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6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9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采用组织学方法比较研究细尾高原鳅和东方高原鳅组织器官的黑色素分布特征。结果显示: 两种高原鳅头部皮肤、背部皮肤、体侧皮肤、腹膜肾脏层、脊髓腔壁层、腹膜壁层、围心腔壁层、脑颅腔壁层和眼睛均分布有黑色素;腹部皮肤、肝脏浆膜、脾脏被膜和性腺被膜未发现黑色素。皮肤中黑色素分布在真皮层和皮下组织,其他组织器官中黑色素分布在内膜层或壁层。黑色素主要分布在背侧,体侧则分布稀疏,呈现对称分布。背部和体侧皮肤有斑块处较无斑块处黑色素数量多,分布密集;无斑块处仅是部分聚集,或形成间断分布的黑色素块。同一种高原鳅不同组织器官黑色素分布不同,分布面积百分比和黑色素层厚度有显著性差异,但两种高原鳅同一组织器官黑色素分布特征相似。两种高原鳅组织器官中黑色素的分布与其接受的紫外辐射强度有关,是对高原强紫外辐射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52.
微生物多样性在评估水体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青藏高原纳木措湖为研究对象, 开展水体可培养丝状真菌多样性及影响因子研究。通过膜过滤平置培养法、经典分类法和rRNA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对纳木措湖20个采样点的丝状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及鉴定, 测定水体理化指标, 综合分析丝状真菌空间分布格局与理化因子的相关性。菌种鉴定结果显示, 从纳木措水体样品中共分离纯化出1,412株丝状真菌, 隶属22属47种, 其中链格孢属(Alternaria)、青霉属(Penicillium)和毛霉属(Mucor)为优势属, 链格孢(Alternaria chlamydosporigena)和冻土毛霉(Mucor hiemalis)为优势种;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 丝状真菌总丰度与温度、铵态氮、全磷呈显著正相关; 冗余分析显示, 铵态氮、温度、全磷、全氮、盐度及电导率是影响纳木措湖丝状真菌群落组成与分布的主要理化因子。综上所述, 纳木措水体可培养丝状真菌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空间异质性, 而且水体环境因子影响其分布。  相似文献   
53.
高原鼠兔冷驯化和脱冷驯化中的产热变化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柳劲松  李庆芬 《动物学报》1996,42(4):377-385
本文探讨了冷驯化和脱冷驯化对高原鼠兔代谢产热的影响。在冷驯化中,鼠兔的静止代谢率逐渐增加,血清T3‘/T4比率上升,肝线粒体状态3呼吸明显增加,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激活,而肝脏线粒体蛋白含量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4.
目的:评价冬眠心肌在高原心脏病心力衰竭中的作用。方法:经胸壁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试验观察左室局部心肌收缩功能及心功能指标。结果:轻中度心衰患者左室心肌对逐渐增加剂量的多巴酚丁胺负荷呈明显的收缩双相反应。结论:冬眠心肌是高原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普遍存在的现象,它直接导致左室功能受损及泵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55.
酪氨酸对海拔3700m高原人体运动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酪氨酸对高原人体运动时自由基代谢的影响。方法:对进驻海拔3700m高原半年的30名健康青年,每组10人。在安静时,服药前、服药第不同时间分别进行渐增负荷运动至力竭,测定其血清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给予酪氨酸、乙酰哇胺10d即可使SOD、GSH-Px活性增强,MDA降低;乙酰哇胺停药10d药效消失,酪氨酸停药20d药效消失。结论:酪氨酸、乙酰哇胺对高原低氧所致自由基代谢失衡有调节作用,且酪氨酸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56.
高原移居者红细胞滤过指数的变化及其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海拔和同一海拔高底氧环境不同血色素范围对高原健康人红细胞流变特性的影响及其可能发生的机制。方法:检测不同海拔高度(2260m、3300m、4080m)对320健康人EFI、SOD、和MDA的影响。结果:随海拔高度的升高,高原健康人EFI和MDA含量明显升高,而红细胞SOD活性明显降低;EFI与MDA呈正相关,而与红细胞SOD活性呈负相关。同一海拔低氧环境Hb增高者,EFI和MDA升高,而红细胞SOD活性降低;随海拔升高,EFI和MDA含量明显升高,而红细胞SOD活性明显降低。结论:不同海拔红细胞流变学和氧自由基代谢差异性的形成,低氧环境起核心作用;而随海拔高度升高和同一海拔低氧环境自由基代谢异常加重者是导致高原健康人红细胞流变学异常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57.
慢性铅暴露对在体诱导年轻大鼠海马齿状回LTP的损害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研究了慢性铅暴露对大鼠在体诱导海马LTP的影响。对照组和实验组动物从断乳至测试止,分别饮用蒸馏水和0.2%醋酸铅溶滚。应用细胞外微电极记录单脉冲刺激穿通路纤维在海马齿状回诱发的群体锋电位(PS),测量高频刺激(HFS)前后单脉冲刺激诱发的PS的幅值及其变化,并进行组间比较。HFS前的基线记录显示,两组间PS的平均幅值及峰潜伏期的差异无显著意义;HFS后,12只对照鼠有10只产生了LTP,其PS平均幅值增加,为基线值的142.7%;11只染铅鼠只有2只产生了LTP,其平均幅值为基线值的120%,但却有7只鼠产生了LTD,其PS平均幅值低于基线值,仅为基线值的70%。结果表明,慢性铅暴露(血铅浓度99.2μg/100ml)可使在体海马齿状回LTP发生率和LTP增幅明显降低,甚至在部分动物以LTD代替了LTP。提示慢性铅暴露可损害LTP的诱导和维持。  相似文献   
58.
高原健康人群尿微量蛋白及肾功能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原健康人群尿微量蛋白及肾功能的观察褚以德郗爱旗陆天顺周晶萍刘兰顾松琴滕燕民(青海省人民医院,西宁810007)在人类适应高原的生存过程中,作为机体重要调节器官之一的肾脏必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有关高原肾脏生理并不完全清楚,虽然早已发现高原人群...  相似文献   
59.
高原湿地湖滨带植物对气候变暖表现出强烈的功能响应,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现象之一。植物解剖性状直接关系到植物的生态功能,为探讨气候变暖对湿地植物茎解剖结构的影响,该研究利用开顶式生长室分析了模拟增温对滇西北纳帕海湿地湖滨带挺水植物茭草茎解剖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茭草地上茎在增温4 ℃的范围内,主要通过增加表皮结构厚度以增加表皮失水来响应增温; 地下茎在增温2 ℃的轻度增温条件下与地上茎的响应策略相同,而在增温4 ℃时主要通过减小维管结构大小以降低气穴化风险来响应增温。(2)年最高温度和夜间积温是影响茭草茎解剖结构性状的关键因子,但该两个温度因子仅对地下茎筛管大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R2=0.838, P<0.01)。(3)内表皮细胞厚度是地上茎响应增温的最主要性状,并与温度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地下茎导管和筛管大小是地下茎响应温度升高的主要性状,二者与温度变量呈负相关关系。综上表明,茭草地上茎和地下茎对增温响应策略存在差异,为揭示高原湿地植物应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规律以及生态适应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基于当前气候变暖的背景,建议未来采用更科学的实验方法对更多高原湿地植物的生态响应过程及规律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0.
<正>全球变暖、人为灾害等等导致高原湿地退化,而气候变化在高原上的超前和显著表现使得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承受着相对其他地区更为巨大的胁迫压力。蒙新高原的湖泊退化最为严重;在云贵高原,污染和富营养化是较为严重的问题,滇池尤为典型。高原湿地生活着丰富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分布着许多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珍稀动植物,有着独特的景观资源。其拥有的重要经济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其所具有的强大的生态功能,在全球都是独一无二的,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