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6篇
  免费   219篇
  国内免费   103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24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198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5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超高产小麦冠层光辐射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对多穗型小麦品种豫麦49的冠层光辐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豫麦49叶面积指数 LAI 全生育期变化为单峰曲线,由越冬期开始逐渐增大,于开花期达最大值,之后下降.开花后D2 基本苗为150×104株/hm2 处理绿叶面积保持时间较长.其叶片分布 LD 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但以D2处理的LD较为合理.各时期处理间平均叶倾角 MFIA 均为高密度的大于低密度的,返青以前不同处理间的差异较小,拔节以后差异增大,灌浆后期各处理MFIA均有减小趋势.消光系数 K 随天顶角增大而增大,D2处理冠层消光系数适中,且分配较优.冠层直射辐射透过系数 TR 随天顶角增大逐渐减小,开花期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灌浆中期各处理之间差异减小.D2处理因其产量三因素协调而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综合以上结果可知,豫麦49在超高产条件下以D2处理的冠层结构最优,表现为LAI大小适中,叶片分布均匀,冠层消光系数分布合理,光能利用率较高.  相似文献   
992.
林分密度是影响林下植物多样性的重要因子。本研究以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设置低密度(1575株·hm-2,D1)、中密度(2474株·hm-2,D2)和高密度(3550株·hm-2,D3)3个林分密度,分析林下植物和土壤种子库多样性及二者的关系,为马尾松人工林实现多目标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3种林分密度林下草本与灌木植物共有42科62属70种,D1密度以喜光植物种类分布较多,而D2、D3密度以耐阴植物为主;3种林分密度间的草本、灌木的Margalef (M)、Shannon (H)、Simpson (D)、Pielou (Jsw)、Alatalo (Al)指数均随林分密度增加而呈下降趋势,且在草本与灌木层中对密度的响应不同。在草本层中,D1与D3HDJswAl指数均存在显著差异;在灌木层中,不同林分密度JswAl指数存在显著差异,H和D指数差异不显著。土壤种子库HDJswAl指数均随林分密度增加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D1密度的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最高;不同林分密度下土壤种子库Jaccard与Sorensen相似性系数均较低。草本层MJsw指数呈显著正相关;灌木层林分密度与HDJswAl指数的相关性大于草本层,而草本、灌木层的林分密度与Jsw指数均呈显著负相关。林分密度1575株·hm-2是马尾松林下植被生长发育较为合适的密度,能够维持林下植物多样性,有利于马尾松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993.
以初始体重(5.73±0.36)g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幼鱼为实验对象,在室内水族箱中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以基础饲料为对照,分别添加紫苏子提取物100、300、500和800 mg/kg 配制实验颗粒饲料,研究饲料中不同剂量紫苏子提取物(Extractives of Perilla seeds,EPS)对异育银鲫生长、存活和体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基础饲料中添加300 mg/kg的紫苏子提取物的实验C组对异育银鲫有显著的促生长作用.该组(C组)异育银鲫不仅增重率最大(99.5%)、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最高(分别为42.74%和118.72%),而且脏体比最小;添加EPS各实验组与对照组异育银鲫躯体的水分(76%左右)、粗蛋白(16%-17%)和粗脂肪(4%-5%)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不过C组与其他各组相比,脂肪含量最低(4.11%), 低于对照组;而其蛋白含量最高(17.03%),高于对照组(16.45%);此外C组的内脏脂肪含量(5.23%)最低,显著低于对照组(9.21%).添加紫苏子提取物能相应提高躯体和内脏的PUFA和HUFA的含量,综合效果以C组添加300mg/kg紫苏子提取物的效果最好.实验表明,在饲料中添加300mg/kg的紫苏子提取物能显著提高异育银鲫的生长和食物利用率.  相似文献   
994.
新乡市水源地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其对地下水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新乡市自来水水源地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含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Pb含量达标,Zn、Cr、Ni和Cu含量超标,其平均含量分别为1213.80、115.22、189.56和60.39mg.kg-1;用化学连续浸提法对超标元素化学形态分布进行研究表明,Zn、Cr、Ni和Cu残渣态含量最高,所占比例分别为87.81%、78.38%、84.26%和59.33%,可交换态含量最低,所占比例分别为0.21%、2.56%、1.00%和3.51%,由于Zn、Cr、Ni、Cu主要以迁移性最弱的残渣态为主,未发现地下水中重金属含量超标。  相似文献   
995.
高原鼢鼠种群密度动态变化与其繁殖特性密切相关,而繁殖特性又与其栖息环境有关。为了解高原鼢鼠繁殖特性与其栖息草地质量的关系,本文在祁连山东段选择两个不同高原鼢鼠种群密度分布区,在其繁殖期调查各密度区雌雄个体不同月份的繁殖特性、草地生物量、植物组成、地下根系重量及根系可溶性糖含量、土壤紧实度和水分变化。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繁殖特性与草地质量的关系。结果显示:在高原鼢鼠繁殖期,5月为繁殖高峰期,6月进入繁殖末期;不同种群密度区之间个体繁殖强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雌性繁殖强度在繁殖高峰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繁殖末期存在显著差异(P<0.05);高原鼢鼠性比在繁殖高峰期表现为低密度区大于高密度区,而在繁殖初期和繁殖末期为高密度区大于低密度区;两个种群密度区之间,草地植物组成、草地地上生物量、可利用草地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0-30 cm土层根系根可溶性糖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除高原鼢鼠采食深度(0-20 cm)外,不同密度区土壤紧实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0-3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在一定种群密度下,高原鼢鼠繁殖特性的变化与地下根可溶性糖含量和土壤水分有关,而繁殖特性与草地植物学组成、草地生物量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996.
卢伟  侯茂林  文吉辉  黎家文 《生态学报》2007,27(7):2948-2953
在室内采用笼罩和发育测定方法,研究了烟粉虱成虫对黄瓜叶龄的喜好性及其与后代生长发育、存活之间的关系,同时调查了叶毛密度与成虫喜好性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烟粉虱成虫比较喜欢在黄瓜植株的中部叶片取食和产卵。(2)叶龄对烟粉虱的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对烟粉虱的发育历期只在卵期和若虫四龄期表现出显著影响,对其他龄期或整个世代均没有显著影响。(3)叶毛密度随着叶龄的增大而顺次显著减小;在接虫初始阶段,烟粉虱成虫的叶片选择性与叶毛密度成显著负相关关系,但72h后具有中等叶毛密度的叶片上的成虫数量和着卵量均显著高于叶毛密度较大或较小的叶片。研究结果对培育抗烟粉虱的黄瓜品种和改进烟粉虱的防治措施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7.
利用城市垃圾发酵生产绿色木霉孢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利用城市生活垃圾发酵生产绿色木霉孢子的可行性,培养条件和发酵过程中的种群密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城市生活垃圾适宜作为生产木霉孢子的培养基质;合适的培养条件为垃圾培养基质中添加 30%(W/W)的麸皮,接种量 30%(v/w),发酵 8—10d,孢子密度可达 109/g以上。  相似文献   
998.
温带草地主要优势植物不同器官间功能性状的关联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理解植物各器官间功能性状的关联, 有助于确定控制功能性状的内在机制以及性状间的比例关系。基于内蒙古温带草地19个地点、42种优势草本植物的野外观测, 分析了叶片、茎、生殖器官、细根和粗根间功能性状(N、P含量、N:P、比叶面积、比根长以及叶片和细根的组织密度)的关联。主要结果如下: 在种群和物种水平上, 各器官的N和P含量都显著正相关, 比叶面积与叶片N、P含量和组织密度在种群水平上显著负相关, 而在物种水平上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而比根长仅在种群水平上与细根的组织密度显著负相关。N、P含量以及N:P在各器官之间一致呈显著正相关, 而比叶面积和比根长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叶片和细根的组织密度在种群水平上显著负相关, 而在物种水平上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非禾草比禾草相应器官(除茎外)的N、P含量高, 但二者茎的N、P含量没有显著的差异; 豆科植物比非豆科植物相应器官的N含量高, 而P含量没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999.
森林生态系统微量元素循环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姜勇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1):197-204
森林生态系统微量元素循环受制于森林中地下部分土壤环境条件和地上部分凋落物周转、穿透雨性质以及林火等重要生态过程.文中重点对森林生态系统地上部分微量元素循环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评述.文献资料显示,在大多数森林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和穿透雨是保证林木微量元素营养供应和平衡的重要来源,而火烧、环境污染和施肥等也会对一些森林生态系统微量元素循环产生重要影响.凋落物分解的调控机理、全球变化及环境污染对微量元素循环过程的影响、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过程中微量元素平衡等应是今后森林生态系统微量元素循环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00.
从生物的捕食系统出发.提出了一种斑块生境中具有异质捕食风险的新机制.并构造了一个动力系统模型。在此模型之上,首先研究了扩散对系统稳定性的作用.并对系统进行了计算机模拟。研究发现:具有不同捕食风险的斑块生境之间的扩散(无论是只有食饵的扩散.还是食饵和捕食者共同的扩散)对整个捕食系统所起的作用主要取决于扩散的速率——只有在适中的扩散速率下系统才会稳定.如果扩散速率过快,则引起系统的强烈振荡。当只有食饵发生扩散时,参数f的值越小(f代表高捕食风险生境斑块体积占整个系统体积的比例).系统越稳定。在捕食者与食饵同时扩散的时候.只有适中或较小的参数f才可以实现系统的长期稳定。其次研究了系统中种群空间平均平衡密度随扩散速率增加的变化趋势。模拟结果表明:系统中食饵种群的空间平均平衡密度随扩散速率增加而减小;捕食者种群平衡密度的变化趋势则取决于系统斑块之间的扩散形式:只有食饵发生扩散时.捕食者种群的空间平衡密度先保持不变.然后缓慢下降;捕食者与食饵同时扩散的时候.捕食者种群平衡密度呈上升趋势。上述结论是由空间异质的捕食风险所决定的.也就是一种下行控制力所限制的结果。综合以上两个结论.认为斑块之间的扩散形式决定了扩散对系统动态的作用和种群空间平均平衡密度对扩散速率增加的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