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9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9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85 毫秒
281.
秀丽高原鳅种群生存力分析及最小可存活种群数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秀丽高原鳅(Triplophysa venusta)系金沙江的土著种, 是云南省重要保护鱼类; 由于其栖息水域建设水电站, 加之云南连年干旱, 导致其种群数量锐减。采用漩涡模型对不同生境下的秀丽高原鳅种群生存力进行了模拟分析, 并估算了其最小可存活种群数。结果表明: 灾害是影响种群长期存活的关键因子, 种群繁殖率和性未成熟个体死亡率对种群生存力影响较大, 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大小则无显著影响; 若连续进行40年的成鱼捕获(2000尾/年), 可使种群在100年内的灭绝概率增至100%, 而若连续进行20年的人工增殖放流(1000尾1龄鱼/年), 可使100年内的灭绝概率降至35.8%。通过模拟计算, 使种群在当前生境下以95%的概率存活100年所需的最小种群数为16000尾。由此可见, 减少灾害发生频率、降低性未成熟个体死亡率、增加繁殖率以及进行人工增殖放流是秀丽高原鳅种群保护与恢复的有效措施。研究为秀丽高原鳅种群保护、渔政管理与人工增殖放流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82.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具有很强的高原低氧适应能力。前期研究发现,精子特异性乳酸脱氢酶(LDH-C4)在高原鼠兔体细胞中表达。为阐明LDH-C4在高原鼠兔组织中的作用机理,应用RNA干扰技术沉默高原鼠兔心肌、肝脏和脑组织中的Ldh-c基因;应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测定Ldh-c基因在心肌、肝脏和脑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应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沉默Ldh-c基因后,心肌、肝脏和脑组织中LDH比活力、乳酸和ATP的含量。结果表明,腹腔注射腺病毒p MultiRNAi-Ldhc能极显著降低高原鼠兔组织中Ldh-c基因的表达水平,在mRNA和蛋白水平,心肌中Ldh-c基因的表达分别下降48.11%和19.27%;肝脏中Ldh-c基因的表达分别下降70.16%和25.82%;脑中Ldh-c基因的表达分别下降49.08%和25.36%。沉默Ldh-c基因表达后,高原鼠兔心肌、肝脏和脑组织中LDH比活力、乳酸和ATP的含量也显著降低,分别下降25.58%、41.94%和21.23%,28.16%、15.90%和24.66%以及16.65%、12.78%和18.50%。这些结果说明,高原鼠兔在低氧环境中,其心肌、肝脏和脑组织通过LDH-C4催化无氧糖酵解获得部分ATP,增强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83.
机体急进高原时,随着海拔增高氧分压不断降低,出现低氧反应,导致机体各个器官出现严重的损伤和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肠道是连接人体与外部环境之间最大的通道,也是最大的免疫器官,可以阻挡外界有害物质对人体的侵袭。在急进高原缺氧环境下肠道损伤尤为明显,可引起肠黏膜屏障功能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机体出现明显的胃肠道不适症状,如腹泻、恶心、呕吐、厌食等,严重者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及死亡。急进高原缺氧环境下肠黏膜屏障损伤的具体机制仍未明确,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黏膜屏障损伤与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Toll样受体及缺氧诱导因子相关,同时Toll样受体4与缺氧诱导因子-lα被认为是炎症和缺氧最主要的信号因子,两者在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研究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本文将急进高原缺氧环境下Toll样受体4与缺氧诱导因子-lα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284.
杨应忠  王亚平  胥瑾  格日力 《遗传》2017,39(2):135-142
高原肺水肿(high-altitude pulmonary edema, HAPE)是一种高原特发性疾病,其发病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联。本研究对一个HAPE相关的家系展开遗传学调查,然后利用外显子组测序筛查了包括先证者在内的6名HAPE病史成员以及先证者的母亲共7个成员的遗传变异,结果发现18个HAPE相关的潜在遗传变异(9个SNVs和9个Indels)。利用SIFT,PolyPhen-2和PROVEAN等3种软件对这些遗传变异进行蛋白功能危害性分析,结果发现定位于CFHR4基因的SNV(p.L85F)以及定位于OXER1基因的SNV(p.R176C)具有高危害性,且OXER1的功能与HAPE低氧诱导通路存在高度关联,它们可作为该家系中HAPE相关的候选病理性变异。此外,还有部分SNVs(NMB p.S150P、APOB p.I4194T和EIF4ENIF1 p.Q763P)以及Indels(KCNJ12 p.EE333-334E、ANKRD31 p.LMN251-253LN和OR2A14 p.HFFC175-178HFC),其遗传变异同样具有一定危害,可作为潜在的HAPE相关遗传变异。本研究首次通过外显子组测序直接筛选与一中国HAPE家系相关的遗传变异,为后续揭示HAPE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线索。  相似文献   
285.
目的:探讨模拟海拔4500米高原环境致大鼠肾适应性损伤的情况。方法:通过检测模拟海拔4500米高原环境下大鼠血清肌酐(Scr)、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及尿蛋白,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130只,实验组80只大鼠通过低压氧舱模拟海拔4500米高原缺氧环境,对照组50只给予常规饲养,于0、14、28 d留取大鼠血液、尿液,测定Scr、NGAL及尿蛋白水平。结果:实验组14、28 d Scr、NGAL及尿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内28 d Scr、NGAL及尿蛋白水平均14 d下降趋势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氧早期大鼠肾发生一定适应性损伤,后期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286.
医学救援实战演练教学贴近实战,并综合各学科而设,是培养应急性医学救援人才的必备课程。以往演练暴露诸多问题,例如学员不能全面参与训练,学员对突发状况应对能力较弱,训练内容设置不合理以及考核方式不能反映学员训练的真实情况等问题。我们进行高原医学救援演练教学方法改革,采用多用途学习模块,学员全面参与演练科目的方式,整合课堂、临床相关方面知识技能,组织教学训练单元,建立规范化、标准化救治流程,删减调整不相关内容,可在短期内完成培训。最后,通过考核方式改革,采用全程考查并及时对参训人员进行反馈保证训练质量。  相似文献   
287.
张钦  赵雪雁  王亚茹  雒丽  薛冰 《生态学报》2017,37(5):1688-1698
气候变化对以自然资源为生计基础的农业人口的影响尤为显著。明确农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需求,对于制定有效的气候变化适应政策、增强农户的气候变化适应能力非常重要。基于500份农户调查问卷,分析了甘南高原不同区域和不同生计方式农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需求,并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适应需求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1)在适应气候变化过程中,甘南高原农户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最强烈,对信息和生产技术的需求次之;(2)不同区域农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需求存在差异。其中,纯牧区农户和农区农户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均最强烈,半农半牧区农户对信息的需求最强烈;(3)不同生计方式农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需求也存在差异。其中,纯农户对信贷保险的需求最强烈,一兼户和二兼户均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最强烈;(4)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是影响农户对生产技术需求的关键因素,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是影响农户对信息需求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是影响农户对基础设施需求的关键因素,自然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均是影响农户对信贷保险需求的关键因素。提出了提升农户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88.
高原鼢鼠种群密度动态变化与其繁殖特性密切相关,而繁殖特性又与其栖息环境有关。为了解高原鼢鼠繁殖特性与其栖息草地质量的关系,本文在祁连山东段选择两个不同高原鼢鼠种群密度分布区,在其繁殖期调查各密度区雌雄个体不同月份的繁殖特性、草地生物量、植物组成、地下根系重量及根系可溶性糖含量、土壤紧实度和水分变化。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繁殖特性与草地质量的关系。结果显示:在高原鼢鼠繁殖期,5月为繁殖高峰期,6月进入繁殖末期;不同种群密度区之间个体繁殖强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雌性繁殖强度在繁殖高峰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繁殖末期存在显著差异(P<0.05);高原鼢鼠性比在繁殖高峰期表现为低密度区大于高密度区,而在繁殖初期和繁殖末期为高密度区大于低密度区;两个种群密度区之间,草地植物组成、草地地上生物量、可利用草地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0-30 cm土层根系根可溶性糖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除高原鼢鼠采食深度(0-20 cm)外,不同密度区土壤紧实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0-3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在一定种群密度下,高原鼢鼠繁殖特性的变化与地下根可溶性糖含量和土壤水分有关,而繁殖特性与草地植物学组成、草地生物量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289.
布鲁斯效应是一种由非配偶雄性的化学信号所诱发的雌性妊娠终止现象,曾被认为是雌性对抗雄性杀婴行为的一种进化策略。布鲁斯效应最初在实验小鼠中发现。后续的研究证明了在实验室条件下多种啮齿类动物中存在布鲁斯效应。布鲁斯效应是否为实验室啮齿类动物中存在的普遍规律,目前尚无定论。本实验首先探讨了布鲁斯效应在金色中仓鼠中是否存在。在交配之后给予实验组雌鼠陌生雄鼠的非直接接触刺激,对照组雌鼠接受配偶雄鼠的非直接接触刺激。同时还测定了雌鼠的体重、胚胎质量以及生理器官(肾上腺、脾脏、卵巢和子宫)质量。结果显示,实验组雌鼠的流产率、体重、胚胎质量、生理器官(肾上腺、脾脏、卵巢、子宫)质量与对照组不存在显著差异。本实验结果表明:陌生雄鼠的化学信号对雌性金色中仓鼠的怀孕状态没有影响,实验室条件下的金色中仓鼠不存在布鲁斯效应。  相似文献   
290.
河北地区熊蜂物种多样性与蜂群繁育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5-2009年从河北地区(包括河北省、北京市和天津市)所采集的1893号熊蜂标本资料,结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馆藏记录,分析了河北地区熊蜂物种多样性和蜂群繁育特性. 结果表明:河北地区共有熊蜂属昆虫8亚属32种,其中河北省32种,北京市18种,天津市5种;西部太行山区、北部燕山山区和坝上高原地区熊蜂种类丰富度和多度较高;河北地区熊蜂的访花植物涉及到21科80种,其中,菊科、豆科和唇形科植物是大多数熊蜂种类访问的主要对象;小峰熊蜂、红光熊蜂、密林熊蜂、火红熊蜂和重黄熊蜂5种熊蜂群势强大,平均单群蜂的工蜂数量在110只以上,雄蜂数量在160只以上,子代蜂王数在30只以上;这5种熊蜂的繁育成群率均在50%以上,易于人工驯养,具有重要的传粉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