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61.
本文以SHR为实验组,WKY为对照组,以灌流压为血管舒缩的指标,对其离体肠系膜血管床,初步研究了钙离子的稳定作用,实验结果如下:(1)SHR与WKY相比,对血管活性物质去甲肾上腺素(NA)和氯化钾(KCI)均表现出较高反应性。(2)在NA(1.7×10M)使血管床收缩的基础上,Ca ̄(++)(20mM)使之明显舒张,SHR的舒张程度小干WKY约18.17%(P<0.05,n=6).(3)在KCI(80mM)使血管床收缩的基础上,Ca++(40mM)使之明显舒张,SHR的舒张程度小于WKY约15.07%(F<0.05,n=6)。  相似文献   
62.
国内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常温处理酵母废液的试验为数不多,本工作旨在启动UASB装置中培育颗粒污泥,从而提高水处理程度。文中阐述了实验过程,且通过电镜考察污泥的微生物相,发现其间出现的“准颗粒污泥态”,同时还分析了工艺中产生的一种物质的“抑制临界状况”,推测对”完全的颗粒污泥态”的形成造成了阻遏。文中同时分析了发现的其它现象,对探索酵母废液UASB常温处理深度的进一步提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3.
细胞粘附分子(CAM)可介导细胞间及细胞与间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传导信息,参与机体胚胎发育、免疫调节、炎症反应、组织修复及肿瘤转移等生理和病理过程。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是主要的CAM分子之一,可表达于活化的细胞,内皮细胞等。人膜是母体与胚胎滋养层直接接触的特殊组织、已发现蜕膜细胞在着床过程中参与了局部免疫耐受的形成,但对着床期ICAM-1在蜕膜细胞表达的动态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采用免疫荧光、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分别从整体和局部角度、着床过程中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及子宫内膜/蜕膜(EC/DC)细胞ICAM-1的不同表达特点进行了动态观察和对比性分析。结果发现,ICAM-1在着床期PBLC中的表达于妊娠第一天(D1)即开始降低。D2降至最低;与此不同,ICAM-1在EC/DC中的表达于D2开始降低,D4降低最低,D5开始恢复,但尚未恢复到对照水平。结果表明,ICAM-1在蜕膜局部的表达调节方式不同于外周血;ICAM-1表达阳性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蜕膜细胞均代表着活化的功能性细胞,这些细胞表面ICAM-1在着床期D2-D4降低,使由ICAM-1介导的静息淋细胞的活化及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游走等作用受到抑制,而这种抑制作用参与胚泡着床过程中局部免疫耐受的形成。  相似文献   
64.
在小型悬浮床反应器研究絮凝颗粒酵母酒精连续发酵工艺的基础上,建立了单釜反应器有效容积0.5m3、二级串联的中试装置。以淀粉糖化液为底物,考察了悬浮床反应器由小试到中试的放大效应,提出了该反应器工业放大时对危险截面表观气速应加以限制的原则,以保证絮凝酵母颗粒不被剪切破坏。进而在平均稀释率为0.10h-1的条件下.中试装置稳定运转一个月,获得终点发酵液中酒精浓度80~85g/L,残糖低于5.0g/L,设备平均生产酒精8.4g/L·h的结果。  相似文献   
65.
为满足Ⅰ类新药二期临床的药品需求量,单抗生产由实验室规模扩大到中试规模,在目标产品的下游纯化工艺中,采用扩张柱床吸附技术代替一期临床实验室规模方法中的澄清、浓缩、和最初的疏水层析,其后的纯化步骤保持不变。由于采用新的纯化路线,使得制备周期缩短23,处理能力由100ml小鼠腹水扩大至18~50L杂交瘤细胞培养液,回收率提高20%以上,并很容易根据需要线性放大规模,为单抗的的产业化提供了更为简便和高效的下游纯化模式。  相似文献   
66.
研究了水蕹菜浮床对草鱼主养池塘轮虫群落结构的影响,共检出轮虫38种,隶属于2纲14属,其中浮床池塘出现轮虫36种,而非浮床池塘28种。浮床池塘与非浮床池塘的优势种组成基本类似,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裂足臂尾轮虫(Brachionus diversicornis)、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 fissa)、暗小异尾轮虫(Trichocerca pusilla)以及长肢多肢轮虫(Polyarthra dolichoptera)为共有优势种;浮床池塘与非浮床池塘的轮虫平均密度分别为1892和2255 ind./L,差异极显著(P0.01);浮床池塘与非浮床池塘轮虫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535和1.405 mg/L,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水蕹菜浮床显著促进了轮虫种类数增加,提高了轮虫多样性和均匀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轮虫小型化。  相似文献   
67.
海草生态系统的固碳机理及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海草、红树林、盐沼草等植被组成的滨海和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中高效的碳汇热点,它们所固定的碳被称为"蓝碳".作为全球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海草生态系统所固定的碳是蓝碳里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生产力、高效过滤及高稳定性造就了海草生态系统巨大的固碳能力,进而对全球碳循环具有深刻影响.然而,人为影响以及全球气候变化使全球海草床加速衰退,成为地球生物圈中退化速度最快的生态系统之一.当前,国内外对海草床等滨海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关注、研究深度与广度仍远远不足,对全球海草固碳的评估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为了能更准确地评估全球海草床的碳埋存,一些基础性的科学问题应优先考虑:1)全国和全球海草的准确分布面积;2)不同海草优势种类或不同地域的海草床碳汇能力的差异;3)人为干扰和全球气候变化对海草生态系统碳捕获和碳埋存的影响.  相似文献   
68.
不同采收方式对富养化河道浮床空心菜生物产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浮床空心菜为研究对象,在过水河道条件下,研究了不同采收周期(14 d采收1次、21 d采收1次、28 d采收1次)和留茬高度(15 cm、25 cm、35 cm)组合对浮床植物生物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后的植物仍能够适应过水河道环境,并在其生长周期内持续生长.经110 d的生长,分枝数提高了近5倍,最长根长27.55 cm,平均根长15 cm,根系直径达11cm.单株根鲜重可达146 g,每平方米浮床根部可吸附颗粒物3.36 kg.新芽生长速率随采收次数增多,处理组均呈现先不断提高然后减小的趋势,变化幅度为0.54~3.7cm·d-1,对照组为1.63 cm·d-1.适当刈割能提高新芽再生速率.单次收获生物量同新芽变化规律相似,即先逐渐增多然后减小,生物量增长速率变化幅度3.83~37.9 g·m-2·d-1.从总生物量来看,28 d采收1次留茬25 cm、35 cm组的生物量(干重)产出最高,达2112 g·m-2;从茎叶比看,每14 d采收1次3个留茬高度,及每21d采收1次留茬15 cm和25 cm方式收获生物量茎叶比较佳.综合考虑产量、质量及浮床便捷管理,每21 d采收1次留茬15 cm的采收方式效果最佳,此时新芽平均生长速率1.88 cm·d-1,平均茎叶比<1,总生物量1966 g·m-2.  相似文献   
69.
朱越平  韩锋 《生态科学》2013,32(5):599-603
为更好提高厌氧迁移式反应器(AMBR)的处理效能,采用自制有效容积为40.5L的5格室AMBR,通过进水COD质量浓度和水力停留时间(HRT)的调控,探讨了反应器在逐渐升高容积负荷(VLR)及突然受到高负荷冲击时对高浓度废水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VLR在3~9 kg COD×(m3·d) -1之间,COD去除率可稳定在88%以上,VLR为3.5 kg COD×(m3·d) -1时最高,达到92%,VLR超过10 kg COD×(m3·d) -1时,COD去除率开始下降,VLR超过12 kg COD×(m3·d) -1时,有机负荷超出系统承受限度,COD去除率下降到了75%。当VLR从7.5 kg COD×(m3·d) -1突然提升到15 kg COD×(m3·d) -1时,前2 d COD去除率并无明显下降,保持在84%,但在第3 d 降低到了78%,在恢复冲击前有机负荷后第4 d,COD去除率恢复到冲击前水平。  相似文献   
70.
海草床面积的急剧减少已引起人们对海草床生态修复的重视, 种子在海草床修复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该文系统归纳了近年来有关海草种子的研究概况及其应用进展: 从种子生物学和生态学角度对海草种子的形态结构、发育、散布、休眠和萌发进行了归纳比较; 提出了在研究天然海草种子库的同时, 有必要建立人工海草种子库的观点, 并指出建立和完善人工海草种子库需基于种子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 以指导种子的采集和保存; 对海草种子的播种方式和利用种子修复海草床的途径进行了阐述, 并指出了目前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最后对海草种子的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提出海草种子生态学将成为今后的研究热点, 在应用方面, 仍然需要以提高种子萌发率和成苗率为研究重点, 并指出如果利用由种子获得的人工幼苗进行海草床修复, 需首先解决幼苗成活率低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