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04篇
  免费   602篇
  国内免费   4159篇
  12465篇
  2024年   132篇
  2023年   336篇
  2022年   397篇
  2021年   444篇
  2020年   344篇
  2019年   344篇
  2018年   283篇
  2017年   289篇
  2016年   305篇
  2015年   345篇
  2014年   565篇
  2013年   406篇
  2012年   485篇
  2011年   467篇
  2010年   477篇
  2009年   513篇
  2008年   722篇
  2007年   450篇
  2006年   431篇
  2005年   447篇
  2004年   419篇
  2003年   458篇
  2002年   377篇
  2001年   333篇
  2000年   304篇
  1999年   312篇
  1998年   236篇
  1997年   231篇
  1996年   225篇
  1995年   197篇
  1994年   185篇
  1993年   163篇
  1992年   136篇
  1991年   161篇
  1990年   139篇
  1989年   152篇
  1988年   56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36篇
  1985年   49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61.
橘小实蝇成虫肠道可培养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3个种群(实验室正常喂养种群、实验室无菌糖水喂养种群和野生种群)成虫肠道可培养细菌的群落结构组成。【方法】利用16S rRNA基因的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分析技术,结合菌落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细菌种类。【结果】从橘小实蝇3个种群成虫肠道600株可培养细菌得到53种不同细菌遗传型,分属于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肠球菌科(Enterococcaceae)和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等3个科。其中肠杆菌科是肠道可培养细菌最优势的细菌种类。同样以序列相似性大于97%的菌株归为相同的细菌种类为标准,找到了橘小实蝇3个种群可培养细菌的共有菌种,结合菌落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确定共有菌种为肠杆菌属5株,克雷伯氏菌属2株,柠檬酸杆菌属1株,泛菌属1株,肠球菌属2株,以及芽孢杆菌属4株。【结论】通过研究橘小实蝇成虫肠道可培养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可为探讨肠道菌群对寄主的生理功能和生态学意义奠定基础,最终为利用微生物防治此类害虫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2.
匍匐茎草本植物蛇莓小尺度克隆结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钧敏  金则新 《生态学报》2009,29(7):3540-3548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比较分析了3个斑块匍匐茎草本植物蛇莓的遗传多样性、克隆多样性和克隆结构,探讨蛇莓克隆结构的形成机制及与环境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蛇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37.93%, Shannon信息指数I为0.2402, Nei指数h为0.1677;蛇莓的克隆多样性与其它克隆植物较为接近,基因型比率G/N=0.2013,Simpson多样性指数D为0.6396,基因型分布的均匀度E为0.5862;蛇莓的遗传变异大部分存在于斑块间,基因流较小,仅为0.1019.3个斑块蛇莓的遗传多样性以临海斑块(LH)最高(P=10.34%, I =0.0513, h =0.0344),安吉斑块(AJ)次之(P=10.34%, I =0.0443, h =0.027),而天台斑块(TT)最低(P=5.17%, I =0.0325, h =0.0227).基株数目、基因型比率、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基因型分布的均匀度均表明克隆多样性以LH斑块最大(G=12, G/N=0.3077, D=0.8677, E=0.8380),AJ斑块次之(G=9, G/N=0.1800, D=0.5870, E=0.4753),TT斑块最低(G=5, G/N=0.1163, D=0.4642, E=0.4453).3个斑块中均存在优势克隆,但优势克隆的大小在3个斑块中均不相同,以LH斑块最小,AJ斑块次之,TT斑块最大.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LH斑块在20 cm和40 cm时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其X轴截矩为49.959;AJ斑块仅在20 cm时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其X轴截矩为63.333;TT斑块在20 cm、30 cm、40 cm和70 cm时均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其X-轴截矩高达90.512.这表明3个不同斑块内蛇莓基因型的空间分布距离不同,TT斑块最大,AJ斑块最小;克隆所能到达的距离也不同,TT斑块最大,LH斑块最小.3个不同斑块蛇莓的遗传多样性、克隆多样性与克隆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异.蛇莓的遗传多样性与克隆多样性与蛇莓较强的克隆繁殖能力和较低的种子萌发率有关.蛇莓的遗传结构、克隆结构及克隆的空间分布格局与不同斑块所处生境的生态因子及其它因素(如干扰、演替和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63.
金崑  廖志冬  高中信 《兽类学报》2007,27(4):403-406
沙狐(Vulpes corsac)又名东沙狐,属食肉目犬科,主要分布在亚洲中部的草原、荒漠和半荒漠地带,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宁夏和新疆部分地区。由于沙狐主要以鼠类为食,因此沙狐在调节鼠类数量和控制鼠害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马逸清等,1986)。《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汪松和解焱,2004)将沙狐列为“易危”,指出其“数据缺乏”。  相似文献   
64.
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木质藤本垂直结构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赵科  陶建平  郝建辉  乌玉娜 《生态学报》2010,30(12):3173-3181
木质藤本植物是热带森林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组分,但对于其垂直分布的研究较少。通过对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坡地8条样带内胸径≥0.5cm的攀援木质藤本进行调查,比较分析了其多度、物种丰富度、径级结构、攀援方式组成、物种组成的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高度级增加,木质藤本多度和物种丰富度都呈现出一种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型曲线变化规律。(2)随着高度级增加,木质藤本个体趋于分布在更大径级。在森林底层(05m)和林冠层(≥15m)分别以0.51cm和≥2cm径级的木质藤本占优。(3)不同高度级间,不同攀援方式木质藤本个体比例存在显著差异。主茎缠绕类木质藤本在各高度级都占优势,卷须类木质藤本个体比例随高度增加显著降低,根攀类木质藤本呈现相反趋势。(4)随着高度级增加,木质藤本物种优势度明显发生变化。总体来看,木质藤本呈现出一种复杂、有序的垂直结构,这可能决定其对森林动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5.
内蒙古荒漠草原地表反照率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果  周广胜  阳伏林 《生态学报》2010,30(24):6943-6951
基于2008年全年内蒙古荒漠草原的气象观测数据对荒漠草原地表反照率的变化特征分析发现,内蒙古荒漠草原的地表反照率在晴天呈早晚高、正午前后低的U形变化特征,降水引起的土壤含水量变化将导致地表反照率减小,云对地表反照率的影响比较复杂。荒漠草原地表反照率的月平均日变化类似于晴天条件下的日变化,大多数月份呈现早晚高正午前后低的U形变化趋势,仅在1-2月份及11-12月份呈现V形。地表反照率的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在生长季,由于存在植被覆盖使得地表反照率较低;而在冬季,地表反照率较高,特别是1\,2月份,其月均值分别为0.56和0.48,甚至高于沙漠。9月份地表反照率月均值达到最小值0.230, 7、8\,9月份地表反照率接近,分别为0.236、0.232和0.230。而且在生长季,荒漠草原的地表反照率高于退化草地、农田及麦田,低于沙漠的地表反照率,但是荒漠草原的地表反照率除7-10月份明显低于沙漠地表反照率外(相差大于0.02),生长季的其它月份与沙漠相差不大。晴天地表反照率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大而减小,当太阳高度角大于40°时,地表反照率趋于稳定,其与太阳高度角呈指数关系。土壤含水量的增大会导致地表反照率的减小,地表反照率与土壤含水量呈指数或线性关系。根据地表反照率与这两个因子之间的单因子关系式,建立了内蒙古荒漠草原晴天地表反照率随太阳高度角与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双因子参数化公式,而且太阳高度角和土壤含水量两者共同解释了地表反照率变化的68%左右。该公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内蒙古荒漠草原晴天地表反照率的变化。该公式是否可以进一步耦合到天气或气候模式中,还需要借助更多代表性的观测资料的验证,但是本研究无疑对陆面模式中地表反照率更准确的参数化及模拟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6.
基于源-库互反馈的温室青椒坐果时空动态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源-库互反馈的温室青椒坐果时空动态模拟  相似文献   
67.
缺氧预适应这一生物进化上的内源性细胞保护机制,可被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的重复缺氧暴露所激发。缺氧预适应的效应已由对重复缺氧局部/原位器官组织的保护(局部/原位缺氧预适应)发展到既保护远隔的各种异位器官组织(远程/异位缺氧预适应)又抗御其它种种非缺氧性应激(交叉/多能缺氧预适应)。在现有进展的基础上,缺氧预适应研究以及其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8.
假单胞菌S-59对多种染料的脱色和降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贾省芬  杨惠芳   《微生物学通报》1990,17(6):339-343
从受染料长期污染的污泥样品中分离到28株对多种染料具有脱色能力的细菌,其中一株假单胞菌S-59号菌对79种染料均有脱色作用。该菌对酸性红B 2GL (简称酸性红B)和活性桔K2GV的脱色活力高达4.48—4.43mg(染料)·g-1(细胞湿重)·h-1。对阳离子红2GL和酸性红B在浓度为1×10-1mol/L时其半脱色时间只有0.5小时。染料浓度在100 mg/L以上时会抑制菌的脱色率,而对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则取决于不同  相似文献   
69.
以平均体质量为(2.00±0.56)g的台湾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sp.Taiwan)幼鱼为研究对象,探究氨氮胁迫浓度为0、3.5、6.0、10.4和18.0 mg/L时台湾泥鳅幼鱼生长性能、免疫酶活性及组织结构的变化.经过56d的氨氮胁迫试验结果显示:台湾泥鳅终末体质量(WF)、增重...  相似文献   
70.
紫孢侧耳栽培期基质中纤维素类的降解和有关酶活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棉籽壳为基质栽培紫孢侧耳(Pleurotussapidus),分别在菌丝长满期、菇蕾期、一茬菇和二茬菇时测定培养料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的变化以及纤维素酶(CMC酶)和半纤维素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从接种到一茬菇时期,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活不断升高,此后,迅速降低;基质中两种酶的底物含量降低速度以菇蕾一一茬菇时最大。菇蕾期后,两种底物的减少量多,菇蕾期以前较少。菇蕾期以前半纤维素降解稍多,菇蕾期以后纤维素降解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