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8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21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高原鼠兔松果腺褪黑激素含量昼夜节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子巍  杜继曾 《兽类学报》1994,14(3):234-238
自然光照条件下,高原鼠兔(Ochotonacurzoniae)松果腺褪黑激素(Melatonin,MLT)含量呈现明显的昼夜节律(P<0.001,夜间组含量均值与白天组含量均值差异显著性比较)。在2月份的实验中,对18只鼠兔(体重122—164克)松果腺的采样时间分别为02.00,09.00,12.00,18.00,22.00和24.00时。白天MLT含量波动为56—64微微克/松果腺,夜间波动为113—170微微克/松果腺。夜间MLT含量高峰值出现在24.00时。在10月份的实验中,对60只鼠兔(体重102—153克)松果腺的采样时间分别为03.00,06.00,09.00,12.00,15.00,18.00,21.00和24.00时。白天MLT含量波动为77—119微微克/松果腺,夜间波动为139—505微微克/松果腺。夜间MLT含量高峰值出现在03.00时。将2月份和10月份高原鼠兔松果腺MLT含量进行差异显著性比较,10月组显著高于2月组(P<0.05)。结果表明,该动物的松果腺本身对光周期具有敏感性,它能够感知环境光周期的变化,成功地完成神经内分泌的转换。  相似文献   
192.
高原鼠兔的繁殖空间及其护域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王学高  戴克华 《兽类学报》1990,10(3):203-209
1985-1987年在青海湖黑马河湖滨地区,心耳标法研究了高原鼠兔(OchotOttacurzoniae) 的繁殖空间及护域行为,结果表明高原鼠兔营群体家族式生活,具有巢区和领域。繁殖期,雌雄配对建立新的家庭,巢区发生相对变化。并以亲呢、长鸣、嗅味标记和驱逐等行为维护其领地。  相似文献   
193.
本文以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统计参数为基础,根据非密度制约Leslie模型及具有密度制约反馈的标准Leslie修正模型,分别预测了该种群在1982-2001年间的发展趋势。在菲密度制约条件下,该种群呈指数增长。在密度制约存在肘,种群增长趋于平衡状态,且存滔率密度制约较繁殖率密度制约对种群的作用更大。存活率密度制约与非密度制约的年龄结构均为Leslie分布,繁殖率密度制约作用的种群稳定年龄分布更平均,其平衡状态的种群大小则由模型的参数决定。  相似文献   
194.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食物大小选择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边疆晖  周文扬 《兽类学报》1999,19(4):254-261
文章报道了捕食风险条件下高原鼠兔对食物大小选择的格局。在实验箱中放置艾虎以改变捕食风险水平, 食物按体积大小分为4种食物项目, 并测定各项目摄入率和取食单个食物项目的进食时间, 结果表明, 摄入率与进食时间依食物项目体积的增大而增加。将大食物与小食物项目配对并供高原鼠兔选择时, 食物项目的利用率视环境状况而不同。捕食风险处理中, 小食物利用率依其进食时间的减少而增加, 其程度与所配对的食物项目的摄入率和进食时间有关。在捕食风险的作用下, 高原鼠兔的食物选择格局反映了能量摄取与风险避免间的权衡。  相似文献   
195.
张堰铭 《兽类学报》1999,19(3):204-210
捕杀高原鼢鼠后,残鼠种群与自然种群年龄结构相比较,5月差异性显著(X2=997,P<005);7月和10月差异极显著(X2=15134,X2=15612,P<001)。5月,残鼠种群成年Ⅰ组占最大比例(5345%);自然种群成年Ⅱ组占最大比例(4844%)。7月,残鼠种群幼年组和亚成年组所占比例之和(3506%)明显高于自然种群(2200%)(P<005)。10月,残鼠种群近老年组和老年组所占比例之和(962%)明显低于自然种群(2308%)(P<005)。残鼠种群成年Ⅰ组雌鼠怀孕率(8462%)明显高于自然种群(5833%)(P<005);平均胎仔数(332)也高于自然种群(285),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6.
溴敌隆防治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溴敌隆(Bromadiolone)是近年来新出现的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中的一个新品种,最近已在欧洲各国、加拿大、美国市场上出售。青海省化工科研设计所在国内首先合成。  相似文献   
197.
高原鼠兔褐色脂肪组织及肝脏产热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柳劲松  李庆芬 《兽类学报》1996,16(2):155-157
非颤抖性产热(nonshtverlng thermogenesis, NST)是小哺乳动物在低温环境下增加产热的有效途径(Foster等1978.Can JPhyslol,56:110~122)。NST主要产生于褐色脂肪组织(BAT),所有影响BAT结构与功能的因素均可影响NST能力(Cannon等,1993.Life in the cold.369~379)。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非冬眠的小哺乳类动物,其生态学特征已被进行了广游酊探^的研究.王德华等(1990。兽类学报10(1):40~53; 1993.兽类学报13(4):271~276)对高原鼠兔NST能力,BAT组织成分及线粒体蛋白的季节性变化进行了研究。本文在此工作的基础上。试图从细胞承千上进一步探讨高原鼠兔产热的季节性变化及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198.
通过对比分析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及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s)的四肢骨,结果表明,地下啮齿动物高原鼢鼠的四肢骨比地面种类高原鼠兔和根田鼠的对应骨骼粗壮,显示其较强的挖掘能力。与挖掘效率相关的尺骨挖掘动力臂系数,高原鼢鼠为0.3617,而高原鼠兔和根田鼠不到0.17。高原鼢鼠与其他两物种的四肢骨重量分布也明显不同:高原鼢鼠的前肢骨重量超过后肢骨,而高原鼠兔及根田鼠则正好相反;高原鼠兔及根田鼠的桡尺骨重量在四肢骨中最低,而高原鼢鼠的桡尺骨重量在四肢骨中则最高。这些特征反映了地下啮齿动物为了适应地下生活方式,其四肢骨骼系统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对于研究地下啮齿动物的进化适应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9.
为了探究暴露低压低氧不同时间以及移植高原鼠兔、高原鼢鼠肠道菌群后暴露低压低氧环境是否会影响SD大鼠海马组织β淀粉样蛋白(beta-amyloid protein, Aβ)、tau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的表达水平,首先将SD大鼠随机分为常氧组、低压低氧组和低压低氧处理组,低压低氧组根据暴露低压低氧时间又分为第1、3、7、15、28天组,低压低氧处理组则根据处理因素分为低压低氧对照组、低压低氧+抗生素处理组、低压低氧+抗生素+鼢鼠菌处理组、低压低氧+抗生素+鼠兔菌处理组、低压低氧+抗生素+SD大鼠菌处理组(10只/组),共11组;然后采用尼氏染色观察常氧组和低压低氧组海马组织神经细胞的形态变化,采用Western-blot检测各组Aβ、tau及BDN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常氧组相比,低压低氧组从第3天开始海马组织CA1区的神经细胞排列疏松紊乱,细胞核固缩明显,并具有时间依赖性;Aβ、tau蛋白水平分别从低压低氧暴露第7天、3天开始显著升高,并随低压低氧暴露时间的延长进一步升高,其中以tau蛋白升高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0.
林蛙在中国的分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李昂  陆宇燕  李丕鹏 《四川动物》2005,24(3):268-270
作者收集有关我国林蛙分布的资料绘制了林蛙分布图,其中图1标明了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的中国林蛙种绀(Rana chensinensis species-group)和黑龙江林蛙种组(R.amurensis species-group)的分布,图2标明出了在亲缘关系上与日本林蛙很相近(R.jaonica)的分布于南方的长肢林蛙种组(R.longicrus species-group)的分布,图3重点标明了环渤海区域已知6种林蛙的分布。最后,作者提出环渤海区域是林蛙重要的分布中心,并对镇海林蛙(R.zhenhaiensis)和中国林蛙(R.chensinensis)的一些可疑或有争议的分布问题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