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3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967篇
  2024年   84篇
  2023年   175篇
  2022年   217篇
  2021年   213篇
  2020年   152篇
  2019年   159篇
  2018年   152篇
  2017年   131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158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145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72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为更好地挖掘八角(Illicium verum)挥发油合成相关基因,该文对挥发油性状差异显著的优良无性系桂角69号及普通品种砧01号叶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及组装注释,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GO分类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表明:(1)转录本经组装后获得84 182条序列,使用NR、NT、Swiss-Prot、KEGG、KOG、GO和Pfam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共注释了59 161条序列,筛选出30 572个差异表达基因。与砧01号相比,桂角69号叶片中上调基因有15 025个,下调基因有15 547个。(2)GO分类结果显示共有20 287个差异基因被注释。KEGG分析结果表明,有21 600个差异基因被注释到133条KEGG通路上,其中挥发油合成相关的单萜生物合成通路、萜类骨架生物合成通路、苯丙素合成通路中的芳樟醇合酶、月桂烯合酶、香叶基香叶基焦磷酸合酶、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咖啡酸3-O-甲基转移酶、肉桂醇脱氢酶等关键酶基因呈差异表达。(3)转录因子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分布于31个转录因子家族,其中MYB家族序列数量最多。该文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八角优良无性系与普通品种叶片的差异基因及...  相似文献   
922.
姚裕群  兰可  黄荣韶  吴炫柯 《广西植物》2023,43(7):1182-1192
有益微生物组能帮助宿主植物防御病害。越南槐的根、茎和种子在野外环境下健康发芽生长,而栽培越南槐各组织极易感病。为了探明利用野生越南槐有益内生真菌组防治宿主病害的可能,该文在分离健康野生越南槐根、茎和种子内生真菌的基础上,并结合形态学和ITS序列特征鉴定内生真菌,通过系统发育树、α-多样性指数和β-多样性指数分别分析各内生真菌组的系统进化、多样性和相似性,通过琼脂块法和平板对峙法测试内生真菌组的体外抗病原菌功能。结果表明:(1)从越南槐根、茎和种子内生真菌组分别分离鉴定131株23个分类单元、108株23个分类单元、64株11个分类单元;(2)特有属多且所有种均为特有种显示根、茎和种子内生真菌组在属种进化上具有组织特异性;(3)根-茎/根-种子/茎-种子间极低的β-多样性显示根、茎和种子各内生真菌组间的物种相似性极低;(4)高的α-多样性显示越南槐根、茎和种子均有丰富多样的内生真菌组;(5)各内生真菌组三分之一以上的分类单元在体外均能拮抗供试病原菌,根茎内生真菌组显示了强广谱的体外抗病原细/真菌功能,种子内生真菌组显示了强广谱的体外抗病原真菌功能。该研究结果表明健康野生越南槐根、茎和种子内部均存在有益内生真菌组,其具有生物多样性、组织特异性以及强广谱的体外抗病原菌功能,在宿主各组织的抗病性方面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这些结果将为进一步利用有益真菌组防治栽培越南槐各组织病害提供了材料和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923.
枫香是广西重要的乡土树种之一,具有较高的用材、观赏及药用价值。为验证枫香SSR引物的实际应用效果,该研究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检测枫香SSR位点并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筛选出具有较高多态性的枫香EST-SSR引物,并对1个枫香天然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共发掘到23 777个SSR位点,单核苷酸重复类型SSR位点占总位点比例最高(46.54%),在重复次数上5~12次之间的SSR位点占比最高(72.36%)。(2)共开发出262对SSR引物,有效扩增率为53.1%,最终筛选出扩增稳定、条带清晰的引物18对。(3)多态性检测结果显示所有位点均具有多态性,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该天然群体中等位基因数量(Na)、有效等位基因数量(Ne)、Shannon多样性指数(I)、观测杂合度(Ho)变化范围分别为2~4、1.112 8~2.609 6、0.208 9~1.112 7和0.275 9~1.000 0,平均值分别为2.333 3、1.957 4、0.708 5和0.722 6。综上认为,枫香中占优势的SSR位点重复类型和重复基序与其他物种基本相同,所开...  相似文献   
924.
内蒙古巴彦乌兰地区始新世哺乳类及相关地层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记述了在内蒙古巴彦乌兰地区发现的4种始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括1个啮齿类新种──Mergenomys neimongolensis sp.nov。新种与在蒙古共和国发现的属型种M.orientalis的不同在于个体大,下臼齿下外脊和下次小尖相对偏于唇侧。新化石的发现以及对岩石地层的分析表明巴彦乌兰剖面上原认为的伊尔丁曼哈组应包含伊尔丁曼哈及沙拉木伦组两个地层单位。  相似文献   
925.
北鳅的染色体组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涛 《动物学杂志》1994,29(3):17-18
本文采用体内注射PHA制备染色体标本的方法,对北鳅的染色体组型进行了研究,其2n=50,NF=62,核型公式:4m+8sm+32st+6t。  相似文献   
926.
新疆南部莎车奇自拉夫组晚泥盆世孢子组合及孢粉相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新疆南部莎车县奇自拉夫组产孢子24属56种(含10新种),可分为两个孢子组合带:即:Leiotriletes microthelis-Punctatisporite irrasus(MI)带和Apiculiretussispora rasissima-Retispora lepidophyta(RL)带。RL带又进一步细分为两个亚带,即下部的Retispora lepidophyta-Ancyro  相似文献   
927.
淋巴道转移是上皮来源恶性肿瘤转移的早期阶段,其发生机制不清,一直是肿瘤学研究面临的难题,为寻找淋巴道转移相关蛋白,以一对来源于同一亲本细胞,且淋巴道转移潜能显著不同的小鼠肝癌腹水型细胞株为研究对象,其中Hca-F为高淋巴道转移力细胞株,Hca-P为低淋巴道转移力细胞株,采用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荧光差异双向凝胶电泳,建立了高低淋巴道转移力小鼠肝癌细胞荧光差异蛋白表达图谱,高通量筛选与肿瘤淋巴道转移相关的蛋白质.经DeCyde软件分析,共得到163个有统计学差异的蛋白质点,选择2倍以上的差异性蛋白质点23个,经质谱鉴定得到17个蛋白质,在Hca-F中高表达的蛋白质有7个:转羟乙醛酶、波形蛋白、肌酸激酶(脑)、膜联蛋白7、膜联蛋白5、烯酰辅酶A水合酶1(过氧化物酶体)、核内异质核糖核蛋白A2/B1异构体1.而在Hca-F中低表达的蛋白质有10个:真核翻译延长因子2、Ero1样蛋白、乙醛脱氢酶2(线粒体)、苹果酸盐脱氢酶2(NAD)、β-内酰胺酶2、谷胱甘肽S转移酶"1、泛素C末端水解酶同工酶L3、内质网蛋白29(前体)、溶血磷脂酶1、微管不稳定蛋白.这些差异性蛋白质的功能涉及到代谢、蛋白质分泌、蛋白质结合、核苷酸结合,钙离子结合、凋亡和调节生长等过程.对这些蛋白质功能的进一步验证,将有助于解析肿瘤淋巴道转移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928.
渡口“孤峰组”的牙形石带,自下而上包括Mesogondolellaserrata带M.aserrata带,M.postserrata带,M.altudaensis带,M.prexuanhanensis带和M.xuanhanensis带。其中前4带可与美国Texas州Guadalupian统的牙形石带逐个对比。这说明该统Altuda组顶部含M.altudaensis动物群的层位低于吴家坪阶之底:Guadalupian统和吴家坪阶之间尚存在一个待厘定和命名的新阶。描述了2新种:M.prexuanhanensissp.nov.和M.xuanhanensissp.nov.。  相似文献   
929.
贵州台江早、中寒武世凯里组的Wiwaxi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元龙  钱逸 《古生物学报》1994,33(3):359-366
首次报道产于我国贵州台江早、中寒武世凯里组的Wiwaxia骨片化石,讨论了Wiwaxiidae与Halkieriidae和Sachitidae不能归属于同一科,也不能将它与Siphogonuchitidae和Chancelloriidae归于同一纲、目,它的分类位置尚不能确定。通过对新种Wiwaxiataijiangensis的描述和讨论,指出了描述种产出的层位略低于北美的W.corrugataWalcott的时代,但处于不同生物地理区系的两个种的生活环境却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930.
黑龙江东部龙爪沟群七虎林组菊石之修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义刚  张静 《古生物学报》1994,33(4):509-517
梁中发和王义刚分别于1982年和1983年记载了产自黑龙江东部龙爪沟群六虎林组的菊石化石。这些化石标本保存相当差,均为压模标本,当时鉴定计有ArctocephalitespeideensisLiang,CalliphyllocerasyunshanenseLiang,OxyceriesyunshanensisLiang,Lobokosmoceras?sp.和Stenocadocerassp.(梁中反,1982);Arctocpthalites(Cranocephalites)hulinensisWang,Stenocadoceras?sp.和Gen.etsp.indet(王义刚,1983)9种。尽管他们记述菊石的产出地层名称不一,属、种鉴定也不相同,但这些化石确系产自同一层位或相当的层位中,而且都定其产出的层位时代为中佛罗世Bathonian期。最近,经重新研究这些化石的原标本后,认为它们应归于Kennicottia,Kossmaticeras和Pseudohaploceras(或为silesitid)这几个类型。从这几个菊石类型的地质历程来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