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9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63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21.
B和Q型烟粉虱种群竞争与抗药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淑文  王震宇  吴益东 《昆虫知识》2010,47(6):1118-1122
在室内用棉花植株饲养情况下,对采自浙江杭州的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B型和Q型混合种群的生物型组成以及抗药性水平进行了多代的监测。在室内饲养的F0代,两种生物型比例相当;在F10代,Q型已经完全被B型所取代。与F0代相比,F10代烟粉虱种群对吡虫啉、阿维菌素和氟虫腈的抗性水平明显下降,而对α-氯氰聚酯的抗性保持稳定。该研究表明:在没有杀虫剂选择压力的室内条件下,B型比Q型更具生存优势。然而在烟碱类杀虫剂广泛使用的田间条件下,烟粉虱Q型因比B型对烟碱类杀虫剂具有更强的抗性而获得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22.
温度对东亚飞蝗取食影响及其食物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对比称重法研究温度对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取食及食物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5龄蝗蝻在18、21、24、27、30℃5个温度梯度下发育历期为56.9、34.0、21.3、17.2、15.0d,总取食量为0.85、0.88、0.82、0.99、0.99g。在21、24、27、30℃4个温度梯度下,雄成虫寿命为90.3、62.8、47.0、38.7d,总取食量为3.62、4.67、4.25、4.26g;雌成虫寿命为95.8、63.0、46.3、40.8d,总取食量为6.97、10.48、10.41、11.90g。随温度升高3~5龄蝗蝻近似消化力减小,食物利用率增加;成虫期在18、30℃条件下近似消化力有显著差异(P<0.05),但不同温度下食物利用率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23.
黑叶猴食物组成及其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中豪  黄乘明  周岐海  韦华  蒙渊君 《生态学报》2010,30(20):5501-5508
对灵长类来说,喀斯特石山生境是一种比较独特的生活环境。喀斯特森林具有生物量低,物种多样性高的特点,生活于其中的灵长类的食物资源受环境的影响强烈,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是生活在喀斯特石山的特有灵长类动物。在食物资源波动较大的石山生境中,黑叶猴如何在食物匮乏时期获得食物?是否采取了大多数灵长类的应对策略,还是采用适应喀斯特环境的特殊对策?为了回答这些问题,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择一群黑叶猴作为观察对象,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相关的食性数据。通过比较不同季节食物组成的差异来探讨黑叶猴如何应对喜食食物(嫩叶、果实)的季节性缺乏的问题。结果表明:黑叶猴共采食92种植物,其中乔木和灌木38种,藤本植物52种,草本植物1种,寄生植物1种。猴群平均每月采食食物22.8种(6-34种),月平均食物多样性指数为2.5(1.6-3)。在弄岗黑叶猴的食物组成中,树叶占总觅食记录的71%,其中嫩叶46.9%,成熟叶24.1%的;果实、花和种子分别占13.2%、6.3%和4.3%;其他食物类型占5.4%,分别包括茎1.8%,叶柄1.1%,未知部位2.5%。黑叶猴的食物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在旱季,平均月食物种类和食物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9.3和2.8,明显高于雨季的16.2和2.1。在雨季,嫩叶在食物中的比例明显高于旱季(61.5%相对32.3%);在旱季,猴群对成熟叶的采食比例明显高于雨季(39.4%相对8.9%),且在该季节才利用种子作为食物,占食物组成的8.6%。黑叶猴的食物组成受食物可获得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嫩叶在食物中所占的比例与其可获得性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865,n=12,P=0.000)。另外,当成熟叶和果实的可利用性降低时,黑叶猴的食物多样性指数提高(成熟叶:r=-0.602,n=12,P=0.039;果实:r=-0.716,n=12,P=0.009)。黑叶猴在嫩叶丰富的雨季,它们采食更多的嫩叶;而在喜食性食物短缺的旱季,它们采取选择更多种类的成熟叶和种子为食,同时它们采食的种类和食物多样性也相应地增加。这与大多数叶食性灵长类的适应策略相似。  相似文献   
124.
南海北部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能量流动及系统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作志  邱永松 《生态学报》2010,30(18):4855-4865
根据20072008年在南海北部(107°00'120°00'E、17°00'23°30'N)进行的海洋生态综合调查数据,应用Ecopath with Ecosim软件构建了南海北部生态系统的生态通道模型,并通过模型分析了南海北部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能量流动和系统的总体特征,并简要总结过度捕捞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海洋生态系统以捕食食物链为主要能流通道,初级生产者是系统能量的主要来源。各功能群的营养级范围为13.99,哺乳动物占据了最高的营养层,平均渔获物营养级为2.93。利用生态网络分析,系统的能量流动主要有6级,来自初级生产者的能流效率为12.6%,来自碎屑的转换效率为10.4%,平均能量转换效率为11.5%。系统连接指数(Connectance Index,CI)和系统杂食指数(System Omnivory Index,SOI)分别为0.290和0.239;Finn’s循环指数(Finn’scy cling index,FCI)和系统平均路径长度(Finn’s mean path length,MPL)分别为4.380和2.476;总初级生产力/总呼吸为2.596,综合研究表明当前南海北部海洋生态系统处于不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125.
喻泓  杨晓晖 《生态学报》2010,30(1):79-85
林火是樟子松林重要的干扰因子,通过空间代替时间对地表火干扰时间序列上的天然樟子松林进行全林木定位调查,以单木竞争模型分析林分不同组分的竞争强度,通过Kriging法估计了火后林下更新幼树的密度。结果表明,存活林木各组分的竞争强度均显著地降低;地表火干扰12 a后存活林木各组分的竞争强度均比火后1 a存活林木相应各组分的竞争强度显著地降低;另外,火后更新幼树也更多地趋于地表火干扰形成的林隙中。因此,地表火干扰时间序列上林木竞争强度显著的持续降低,火后存活个体将有更充足的可利用资源和环境,林火成为樟子松林发育演替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26.
红树林水生动物栖息地功能及其渔业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树林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海陆交界的生态敏感带,其根系为生活于潮间带高度异质环境下的生物提供了适宜生境:藻类、双壳类、甲壳类等大量附生于红树根部;红树的呼吸根、支柱根、树干、倒落的枝条和残骸等,与沉积物形成的松软基质为大量底栖动物提供栖息地,根部结构间的空隙成为虾类、蟹类和鱼类等游泳动物的优良避难所和索饵场。红树林凋落物以碎屑形式进入食物网,连同浮游植物、附生藻类和底栖微藻等,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重要组成部分,为红树林区水生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可见,食物来源丰富、隐蔽性强、捕食压力低等特点使得红树林成为水生动物的理想栖息地,许多水生动物选择在其中度过部分或完整生活史。另外,红树林也是重要经济动物(鱼、虾、蟹类)的育苗场,为近岸鱼类种群的补充和渔业活动提供支持。为合理开发红树林区渔业和有效保护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从生境价值、凋落物在红树林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贡献等方面总结了红树林栖息地功能及其渔业价值,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应将红树林的栖息地功能从其它河口、近岸栖息地中分离出来,甄别不同栖息地间的动态关系及其对渔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7.
应用一些Banach空间之间较详细的插值结果,讨论了竞争-竞争-互惠交错扩散模型古典解的整体存在性.  相似文献   
128.
我国烟田昆虫群落的划分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纬度、海拔、温度、降雨、日照等地理、气象因子指标,对我国71个植烟市和(或)县及生态条件独特的市和(或)县进行了聚类分析,聚类结果与我国烟草的7个一级种植区基本吻合,我国烟田烟草昆虫群落可依此划分为东北、黄淮、长江中上游、长江中下游、西南、南部和北部西部等7个。各群落的重要烟草昆虫种类有所不同,烟草昆虫天敌的种类差别更大。其中西南群落食物网最复杂。  相似文献   
129.
取食转基因抗虫棉上的棉蚜对粉舞蛛存活和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转双价基因棉花SGK321、棉蚜Aphis gossypii和粉舞蛛Alopecosa pulverulenta为对象,研究了捕食转基因植物上的植食性害虫对多食性捕食性天敌的影响。结果表明,粉舞蛛可以猎食棉蚜,但单独捕食棉蚜不足以长期维持若蛛的生存和发育; 与果蝇混合饲养,能显著提高若蛛存活率和体重。在猎物过量或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单独捕食转基因棉或常规棉上的棉蚜,若蛛的生存曲线和体重差异不显著。在猎物过量的条件下,用转基因棉上的棉蚜与果蝇混合饲养,若蛛的存活率显著高于用常规棉上的棉蚜与果蝇混合的处理; 但这两种处理下,若蛛的体重差异不显著。在猎物数量不足的情况下,用转基因棉或常规棉上的棉蚜与果蝇混合饲养,若蛛的存活率和体重差异都不显著。可见,转双价基因棉花SGK321上的棉蚜对粉舞蛛的存活和发育没有显著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0.
种间竞争对四种储粮害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30 ℃、75 %相对湿度条件下研究种间竞争对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谷蠹(Rhizopertha domini-ca)、赤拟谷盗(Triboliumcastaneum)和锈赤扁谷盗(Cryptolestes ferrugineus)4种主要储粮害虫种群动态的影响,并对种群动态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玉米象与谷蠹、赤拟谷盗与锈赤扁谷盗混合饲养种群增长均受到显著抑制,玉米象和谷蠹对赤拟谷盗和锈赤扁谷盗的种群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赤拟谷盗和锈赤扁谷盗对玉米象和谷蠹的种群增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玉米象种群最大增长潜能最大,锈赤扁谷盗最小,种群增长率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