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9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643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1996-1998年8月在Larraun河(埃布罗河流域,西班牙北部)共捕获306尾埃布罗河(鱼岁)和185尾0龄的鳟,分析比较了胃含物组成,并测定了种间的食物重叠.食物的个数百分比组成表明两种都主要摄食水生无脊椎动物.摄食策略图显示两种都是摄食不同食物 种类的广食性种类.另外,比较胃含物和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表明,0龄的鳟和埃布罗河(鱼岁)不摄食光螺科、钩虾科、细蜉科、 四节蜉科和卷襀科的物种,而喜食摇蚊科、五节蜉科和毛翅目物种.尽管简化的Morisitas指数表明Larraun河中这两种鱼之间的食物重叠是显著的,但由于栖息地不同和摄食的可塑性可以降低种间的竞争,使得该水域的这两种鱼能以相对较大的数量共存.然而,在食物资源和可用栖息地有限的河域,埃布罗河(鱼岁)的引入,其适应性和可塑性有可能威胁单独存在的鳟  相似文献   
172.
1996—1998年8月在Larraun河(埃布罗河流域,西班牙北部)共捕获306尾埃布罗河鱥和185尾0龄的鳟,分析比较了胃含物组成,并测定了种间的食物重叠。食物的个数百分比组成表明两种都主要摄食水生无脊椎动物。摄食策略图显示两种都是摄食不同食物种类的广食性种类。另外,比较胃含物和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表明,0龄的鳟和埃布罗河鱥不摄食光螺科、钩虾科、细蜉科、四节蜉科和卷稹科的物种,而喜食摇蚊科、五节蜉科和毛翅目物种。尽管简化的Monsita’s指数表明Larraun河中这两种鱼之间的食物重叠是显著的,但由于栖息地不同和摄食的可塑性可以降低种间的竞争,使得该水域的这两种鱼能以相对较大的数量共存。然而,在食物资源和可用栖息地有限的河域,埃布罗河鱥的引入,其适应性和可塑性有可能威胁单独存在的鳟  相似文献   
173.
长江口两种重要石首鱼类的摄食习性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张波  金显仕  戴芳群 《动物学报》2008,54(2):209-217
通过对2006年夏、秋季在长江口及其毗邻海域采集的575尾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和1089尾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胃含物样品的分析,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它们的摄食习性以及随栖息地、季节和体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水域的白姑鱼是底栖动物食性,小黄鱼是混合动物食性,甲壳类在它们食物中均占83%以上的比例,2种石首鱼类的食物重叠系数为0.55。由于摄食的优势饵料种类的差异,使这2种石首鱼类之间不存在严重的食物竞争。与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结果相比,两种石首鱼类所摄食的鱼类的比例均有所下降。结果还表明:白姑鱼的摄食习性较为稳定,受栖息环境、季节以及体长变化的影响较小;而小黄鱼随栖息环境、季节以及体长的变化较大,且109mm是其发生食性转换的一个关键的临界体长。  相似文献   
174.
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在与其病原菌白车轴草单孢锈菌(Uromyces trif olii-repentis) 的长期相互作用中分化形成了抗病型(Resistance)无性系和易感型(Sus ceptibility)无性系。该研究工作旨在了解: 1)在种间竞争不断增强的环境梯度中,抗病型无性系和易感型无性系的生长表现有何区别?2)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分别对抗病型无性系和易感型无性系进行接种感染后,两者的生长表现又有何区别?在一严重感病的白车轴草自然种群中,分别标定17个抗病型无性系和14个易感型无性系,从各无性系的匍匐茎上分别剪取长5 cm,具两个叶两个腋芽的小段作实验材料。接种孢子采自同一植物种群植株的病叶。实验在一个处在次生演替阶段的草本植物群落上进行,在该群落的种间竞争梯度上选定 3个分别具有弱、中等和强种间竞争的生境(Habitat)建立实验站,每站设置等量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结果显示:1)随着环境中种间竞争强度的增加,无论接种与否,抗病型和易感型白车轴草的叶生长量均递减;2)在弱或强种间竞争环境条件下,无论接种与否,易感型无性系的生长均好于抗病型无性系;但在中等种间竞争强度的环境条件下,对照实验中易感型无性系的生长显著好于抗病型无性系,而接种实验中的结果相反。这一研究结果表明,种间竞争强度可能是影响给定生境中寄主植物抗病型和易感型遗传型比率的重要因子之一,这一影响还将随着病原菌存在与否而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75.
生态群落物种共存的进化机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概述了目前对生态群落的物种共存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动、植物群落物种共存机制的研究进展。植物群落的物种共存主要介绍与环境、种子再迁移、生态位分化、竞争平衡理论、种库假设、再生生态位等有关的几种假设、生态学上相似种的共存及“原”群落概念等。动物群落的物种共存机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叙述:(1)异质环境中的资源分割,主要指动物斑状滋养的不同利用;(2)避免竞争排斥的行为机制,如边缘效应、聚群效应、扩散行为、相互作用和干扰;(3)特化者和泛化者的共存,包括:竞争是物种向多功能进化的作用力、最佳觅食理论与生态学特化及特化概念的发展。最后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6.
实验室研究表明若虫期拥挤显著延长了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的发育历期 ,但电光叶蝉Reciliadorsalis的历期受影响不显著 ;白背飞虱的若虫存活率、两种的性比、产卵前期和繁殖力不显著。若虫期高密度下的白背飞虱短翅率、电光叶蝉的若虫存活率显著降低。繁殖力和成虫寿命在成虫期也拥挤的条件下将进一步受到影响。特定年龄生命表分析表明拥挤对白背飞虱的综合影响程度比对电光叶蝉小。常发性、潜在性昆虫对若虫期、成虫期拥挤的反应并不总是如文献中所言表现为繁殖力的差异 ,本研究表明内禀增长力可较完整地描绘这种反应。白背飞虱作为一常发性昆虫与潜在性昆虫电光叶蝉的生态学特性的差异表现在 :未成熟期短、繁殖力和产出卵速率均高 ,因而内禀增长力也高。  相似文献   
177.
目的:调查安徽省居民家庭内即食状态谷类食物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污染情况并评估调查人群膳食DON暴露水平。方法:在安徽省阜阳市选择2个村庄作为调查点,通过称重法获得305名调查对象在整个调查日内食用的所有即食状态谷类食物克数,并分别采样检测其中DON、3-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c-DON)、15-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c-DO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葡萄糖苷(DON-3-G)含量。基于调查对象主要谷类食物个体消费量和各类食物DON平均含量,采用简单分布模型,计算每个个体膳食DON暴露量。结果:调查人群主要食用的谷类食物包括大米粥、馒头/花卷、面条、米饭、粑粑子。馒头/花卷和粑粑子中DON和DON-3-G均100%检出,总DON平均含量分别为454.9、457.7 μg/kg,最高污染水平来自馒头/花卷样品,总DON含量为2 067.8μg/kg。面条中DON和DON-3-G检出率分别为100%、71.6%,总DON平均含量为75.5μg/kg。米饭和大米粥中两种物质检出率和含量均相对较低。调查人群膳食DON平均暴露量为2.6μg/(kg·d),高于每日耐受摄入量(TDI)(1μg/kg体重),高端暴露水平(P90~P99)为4.0~6.2μg/(kg·d),是TDI的4倍以上,调查人群中93.8%的个体DON暴露量超过TDI。各年龄组DON暴露量无显著差异(P=0.381)。以小麦为主要原料的食物对DON平均暴露量的总贡献率达94.1%,其中馒头/花卷贡献率最高,为65.4%。结论:安徽省调查人群膳食DON暴露量较高,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馒头/花卷和面条等小麦制品是主要暴露来源。  相似文献   
178.
林下灌草层物种种群内竞争是森林生态系统发育和演替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模拟去除边缘效应, 对3种赤竹属灌木竹种——铺地竹(Sasa argenteastriatus)、菲黄竹(S. auricoma)、菲白竹(S. fortunei)3种植物对地上竞争的可塑性响应研究。研究发现: (1)3种赤竹属竹种的垂直结构和器官(根、茎和叶)表征了在进化尺度上3种植物内源的相似性和表型可塑性差异; (2)根冠比表明在高密度条件下菲黄竹投入到地上部生物量大于低密度条件, 菲白竹类似, 铺地竹则相反, 3物种在向最大生长速率进化的过程中, 遇到生理(光合)和分配之间的交换关系而产生的矛盾选择; (3)菲黄竹与菲白竹较慢的光合速率, 表明在生理上已经对高密度处理产生可塑性变化, 并且这种可塑性是以缩短叶寿命为代价的。  相似文献   
179.
羊草与其主要伴生种竞争与共存的格局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在羊草种群与其它植物种群的交错区,应用频度、格避形式,格局强度指数对羊草及其主要伴生种之间的共存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羊草及其主要伴生种的格局呈多样化,集聚格局形式是羊草抵御外来物种入侵,或者是自身扩散的一种对策,羊草与其主要伴生种之间存在竞争与共存作用,羊草与芦苇之间通过拮抗作用实现竞争与共存,羊草与鸡儿肠通过竞争而实现共存,光稃茅香,碱茅以营养繁殖策略实现与羊草竞争,指子茅的生长受羊草竞争的抑制。  相似文献   
180.
鼠妇 (Porcellio)也称西瓜虫 ,甲壳纲 ,软甲亚纲 ,等足目 [1 ] 。身体通常扁平 ,无背甲 ;胸部十分发达 ;腹部短 ,一部或全部愈合 ;腹肢双叉型。其腹部附肢的体表内陷 ,形成了与气管相似的构造 ,适于陆上的呼吸 [2 ] 。受惊扰时 ,虫体常卷曲不动。世界性种 ,我国分布也较广。鼠妇生于潮湿的土壤 ,栖息枯枝腐叶间或石块下。杂食性 ,主要摄食植物细根、嫩叶以及小型无脊椎动物的尸体 [3]。鼠妇是鱼类和家禽的饵料。进行鼠妇的饲养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许多生物学工作者还发现 ,进行“阳光、水、温度等生态因素对生物分布的影响”生物学探究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