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9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9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对年龄、身高和体重相同的拉萨男性世居藏族39人和男性移居汉族43人的肺容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藏族组的肺活量(VC)、肺总容量、胸围均大于汉族组,残气量有大于汉族组之趋势(P=0.06)。胸围的大小与VC呈正相关。5岁前和18岁后移居高原者之肺容量无差别。结果提示,拉萨世居藏族具有较大的肺容量,这对提高肺弥散功能和维持运动时的血氧饱和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12.
高原鼠兔(Ochotonacurzoniae)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特有物种和关键物种,其挖掘觅食等活动行为直接影响本地高寒草甸的健康状况和持续发展。以有效洞口调查为代表的传统人工观察方法很难连续数天观察,造成可获取数据量小、效率较低,导致高原鼠兔行为生物节律研究数据采集困难。因此本文构建了融合图像自动采集、优化数字图像处理算法和智能识别技术的高原鼠兔监测系统,可无接触、数字化、连续性监测高原鼠兔行为活动。首先,考虑高原鼠兔活动节律监测需求,在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克旗河滩布局并划分了面积为25 m×30 m的实验小区;其次,监测实验区域,获取高原鼠兔全周期活动节律数据;最后提出基于改进帧差法的高原鼠兔目标自动识别策略。实验结果显示,本文设计的监测系统可在自然环境下完成高原鼠兔活动数据采集,基于改进帧差法的高原鼠兔目标自动识别策略精准率、召回率、F1值分别为87.20%、83.37%、0.85,可准确获取高原鼠兔详细的活动节律信息。活动节律分析结果表明,高原鼠兔地面活动高峰期在10:00时和16:00时,夜晚无活动,属于白昼型动物。青藏高原鼠兔活动节律监测方法可有效提...  相似文献   
313.
在四川省西北部高原地区检查野生草食动物7种、208只(头),感染有绦虫成虫的48只(头),其中感染裸头科绦虫的6种,34只(头),感染率18.48%,共获得裸头绦虫5属、8种。本文首次报道我国寄生于啮齿类的巨首无摄腺绦虫及新种道孚双宫带绦虫的形态。  相似文献   
314.
高原鼠兔种群繁殖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1988年,在青海湖黑马河地区以耳标法对高原鼠兔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在繁殖群体中主要是来自上年出生的第1、2胎的鼠兔(82.85%),第3胎和老体占少数。成年雌鼠兔100%参加繁殖,通常年产3胎,有的年份可产4胎或5胎。产仔数1—8只(平均为4.52±0.12),1只雌鼠兔终生可产2—29只。妊娠期为22.2±0.13天。洞内哺乳期为11.65±0.01天。有的年份当年出生的少数雌鼠兔到36.8+3.05日龄可达到性成熟并参加繁殖,生1—2胎。雄鼠兔性成熟较晚。  相似文献   
315.
高原移居者高原适应与脱适应后心血管改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健康人从平原进入高原后的短期内,心功能会降低。Vogel曾报道高原世居者(4350m)到海平面后,心脏每搏指数明显增加,心率明显减慢,而心指数不变。探索长期习服高原的移居者(高移者)的心功能状况及其返回平原后的变化规律,对高移者劳动力保护具有实际意义。为此,我们用无创连续心排量监测仪(NCCOM-3仪)对青海高原铁路工人中36名已习服的高移者从高原返回平原前后的心功能进  相似文献   
316.
四川省条鳅亚科鱼类的研究:Ⅱ.高原鳅属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丁端华 《四川动物》1990,9(2):15-18
本文系四川地区条鳅亚科高原鳅属鱼类的分类研究。根据过去的记录结合标本比较分析了分布于四川的高原鳅属鱼类,整理出13种和亚种,对部分种类作了校订和补充。其中粗壮高原鳅TriplophysarobustaKessler和黑体高原鳅TriplophysaobscuraWang为省的新纪录。  相似文献   
317.
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观测了大鼠冷暴露(5±2℃,21天)过程中下丘脑、海马、桥延脑和血清中单胺类递质及主要代谢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在冷暴露初期(24小时)在下丘脑和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含量分别显著地减少或增加,21天后下丘脑中去甲肾上腺素量趋于正常,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仍分别明显低或高于正常水平。桥延脑中去甲肾上腺素和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的含量先增加后恢复正常,而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含量无明显变化。与之不同,下丘脑和血清中5羟色胺和5羟吲哚乙酸的含量无明显变化,而海马和桥延脑中5羟色胺和5羟吲哚乙酸的含量明显减少且一直呈低水平状态。上述脑内和血清中单胺类递质含量的不同变化反映了不同单胺类递质可能以不同的机制和时空模式参与冷应激反应和冷适应的体温调节。  相似文献   
318.
云南石林盲高原鳅的发现及其分类地位的讨论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石林盲高原鳅Triplophysa shilinensis Chen et Yang,sp.nov.是在我国发现的第四种洞穴条鳅鱼类。其鉴别特征为:眼睛完全退化;体半透明;须发达,鼻瓣延长成须状;体裸露无鳞;背鳍、尾鳍分枝鳍条分别为7和14根;体和尾柄较细长。在摒弃趋同演化特征后,综合形态性状并结合地理分布资料分析的结果表明,类似于南盘江高原鳅的祖先曾广泛分布于滇东南一带,后来随着地下河的发育分别进入个旧卡房笆蕉箐溶洞和石林尾博邑溶洞。在溶洞间的地理隔离作用下,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各自形态特点,最终分别演化成为目前的石林盲高原鳅和个旧盲高原鳅。本文还依据朱松泉的条鳅分类系统,订正了如下2个种:个旧盲高原鳅Triplophysa gejiuensis (Chu et Chen)、湘西盲高原鳅Triplophysa xiangxiensis (Yang et al.)。  相似文献   
319.
目的:探讨在模拟不同海拔高度时,拟赴高原的参训官兵在急进高原时高原反应发生的特点,为高原参训官兵高原病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西北特殊环境人工实验舱模拟不同海拔高度,随机对516名平原部队参训官兵进行急进不同海拔高原反应进行测试,动态观察平原环境、急进高原2000 m、3000 m、4500 m海拔高度的自觉症状及部分生理指标(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动态变化以及进舱前和出舱后血压值变化情况。结果:(1)516名官兵均完成测试,在海拔2000 m时,53例出现耳闷、耳涨症状,94例出现耳鸣症状,作吞咽动作后在以后的"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均未出现症状;在海拔4500 m时,39例出现高原反应,其中19例出现头晕症状,20例出现手足麻木,高原反应发生率7.56%。(2)随着海拔高度逐渐升高,受试者心率逐渐加快,从2000 m开始加快明显(p0.05),血氧饱和度逐渐降低,到3000 m开始血氧饱和度下降明显(p0.05)。(3)进舱前和出舱后血压值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参训官兵急进高原后,高原反应主要出现在4500 m海拔高度,高原反应发生率7.56%;高原环境对机体的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影响随着海拔高度增加而明显,2000 m开始心率明显加快,3000 m开始出现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耳部不适症状主要出现在2000 m,但在做吞咽动作后消失。  相似文献   
320.
目的:建立一种适合高海拔地区的、简单有效并且可复制的家兔挤压综合征(crush syndrome,CS)实验模型,为在高原地区进一步研究CS打下基础。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家兔50只(饲养和实验地为西宁,海拔2260 m)。随机分为1组对照组及9个实验组,按照挤压重量(20 kg、30 kg、40 kg)和挤压时间(4 h、6 h、8 h)的不同进行排列组合后形成9种不同的挤压条件,实验组于解除挤压后6 h取静脉血检测血BUN、Cr、AST、ALT、CK、K+,解除压迫后24小时取家兔心肌、肾脏、肝脏、挤压处大腿四头肌行病理检查。对照组5只家兔作为空白对照,仅作麻醉处理不做挤压,在相同的时间点上取血及组织标本。结果:所有实验组家兔双后肢出现了明显的肿胀(P0.05);所有实验组家兔在解压后6 h检测血BUN、Cr、AST、ALT、CK变化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随着压迫重量和压迫时间的增加,各数值也随之增加;受压肌肉及肝肾组织活检提示均有显著的病理改变;但是随着压迫重量和时间的增加,实验组家兔死亡率也随之升高。结论:随着挤压重量和挤压时间的增加可加重挤压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在高海拔地区,为了保证较低死亡率可采取挤压双后肢、挤压重量为20 Kg、挤压时间为4 h作为高海拔地区挤压综合征家兔模型的实验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