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9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71.
生物炭对香蕉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与代谢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盆栽培养香蕉小苗,以生物炭与土壤的不同比例混合作为培养基质。3个月后采集香蕉苗根际土壤,采用稀释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微生物数量;采用BIOLOG-ECO技术分析香蕉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果显示,生物炭的施加能够显著增加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生物炭低量(C1)施加对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就有明显提高,最高分别达到12.1×103cfu/g、10.2×104cfu/g。较高生物炭的施加量(C2、C3)显著提高细菌、氨化细菌和固氮菌数量,最高分别达到8.8×106cfu/g、4.5×103cfu/g、17.0×105cfu/g。BIOLOG-ECO分析表明,生物炭的施加提高了微生物群落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多样性指数和碳源利用丰度。生物炭的施加提高了香蕉苗根际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在同一时期,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能力均表现为C3处理组最高,CK较低。结果表明,生物炭的添加对提高香蕉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改善微生物群落构成和代谢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72.
【目的】本文全面评估了香蕉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田间种群对杀虫剂的抗性水平,旨在为更科学合理地防治该虫提供依据。【方法】室内采用叶管药膜法(TIBS),分别在2013、2015年监测了昌江、澄迈、临高、东方4个地区香蕉黄胸蓟马田间种群对10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结果】从2013—2015年,总体上海南香蕉黄胸蓟马田间种群对大多数杀虫剂的敏感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仍处于敏感状态。其中,香蕉黄胸蓟马田间种群对传统药剂甲维盐、毒死蜱和高效氯氰菊酯,及新型杀虫剂乙基多杀菌素、溴氰虫酰胺和螺虫乙酯均保持较敏感状态(抗性倍数<5)。但监测的所有田间种群(昌江、澄迈、临高、东方)均对啶虫脒均已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5.19、11.19、17.46、13.58倍);对阿维菌素均产生了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9.06、8.95、13.35、6.57倍);另外,东方种群对多杀菌素、吡虫啉,以及临高种群对吡虫啉均产生了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7.11、7.48、8.28倍)。【结论】因此,建议在香蕉同一生长季节应避免重复使用或限用啶虫脒和阿维菌素,应注意与其它药剂的混用、轮用,以延缓香蕉黄胸蓟马抗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3.
本实验用CaCl_2溶液对香蕉(Musa acuminata cf. 'Dwarf Davendish')组织进行真空浸透处理,研究Ca~(2 )对香蕉采后乙烯释放、EFE活性、ACC水平以及ACC/MACC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Ca~(2 )处理可抑制香蕉果皮和果肉组织乙烯生成,对抑制果皮的乙烯生成尤为明显。Ca~(2 )处理还可降低内源ACC水平,抑制EFE活性。结果还显示,Ca~(2 )处理对组织中ACC/MACC比值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4.
为系统明确黄胸蓟马在香蕉园的活动节律、消长规律与空间分布。采用蓝色诱虫板诱集法和田间踏查法,在2016—2018年期间调查了香蕉园黄胸蓟马成虫的活动高度情况、日间节律、以及不同香蕉品种(南天黄、巴西蕉与皇帝蕉)与不同地区(海南澄迈、广西玉林与云南景洪)的种群消长规律,同时分析了其空间分布格局与性比。结果显示:高度与蓟马种群数量密切相关,2—6 m是香蕉园黄胸蓟马的主要活动高度范围;蓟马种群的活动节律在晴、阴与雨天基本一致,日活动高峰时段为12:00—16:00时,夜间和阴雨天均活动少;黄胸蓟马的种群动态不受香蕉作物品种和地理区域的影响,但与香蕉作物的生长期密切相关;年度消长规律呈现单峰型,香蕉进入花蕾期时,蓟马种群数量快速增长,盛花期时达到高峰,其余时期少有发生。聚集指标与Taylor回归法分析共同表明黄胸蓟马成虫在香蕉园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式分布。性比调查发现黄胸蓟马在香蕉花蕾内的雌虫比例约为70%,表明该虫是一个雌性为主的种群。为揭示黄胸蓟马的灾变规律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可为香蕉蓟马的适时与精准化监测预报及防治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75.
从香蕉根的cDNA文库中获得了一段香蕉钙调蛋白基因的片段,采用RACE技术获得其全长,命名为MaCAM。该基因全长845bp,编码149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蛋白属稳定蛋白,其等电点为4.12,有2个保守的EFh功能结构域。与已知植物的钙调蛋白基因相比,一致性达90%以上。其中与粳稻、油棕、胡萝卜、甘蔗的CAM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分别为99.33%、96.71%、98.00%、98.66%。系统进化树比对分析显示,香蕉与甘蔗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器官特异性分析表明,MaCAM在香蕉的根、球茎、叶片、花和果实中均有所表达,在根中表达量最高,花中次之,而在叶片中的表达量最低。  相似文献   
76.
香蕉苹果酸脱氢酶基因克隆及其逆境胁迫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香蕉果实抑制差减文库中获得一条香蕉苹果酸脱氢酶基因片段,采用RACE技术获得全长,命名为MaMDH;MaMDH基因全长1 249bp,编码332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其编码蛋白分子量约35 448Da,等电点为6.53。与已知植物苹果酸脱氢酶基因相比,氨基酸同源性均达92%。保守结构域分析发现,MaMDH基因具有NAD结合位点、苹果酸结合位点和二聚体结合位点。系统进化树比对分析表明,MaMDH与玉米和小麦的亲缘关系较近。MaMDH基因在乙烯利处理香蕉苗中上调表达;在盐、Al 3+胁迫和香蕉尖孢镰刀菌4号生理小种处理幼苗中先上调表达,后下调表达;在冷害胁迫幼苗中先下调表达,后上调表达;而在干旱胁迫、伤害胁迫幼苗中表达没有明显变化。研究表明,香蕉中的苹果酸脱氢酶基因具有响应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能力,可能在香蕉适应衰老、盐、铝、低温胁迫和枯萎病菌侵染等逆境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7.
农杆菌介导的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转化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香蕉枯萎病是世界范围内香蕉种植区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严重威胁和影响着香蕉产业的发展.本文针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的4号生理小种,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转化体系,确定了影响转化效率主要因子的优化体系是:农杆菌在IM培养基诱导前农杆菌OD_(600)为0.15、农杆菌经IM液体培养基诱导的时间为7 h、乙酰丁香酮(AS)浓度为150 μmol/L、Focr4孢子浓度为1×10~6个/mL、共培养时间为48 h、培养温度为25℃、诱导培养基pH值为5.5.在此条件下,转化效率能达到700~800个转化子/10~6个香蕉枯萎病菌孢子.PCR验证表明外源的T-DNA已经成功随机地整合到该病原菌基因组中.目前,应用该转化体系已获得2 300多个转化子,为后续克隆相关致病基因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78.
芒果、香蕉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芒果、香蕉采后主要病害为炭疽病、蒂腐病、冠腐病、黑腐病、黑星病.生物防治是当前芒果、香蕉采后病害控制的重要研究方向.概述了生物防治芒果、香蕉采后病害的方法,包括诱抗剂、植物提取物、拮抗微生物在芒果、香蕉采后病害防治上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79.
选用抗枯萎病突变体‘威廉斯突变体(Musa spp.AAA,Williams Mutant)'为试材,用RT-PCR技术从香蕉叶中克隆得到一个长为1 504 bp,编码501个氨基酸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基因cDNA序列.序列分析与其它植物PAL蛋白有较高同源性,尤其是麻疯树和柑橘属同源性高达93%.半定量PCR和酶活性测定被采用研究威廉斯突变体在接种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cubense.roce 4(FOC4)茎中PAL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茎中PAL活性呈规律性变化,且均高于同期对照,与其它植物相关研究结果类似,表明PAL与香蕉抗枯萎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0.
香蕉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香蕉是世界上一种重要的作物.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为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香蕉品种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香蕉基因工程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香蕉遗传转化受体系统的建立,香蕉作物中一些有益功能基因的克隆以及香蕉遗传转化的最新科研成果.并对各种香蕉遗传转化受体系统和目前主要的香蕉遗传转化进行了客观评价,提出了香蕉遗传转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改良香蕉品种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