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7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17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8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刺激室旁核及加压素对大鼠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Zhang JF  Zhang YM  Yan CD  Zhou XP  Qi YJ 《生理学报》2002,54(2):133-138
采用夹闭大鼠腹腔动脉30min,松开动脉夹血流复灌1h的胃缺血-再灌注损伤(gastr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GI-RI)模型,观察了电或化学刺激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PVN)及外源性加压素(arginine-va-sopression,AVP)对GI-RI的影响,并对PVN的调控通路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电或化学刺激PVN后,GI-RI显著减轻;损毁双侧孤束核(nucleus tractus solitarius,NTS)或一侧NTS内注射AVP-V1受体阻断剂,均能取消电刺激PVN对GI-RI的效应;去除脑垂体后不影响PVN的作用;切断膈下迷走神经或切除腹腔交感神经节,则能加强电刺激PVN对GI-RI的影响;PVN内注射不同剂量的AVP同样能减轻大鼠GI-RI损伤。结果提示:PVN及AVP对大鼠GI-RI具有保护作用;PVN的这种作用可能是因电或化学刺激后,激活了其中的加压素能神经元,经其下行投射纤维释放AVP作用于NTS神经元的VAP-V1受体,并通过迷走和交感神经介导,从而影响GI-RI;而似与PVN-垂体通路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982.
缰核介导刺激岛叶、杏仁中央核引起的升压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证明缰核(Hb)是刺激岛叶(INS)、杏仁中央核(CeA)所引起的升压效应下行通路的主要中继站之一。方法:分别电刺激INS、CeA均可引起升压反应,在刺激电极的同侧及双侧Hb内微量注射盐酸利多卡因,再电刺激INS、CeA观察升压效应。结果:单侧Hb内注射利多卡因,电刺激INS、CeA所引起的升压反应分别降低36.9%、39.6%。双侧Hb内注射利多卡因,电刺激INS、CeA所引起的升压反应分别降低41.7%、46.1%。单侧或双侧Hb内微量注射生理盐水或人工脑脊液均不能降低电刺激INS、CeA引起的升压反应。结论:缰核是介导电刺激岛叶、杏仁中央核引起升压效应下行通路的主要中继站之一。  相似文献   
983.
目的:探讨双侧海马细胞癫痫相关性单位放电特征。方法:双玻璃微电极同步记录大鼠44对双侧海马神经元单位放电,每隔5-10min重复强直电刺激右背海马(0.6-0.4mA60Hz2s)一次,共施加10-12个刺激串。结果:强直电刺激可以诱发双侧海马神经元单位放电的原发性和继发性后放,呈现明显的双侧非对称性和动态发展特征,甚至出现双侧交互性改变,与人类颞叶癫痫的病理生理特征相吻合;进行性发展、跨大脑半球扩布和动态变化,强直电刺激对海马细胞单位自发放电具有易化或抑制、调制或解调作用,并取决于这些细胞的基础单位放电,东莨菪碱可以调电刺激引起的海马细胞爆发式单位放电成为紧张性放电,诱导强直电刺激后单位放电频率的抑制效应。结论:强直电刺激右背海马后,双侧海马细胞特征性癫痫相关性单位电活动很可能是颞叶癫痫跨半球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84.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胃肠道息肉的患者136例(248枚),随机分成APC组(68例132枚)和高频电凝切除组(68例116枚).术后随访2个月,观察两组的疗效及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PC组一次性清除率为90.9%,显著高于高频电凝切除组8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频电凝切除组比较,APC组黏膜下气肿的发生率较高,腹痛的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与高频电凝切除术相比,APC治疗胃肠道息肉一次性清除率较高,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85.
巩凤超  钟华  毕胜 《生物磁学》2012,(31):6185-6187,6150
再灌注损伤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而级联的炎症反应是导致脑细胞损伤的重要病理环节。脑缺血再灌注后,浸润的炎性细胞产生的大量炎性介质,在再灌注损伤中占有重要地位。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学功能的细胞因子,参与机体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TNF-α是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强诱导剂,抑制细胞粘附分子(ICAM-1)表达可显著减低再灌注时白细胞粘附活化,减少损伤脑面积起保护作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能通过STAT途径减少缺血区肿瘤坏死因子-α等的释放,引起人们对其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986.
周围神经损伤在创伤中较为常见,易造成神经系统部分或全部损伤,从而导致功能丧失和其他神经性疾病.尽管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效果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了明显提高,但距离真正的形态和功能重建还相差甚远,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速度缓慢仍是临床治疗的难点.电刺激因使用方便、无创和副作用小等优点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青睐,与干细胞联合广泛用于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体外研究.本文论述了电刺激联合干细胞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其可能的作用机理.特别分析了电刺激联合干细胞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研究中的难点,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87.
目的:探讨航海刺激对大鼠七氟烷麻醉敏感性的影响,为海上环境下七氟烷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大鼠条件性厌食症作为判断指标,采用仿制Crampton旋转刺激器制作大鼠运动病模型。①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和旋转组(n=45),观测2组大鼠的活动和行为变化、达到睡眠和麻醉状态所需七氟烷浓度以及麻醉苏醒时间。②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n=8):对照(Ⅰ)组、旋转(Ⅱ)组、麻醉(Ⅲ)组和旋转后再麻醉(Ⅳ)组,分别检测4组大鼠之大脑皮层、下丘脑和海马组织的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г-氨基丁酸及谷氨酸含量。结果:对照组大鼠达到睡眠和麻醉状态所需七氟烷浓度分别为1.74%±0.05%和3.54%±0.05%,旋转组分别为1.51%±0.06%和3.14%±0.08%,旋转组大鼠达到睡眠和麻醉状态所需七氟烷浓度明显降低(P<0.01)。神经递质变化以Ⅲ组大鼠各递质含量显著降低为其主要特点,在大脑皮层和海马组织中表现尤为明显(P<0.01)。Ⅱ组大鼠大脑皮层Ach显著升高,海马组织NE、GABA明显降低。Ⅳ组变化趋势更接近于Ⅱ组,即以旋转刺激的影响更为明显。结论:模拟航海刺激可明显增加大鼠对七氟烷麻醉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988.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ate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低频组患者给予低频r TMS治疗,高频组患者给予高频r TM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西方失语成套测验(Western Aphasia Battery,WAB)各项评分,治疗前后日常生活交流能力检查(Communicative abilities in daily living test,CADL)评分、视图命名得分及命名反应时间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自发语言、听理解、命名、复述和失语商(Aphasia quotient,AQ)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CADL评分和视图命名得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命名反应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缩短,且高频组显著短于低频组(P0.05)。结论:高频r TMS与低频r TMS均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自发语言、听理解、命名、复述及日常生活交流能力,但高频r TMS在缩短命名反应时间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89.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对患者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AFF)、增殖诱导配体(APRIL)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50例进行研究,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26)和对照组(n=24)。对照组给予化疗治疗,观察组采用甲氨蝶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BAFF、APRIL、CD4~+、CD8~+、CD4~+/CD8~+水平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4.62%显著高于对照58.33%,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BAFF、APRIL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BAFF、APRIL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CD4~+、CD4~+/CD8~+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应用甲氨蝶呤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BAFF、APRIL水平。  相似文献   
990.
目的:探讨4摄氏度冷刺激对小鼠脂肪组织褐色化的影响。方法:野生型小鼠在4摄氏度环境下饲养一周,称取小鼠重量并取不同的脂肪组织固定,进行HE染色;对血液中甘油三酯、脂肪酸的水平进行检测;检测不同脂肪组织中脂肪含量和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野生型小鼠在4℃环境下饲养一周后体重明显降低。血液中甘油三酯、脂肪酸和甘油的水平明显下降。皮下白色脂肪组织(subcutaneous white adipose tissue, SWAT),腹腔生殖腺旁白色脂肪(gonadal visceral white adipose tissue, GWAT)和褐色脂肪(brown adipose tissue, BAT)中的脂肪含量明显降低,其中SWAT和BAT中脂肪含量降低近50%。SWAT发生明显的褐色化现象,组织中出现含有多个脂滴的脂肪细胞,同时褐色化的标志蛋白UCP1(uncoupling protein 1)和Cidea明显增加。GWAT中脂滴仍呈现单室大脂滴,脂肪细胞变小,脂肪积累降低约14%,低于SWAT和BAT中的相应变化。BAT组织中脂滴明显变小,UCP1的表达明显增加。同时我们在三种脂肪组织中都观察到线粒体相关蛋白CPT1 (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 I)的明显增加。结论:冷刺激能明显改变小鼠的脂代谢状态,全身的脂肪积累明显降低。SWAT发生明显的褐色化现象,Cidea和UCP1的表达明显增加。SWAT, GWAT和BAT脂肪组织中有明显的线粒体活性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