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41篇
  508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0年   3篇
  195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对陕西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危害区的天敌种类调查表明,寄生于红脂大小蠹的病原真菌共有5种,其中幼虫期有头孢霉Cephalosporium sp.、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拟卵孢霉Ovulariopsis sp.,成虫期有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枝顶孢霉Acremonium sp.、头孢霉Cephalosporium sp.、木霉Trichoderma sp.4种,其中以球孢白僵菌和枝顶孢霉Acremonium sp.的致病能力最为显著。捕食性天敌昆虫主要有西岳蛇蛉Agulla xiyue Yang et Chou、日本弓背蚁Camponotus japionicus Mayr、中华红林蚁Formica sinensis Wheeler、蚁形郭公甲Thanasimus formicarius(L.)及纤细阎甲Platysoma attenuata(LeConte),它们对红脂大小蠹均有较明显的控制作用。寄生性天敌主要有1种寄生蝇和1种茧蜂。  相似文献   
32.
贵州晴隆中营晚二叠—早三世腹足类的食性与形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席与华 《古生物学报》1989,28(5):683-686
  相似文献   
33.
黄鳝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通过对不同产地的271尾野生黄鳝的食性研究表明,全长小于100mm的稚鱼,其食性随着全长的生长而变化,稚鱼前期以摄食轮虫,枝角类为主,后期则以水生寡毛类,摇蚊幼虫为主,而全长101mm-200mm的幼鳝及全长大于200mm的成鳝的食性,随全长变化相对稳定,且细鳝和成鳝的食谱基本相同,其主要食物组成均包括摇蚊幼虫,水生寡毛类,蚯蚓,昆虫幼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其肠内含物中的饵料生物种类含量均在季节变  相似文献   
34.
红角鸮(Otus sunia)广泛分布于东亚和南亚。2012和2013年的两个繁殖季节,在江苏省南京大学浦口校区通过红外摄像观察记录了红角鸮的摄食及育雏行为,统计了亲代红角鸮育雏食物的种类、育雏的时间和次数。以1 h为一个时段,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及Student-Newman-Keulsa多重比较法分析各时段之间育雏频次的差异。亲鸟育雏的食物大部分为直翅目(62%)和鳞翅目(18%)昆虫,以及非昆虫类的无脊椎动物,如蜘蛛(8%)和唇足动物(7%),红角鸮也捕食小型陆栖脊椎动物例如田鼠、壁虎等育雏,但比例甚低(3%)。红角鸮育雏节律较为明显,亲鸟主要集中在夜间外出觅食,但在白天也有觅食行为。夜间共有三个育雏高峰,分别为日落之后的19:00~20:00时和21:00~22:00时以及日出之前的04:00~05:00时。  相似文献   
35.
兰州北山三种蜥蜴春季食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兰州地区密点麻蜥、丽斑麻蜥和草原沙蜥的春季食物均为动物食物。无论在栖息地重叠地区还是非重叠地区,三种蜥蜴的食物种类在种间均无显著差异(F=0.861,dfT=2,dfE=36,P〉0.05)。种内不同性别和年龄食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6.
黑龙江省通河乌龙狩猎场野猪冬季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王文  马建章  李健  王志平 《兽类学报》2005,25(4):407-409
野生动物食性的研究,在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基础理论意义。野猪(Sus scrofa)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有蹄类动物。国内对野猪食性的报道,仅见综述性献(巫露平,1980;李振营和罗泽殉,1983;杨伯然,1984),野猪食性方面的研究尚未多见;国外对野猪食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食物组成的定量分析和食物营养质量的评价(Eriksson and Petrov,1995;Foumier-chambrillon et al.,1995;朝日念,1985)。因此,作从2000~2001年,分别在黑龙江省通河乌龙狩猎场收集粪样,利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方法并结合野外掘食痕迹对野猪冬季食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37.
跳甲属昆虫的食性及其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跳甲属昆虫广布全世界,已知300多种,体色近似,外形差异不大,分类鉴定十分困难。但其中许多种类具特殊的食性特征,其寄主植物常是分类鉴定的向导和重要参考。作者分析了已知有寄主记录的59种跳甲的寄主,并根据其寄主范围划分为5种类型:取食多科、2科、1科多属、1科2属及1科1属,而以1科1属型为最多,占67.8%。至目前所知,其寄主范围限于双子叶植物,跳甲和寄主植物之间的对应关系是跳甲的“种”对植物的“属”。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寄主植物的“种”与跳甲“亚种”之间的分化关系。成虫的取食范围大于幼虫,幼虫保持原始的取食特征。跳甲的同域物种分化可能通过食性转化而进行,食性转化可能先从成虫开始。成幼食性观察是研究寄主转移的关键。  相似文献   
38.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5,24(3):330-332
根据野外观察和解剖标本, 本文报道蛇亚目、游蛇科、水游蛇亚科中国南方常见优势种铅色水蛇的生物学研究初步结果.1.长度112号雄蛇全长范围286 ~466 mm,151号雌蛇全长范围306~504 mm.海南陵水103号雄蛇最大全长358+54=412 mm,137号雌蛇最大全长443+61=504 mm.2.鳞片的变异根据299号标本观察,数量恒定无变异的鳞片有吻鳞(1), 鼻间鳞 (1), 前额鳞 (2), 额鳞 (1), 顶鳞 (2), 鼻鳞 (每侧1), 颊鳞 (每侧1), 眶上鳞(每侧1), 前颞鳞 (每侧1), 颏鳞 (1), 颔片 (2 对), 背鳞 (19-19-17 行), 肛前鳞 (完整);根据鳞片有变异的67号标本观察, 可出现变异鳞片的变异范围及其频率眶前鳞1(1→2,4.5%),眶后鳞2(2→1,3.0%),后颞鳞2(2→1,1.5%),上唇鳞3-2-3(3-1-4,0.75%),下唇鳞10(9,0.75%;11,2.25%);腹鳞与尾下鳞则绝对有变异腹鳞雄性112号变异幅度124~136 (平均 128.2), 雌性151号变异幅度123~132 (平均 126.1),尾下鳞雄性107号变异幅度36~41 (平均 39.7)对,雌性149号变异幅度31~36 (平均 33.7)对.3.两代之间变异的消失和出现两例母蛇的右侧眶前鳞均变异为2,她们的全部仔蛇21号均正常为1;一例母蛇的下唇鳞为正常的10枚,而她的仔蛇6号中有两号分别有一侧或两侧变异为9.4.垂直分布范围沿海低地到海拔985 m.5.栖息环境各种水域,以静水水域为主,在海南陵水县吊罗山大里乡以灌水后的稻田为主,极少数发现在静水水域或流动缓慢的灌溉渠内.6.摄食和食性每年4月开始摄食,6月为摄食高峰,9月停止;食物以小形蛙类和蝌蚪为主,其次为小鱼.7.繁殖习性二级性征主要反映在雄性尾的比例较长,尾下鳞的数目相应较多;二级性比(出生时的性比)接近11,三级性比在居群较大的情况下也约为11,而在居群较小的情况下统计约为0.51;雌性性成熟期(以开始产仔为依据)全长都在350 mm以上;解剖28号孕雌得知输卵管卵数3~12(平均6.3)枚;卵在母体内发育进程解剖41号成熟雌性得知4月卵尚未发育,5月及6月处于发育中或晚期、产仔或已产出,7月基本都已产毕;统计两窝21仔得知初产出仔蛇全长127~139 mm,母蛇体长大者其仔蛇亦较长;统计同窝9仔得知初生仔蛇重量2.4~2.5 g,平均2.47 g.本文是作者早期未发表的工作,现整理供对蛇类有兴趣的青年同行参考.本研究所用全部标本(包括3号雌蛇及其刚产出的仔蛇) 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39.
白鲢,东北地区又称胖头,在黑龙江流域内分布很广。黑龙江中下游、松花江、嫩江等干流中都很丰盛,黑龙江上游呼玛以上的水体中,则尚未见其棲息。  相似文献   
40.
【目的】研究双七瓢虫Coccinula quatuordecimpustulata(Linnaeus)对蚜虫的捕食习性,为其保护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13种蚜虫分别饲喂双七瓢虫1~4龄幼虫及成虫,观察记录24 h的捕食数量;选取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Harris)和白杨毛蚜Chaitophrus populeti(Panzer)分别对双七瓢虫进行饲养,记录瓢虫发育历期。【结果】双七瓢虫对供试的13种蚜虫捕食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其嗜食程度依照对蚜虫的日捕食生物量依次为:大豆蚜、菊小长管蚜Macrosiphoniella sanborni(Gillette)、月季长管蚜Sitobion rosivorum(Zhang)、豌豆蚜、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Linnaeus)等;用大豆蚜和豌豆蚜饲养,双七瓢虫各虫态发育历期较短,用白杨毛蚜饲养则发育历期较长,3种蚜虫饲养的双七瓢虫,蛹均能正常羽化。【结论】双七瓢虫对供试蚜虫均有捕食行为,但捕食量存在明显差异;不同蚜虫对双七瓢虫的发育历期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