原理,研究了带存放率的竞争扩散系统ut-D1△u=u(a-bu-cv) h1vt-D2△v=v(d-eu-fv) k在齐次Neumann边界条件下解的渐近性态。  相似文献   
172.
本文根据Merrifleld固相方法,人工合成了霍乱肠毒素A2亚单位第10—24位氨基酸序列。合成中采用树脂一氯甲烷为载体,双环己基碳化二亚胺(D.C.C.I)作为连结剂。最终合成产物经过高压液相氨基酸分析证实:含有A。亚单位第10—24位十五个氨基酸组成成分,经初步活性测定证实有抗原性;能激发家兔产生特异性抗体,在琼脂双扩散试验中能产生抗原抗体特异性沉淀反应。它不具有改变血管通透性的毒性活力,小鼠皮肤反应阴性。肠袢结扎试验显示:不引起肠液贮留;当与B亚单位结合后,在肠内可抑制霍乱毒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3.
屏边三七根茎中的两个新的齐墩果酸皂甙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屏边三七(Panax stipuleanatus Tsai et Feng)根茎中分离到二个齐墩果烷型新皂甙,命名为屏边三七甙(stipuleanoside)R_1和R_2,其化学结构经光谱分析和化学降解反应,分别确定为齐墩果酸-3-O-β-D-葡萄吡喃糖基(1→3)[α-L-阿拉伯呋喃糖基(1→4)]-β-D-葡萄吡喃糖醛酸甙(1)和齐墩果酸[28-O-β-D-葡萄吡喃糖基]-3-O-β-D-葡萄吡喃糖基(1→3)[α-L-阿拉伯呋喃糖基(1→4)]-β-D-葡萄吡喃糖醛酸甙(3)。  相似文献   
174.
人工同源和异源三倍体鲢的红细胞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人工诱导多倍体鱼的实验中,有大量不同处理组合的鱼需要鉴定。在胚胎吋期我们采用单个胚胎染色体制片技术,对不同处理组合的鱼进行初步筛选。待鱼长大后虽可用白细胞培养法来检查染色体数目,但这方法很费时间,远不能满足大批量检查的目的,人们为此作了不少努力,并已查明鱼类红细胞核的大小与倍性是成比例的,因此  相似文献   
175.
大白菜无菌苗叶肉原生质体植株再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商用大白菜叶肉原生质体,经液体培养基浅层培养,再生细胞分裂.并获得愈伤组织。愈伤组织转到分化培养基上诱导分化,已从城青2号大白菜叶肉原生质体得到再生的完整植株。再生细胞的分裂额率与培养基中的激素种类和浓度有关,受原生质体培养浓度的影响。多胺类物质[亚精胺(SPD)]的加入,可促进细胞分裂,井有益于以后植株的再生。通过提高新鲜培养液的pH值(6.5)可使细胞团的褐化得到明显的控制。在植株分化过程中,培养基中低浓度(1.1%)的蔗糖与植株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6.
类囊体膜的垛叠、松散与它的功能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菠菜完整叶绿体置于4mM MgCl_2或20 mM KCl低浓度介质中低渗10秒钟后,得到由Mg~(++)或K~+离子诱导的类囊体垛叠膜和松散膜。它们在功能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垛叠膜有较高的毫秒级延迟光发射(ms-DLE),松散膜显著降低DLE的快相,垛叠膜比松散膜的9-AA荧光猝灭快,并保持稳定;而松散膜有H~+渗漏。在非循环或Fd催化的循环光合磷酸化中,垛叠膜比松散膜活力高。但是,若在同样的低渗介质中低渗1分钟以上,Mg~(++)离子诱导的垛叠膜,在显微结构上不同于低渗过10秒钟的垛叠膜,它垛叠较松,而且在磷酸化活力上也与松散膜差别不大。揭示了H~+传递速度受二个光系统、电子载体间的距离及偶联程度的限制。新鲜制备的垛叠或松散膜,在NADP~+还原系统中,具有相同的电子传递放O_2速度,说明电子传递速度在一定范围内不受膜间的距离和偶联程度的影响。但是松散膜不稳定,随着膜的老化而解联,牛血清白蛋白(BSA)能稳定松散膜的电子传递。  相似文献   
177.
小麦何时何地对中国北方传统的粟黍农业产生影响是近些年学术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相关研究表明,小麦对中国北方不同地区粟黍农业的影响存在时间上的差异。古文献及考古研究表明,小麦在龙山时期就开始在中国北方地区出现,但直到东周及其后才逐步对粟黍农业产生显著的影响。为了探索小麦在东周时期在山西地区推广的程度和其对先民食物结构和生业经济的影响程度及其背后的内在动因等,本文选取晋中小南庄墓地东周时期人骨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先民的δ~(13)C值和δ~(15)N值都比较集中(δ~(13)C值的范围为-9.0‰~-7.5‰,均值为-8.0‰±0.4‰,n=16;δ~(15)N值的范围为9.0‰-11.7‰,均值为10.5‰±0.9‰;n=16),说明他们以C_4类食物为主,也有少量C_3类食物,但动物蛋白消费有所区分。据他们对动物蛋白占有的不同,晋中小南庄墓地东周时期人至少可以划分为两个经济群体,第一个群体可能从事农耕经济,第二群体可能从事畜牧经济。从事农耕经济人群的食物中的C_3食物应该主要来源于小麦,这说明小麦在东周时期开始在晋中地区有所推广。小麦在山西地区的推广、种植和使用,对传统的粟黍农业产生了相应的影响,使得先民种植农作物的种类有所增加,这应该加快了秦汉时期农业高峰期的形成。然而,山西地区小麦的推广相对缓慢,这可能与当地根深蒂固的粟黍经济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8.
为探索池塘混养模式下生态基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在6个土池中进行了一个饲养试验, 将土池分为2组, 一组为不放生态基的对照组, 另一组为放置生态基的生态基组, 每组3个重复。将尾均重为(310±11) g鲤3867尾、尾均重(810±15) g鲢及鳙370尾平均分别分为2组, 平均放养于6个土池中。对池塘鲤每天饲喂颗粒饲料3次, 饲养周期62d。在饲养期内, 每隔10天左右采集水样与底泥样品, 检测其中的浮游生物与微生物群落。在饲养结束后, 将试验鱼捕出并称重, 计算鲤的饲料效率。结果表明, 生态基组鲤鱼的增重率与饲料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生态基组的鲢、鳙末重显著低于对照组; 生态基组水体透明度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显著高于对照组; 生态基组浮游生物浓度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 在混养模式下土池中生态基的应用有利用促进鲤的生长, 然而池塘生态基的应用对于滤食性鲢、鳙的生长并无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9.
研究以具有下行洄游需求的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幼鱼为实验对象, 分别在2种不同流态加速流(Ⅰ: 22—55 cm/s, Ⅱ: 25—60 cm/s)中进行下行实验, 对实验鱼在2种加速流中的游泳行为(下行率、下行方式及各区域游泳时间)进行定量分析并利用游泳停留时间百分比Ft衡量其偏好水流速度。结果显示: 加速流下鲢、鳙均表现出了直接下行与非直接下行两种行为。其中加速流Ⅰ中鲢、鳙直接下行率分别为35.71%、30.00%, Ⅱ中分别为45.83%、59.09%。非直接下行的鲢在2种加速流中小于30 cm/s流速区域的停留时间显著高于其他区域(P<0.05), 即鲢在实验条件下的偏好水流速度范围为小于30 cm/s; 非直接下行的鳙在加速流Ⅰ中小于30 cm/s及50—55 cm/s流速区域的停留时间显著高于其他区域(P<0.05), Ⅱ中小于30 cm/s流速区域的停留时间显著高于其他区域(P<0.05), 即鳙本实验条件下偏好水流速度范围为小于30 cm/s。将2种加速流流速相同区域合并分析发现鲢、鳙在小于30 cm/s和50—55 cm/s流速区域的停留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中间及高流速区域无明显性差异(P>0.1)。研究表明: 加速流对鲢、鳙下行游泳行为产生了影响且2种鱼在下行通过方式和偏好流速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种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0.
研究在高密度鳙和黄颡鱼、鲢混养模式下, 通过在池塘中设置1/4拦网(A组)、1/2拦网(B组)和无拦网(C组)处理和分析养殖期不同处理组的水质特征和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来探讨设置拦网是否会减轻浮游动物种群的生存压力, 以保证水体中大型浮游动物的生物量。结果显示, A、B组TSS明显降低(P<0.05), 但TN、TP等营养盐显著增高(P<0.05)。各处理组中的原生动物和轮虫的种类相对较多, 分别占比为30.4%—36.6% 和51.6%—57.0%, 枝角类和桡足类种类相对较少。各处理组的物种组成变化不明显, 物种多样性(H')仅在7月9日和7月23日2次采样中, A、B组显著高于C组(P<0.05), 其他时间各处理组无明显差异。各处理组中的主要优势种群为原生动物和轮虫, 但轮虫在实验后期趋于小型化。另外, 大型优势物种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随着采样时间在C组中消失, 在A、B组仍存在。轮虫和原生动物的生物量在实验期间各处理组中的变化不显著, 枝角类和桡足类总生物量则是在B组显著高于A组和C组, 说明拦网分区养殖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减轻大型浮游动物种群的生存压力, 减缓其生物量的骤降。研究结果对维持池塘浮游动物生态平衡和增加池塘中鳙的天然饵料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