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生命世界》2009,(3):74-74
许多生物都能通过不同方法识别自己的同伴,仓鼠通过嗅觉,鸟类通过婉转的呜叫声,而黄蜂则通过面部特征。那么,动物之所以能相互识别,到底是缘于彼此熟悉,还是某种特别的刺激?  相似文献   
92.
田丽  王孝安  郭华  朱志红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12):2560-2566
对黄土高原马栏林区几种典型群落类型中优势种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和山杨(Populus davidiana)的幼苗和种群径级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辽东栎幼苗在马栏林区7种典型群落类型中均有分布,且数量充足,实生苗更新良好,辽东栎在不同的群落类型中表现出不同的种群径级结构。在油松 辽东栎混交林和辽东栎林中趋于稳定型;在油松林、油松 白桦混交林、白桦林、山杨林和白桦 山杨混交林中则为增长型;(2)油松幼苗在油松 白桦混交林、油松林和油松 辽东栎混交林中分布较多,但均少于辽东栎幼苗。在这些群落类型中油松种群的径级结构属于稳定型;(3)白桦和山杨幼苗数量较少,无正常更新能力,种群径级结构趋于衰退,以白桦和山杨为主的群落类型将逐渐被以油松和辽东栎为主的群落类型所取代;(4)马栏林区优势种幼苗分布的广度和丰度受到光照、水和灌草层等非生物和生物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表明在黄土高原马栏林区以天然恢复为主的辽东栎种群,将在该地植被的自然恢复过程中产生重要作用;油松种群不仅过去而且将来也同样会在该地区的植被恢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3.
氟铃脲对斜纹夜蛾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氟铃脲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应用酶动力学法,在确定斜纹夜蛾酚氧化酶最适反应条件基础上,测定氟铃脲与酚氧化酶直接作用及氟铃脲处理幼虫后酚氧化酶的活性.【结果】以邻苯二酚为底物,斜纹夜蛾酚氧化酶的最适pH 6.5,最适温度30℃.氟铃脲没有和酚氧化酶结构中的铜离子结合,而是直接与酶蛋白发生作用.氟铃脲浓度低于1 153 mg/L对离体酚氧化酶有激活作用,在138 mg/L激活作用最大,浓度高于1 153 mg/L则产生抑制作用.用46 mg/L和92 mg/L亚致死剂量氟铃脲连续处理5龄幼虫不同时间后,酚氧化酶活性均显著提高,且高浓度的激活作用大于低浓度的激活作用.进一步测定药剂处理幼虫24,48和72 h的血淋巴、表皮和头部酚氧化酶活性,随着氟铃脲处理时间延长,两个剂量的氟铃脲对血淋巴、表皮及头部酚氧化酶的激活作用逐渐增大,氟铃脲对血淋巴酚氧化酶的激活作用最大,表皮次之,头部最低.氟铃脲处理幼虫后,其预蛹和蛹酚氧化酶的活性也显著提高,表现出一定的后效应.【结论】一定浓度范围内,氟铃脲对斜纹夜蛾酚氧化酶具有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94.
马立克氏病病毒超强毒感染鸡羽髓蛋白质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羽毛是细胞游离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释放的部位,为了解感染MDV后鸡羽中宿主基因表达的变化及对病毒感染的应答,进行了MDV感染鸡的羽髓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1日龄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鸡人工感染MDV超强毒RB1B株(1000PFU),感染后21d采集鸡羽毛,提取羽髓蛋白,以17cm,pH5-8的IPG胶条进行二维电泳,以未感染病毒的SPF鸡羽髓蛋白为对照,使用PDQuest软件对二维电泳图谱进行差异蛋白分析,并选取部分差异斑点进行质谱鉴定。【结果】PDQuest软件分析发现攻毒组和对照组表达差异大于两倍的蛋白点有41个,其中攻毒组表达上调的蛋白点25个,下调的蛋白点7个,新出现的蛋白点有9个。质谱分析共成功鉴定了21个斑点,对应于20个蛋白。如载脂蛋白AI(apolipoprotein AI)、14-3-3 sigma(两个斑点均为该蛋白)、癌蛋白18(stathmin)等。【结论】功能预测表明这些蛋白涉及到宿主的抗病毒应答、物质代谢、细胞骨架成分、细胞增殖相关等方面。  相似文献   
95.
发表了云南高黎贡山西坡玉山竹属二新种:大玉山竹(Yushania gigantea Yi et L.Yang)和片马玉山竹(Yushania pianmaensis Yi et L.Yang)。大玉山竹近似西藏玉山竹(Y.xizangensis Yi),不同在于秆柄粗壮,直径7~12mm,节间长达2.5 cm;秆较高大,高6~7 m,节间分枝一侧基部扁平或具短纵沟槽;小枝具(5)6(7)叶;叶鞘较长,长(2.5)3.2~4.8 cm;叶柄无毛;叶片较大,长(3.5)10~18(20)cm,宽(4.5)8~13(18)mm,易于区别。片马玉山竹相似大玉山竹(Y.gigantea Yi et L.Yang),但本种秆较矮小,高2.5~4 m,直径1~1.8(2.5)cm;枝条较多而细,在秆上每节12~30枚,直径1~1.5(2)mm;箨鞘背面无毛,箨片较小,长1.5~3.5 cm,宽1~2.5 mm;小枝具叶较少,为(3)4~5枚;叶片较小,长达12.5 cm,宽达8 mm。  相似文献   
96.
<正>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张云课题组从两栖动物大蹼铃蟾中分离和克隆了第一个细菌毒素样蛋白和三叶因子复合物betagammaCAT,动物体内模型证明其具有清除细菌、保护动物免受致命感染的功能。相关成果日前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天然免疫是机体的第一道防线,在抵御和清除病原微生物侵害中起着重要作用。病原微生物感染机体依赖毒力因子,其中孔道形成毒素是最大的一类由致病菌产生的蛋白毒力因子,能插入细胞膜形成通道引起细胞损伤。目前,人们发现细菌毒素样蛋白广泛存在于各种动植物中,但尚不清楚它们的生物学功能。张云等从两栖动物大蹼铃蟾中分离和克隆出betagamma-CAT,并发现该蛋白质复合物的表达调控与微生物感染密切相关。betagamma-CAT  相似文献   
97.
采用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等分离方法,对马槟榔Capparis masaikai果实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从中分离鉴定了10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杜仲树脂酚(1)、erythro-guaiacylglycerol-β-O-4'-sinapyl ether(2)、hedyotol C(3)、hedyotisol A(4)、hedyotisol B(5)、ozoroalide(6)、5α,6α-epoxy-3β-hydroxyergosta-22-ene-7-one(7)、松柏醛(8)、3-羟基-5-(对羟基苯基)戊酸(9)、β-hydroxypropiovanillone(10)。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结构类型包括木脂素、大环内酯、甾醇及酚类。化合物1~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其中1~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8.
目的了解不同温度条件对马免疫血浆外观和效价的稳定性影响,为马免疫血浆的采集、分离、贮存、运输及抗毒素生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将破伤风类毒素及肉毒A、B、E、F型类毒素制备的马免疫血浆,分别放置于2~8℃、20℃、37℃3种温度下,并分别于0、1、3、6、12个月取样,依据《中国药典》三部(2010版)的检测方法和标准,对样品进行外观检查及效价检测。结果破伤风及肉毒A、B、E、F型马免疫血浆在2~8℃条件下,放置12个月稳定性良好,外观及效价均符合《中国药典》三部(2010版)规定要求。20℃与37℃下放置的马免疫血浆随着时间的延长,外观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浑浊,效价也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低效价组比中、高效价组的效价下降明显,且温度越高效价降低幅度越大。结论马免疫血浆在2~8℃条件下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99.
棉花纤维品质性状主要由母体植株基因型决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玉真  张保才  李俊文  刘爱英  袁有禄 《遗传》2008,30(11):1466-1476
摘要: 以海岛棉海1为供体亲本, 中221、中棉所36(中36)两个陆地棉品种(系)为轮回亲本配制了两套杂交回交的组合: 中36×海1组合和中221×海1组合。通过对这2套组合的不同世代群体杂交铃、自交铃纤维品质性状的分析, 结果: 以分离群体BC1F1为父本, 轮回亲本中221、中36分别为母本时, 母体植株上的杂交铃(BC2F0)的纤维品质性状与父本BC1F1群体植株上自交铃的纤维品质性状之间在平均值、极差和变异系数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关性不显著, 而与母本(轮回亲本)值接近; 又以分离群体BC2F1为母本, 轮回亲本中221、中36分别为父本, 母体植株上的杂交铃(BC3F0)纤维品质与母本BC2F1群体植株上自交铃的纤维品质性状在平均值、极差和变异系数上接近, 除整齐度以外, 纤维长度、比强度、麦克隆值和伸长率都达到了极显著的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 杂交铃的纤维品质偏向母体植株上的自交铃的纤维品质, 父本花粉的基因型对杂交当代种子上的纤维品质没有显著的影响, 杂交铃种子上的纤维品质主要由当代种子的表皮细胞基因型即母体植株基因型决定, 而当代种子胚的基因型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0.
利用PKH 26和CFSE两种荧光染料对靶细胞染色,建立了一种通过流式细胞术进行马传染性贫血症病毒(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EIAV)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反应的新方法,避免了经典的Cr51释放法对检测人员的放射线威胁,降低了本底释放,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将该检测方法用于检测EIAV疫苗毒接种马和嵌合克隆接种马的细胞免疫反应变化趋势,数据显示细胞免疫反应在接种后3个月达到成熟阶段而后保持在较高的反应水平.该方法的成功建立和应用为研究EIAV减毒疫苗的免疫机制提供了好的研究手段,也为其他病毒的免疫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