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314篇
  69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71.
不同寄主植物上灰飞虱种群生命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不同寄主植物上灰飞虱种群发展趋势,通过室内实验,组建了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èn在武育粳3号、盐稻8号、徐稻3号、Ⅱ优084、Ⅱ优42、扬麦12、稗草和千金子这8种寄主植物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通过田间调查,比较了粳稻武运粳7号和籼稻Ⅱ优084上灰飞虱自然种群发生动态。不同寄主植物上灰飞虱实验种群生命表的比较结果表明,灰飞虱的若虫发育历期在稗草上最短,其次为扬麦12和粳稻上,而在杂交籼稻Ⅱ优084、Ⅱ优42和杂草千金子上的发育历期长达近30 d;灰飞虱在稗草上的种群趋势指数亦最高,为45.57,其次为粳稻品种盐稻8号(39.36)、徐稻3号(34.54)和武育粳3号(31.70)上,其中盐稻8号与稗草上无显著差异;杂交稻Ⅱ优084和Ⅱ优42上灰飞虱的种群趋势指数显著低于粳稻上的;而灰飞虱在千金子上的种群趋势指数最低,仅为11.04。大田调查则表明,一定时期粳稻武运粳7号上灰飞虱种群个体数量显著高于籼稻Ⅱ优084上。研究表明灰飞虱的适宜寄主植物依次为稗草、粳稻品种和小麦。  相似文献   
72.
褐飞虱抗药性研究现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是其近年来暴发频繁的重要原因。文章综述国内外关于褐飞虱抗药性的研究成果,包括褐飞虱抗性测定方法、抗药性的发展、交互抗性、抗性遗传、抗性机理及抗性治理等。田间褐飞虱种群对新烟碱类药剂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对吡虫啉产生高水平到极高水平抗性,对氯噻啉和噻虫嗪分别产生中等水平和低水平的抗药性,对呋虫胺和烯啶虫胺仍然处于敏感性阶段。此外,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昆虫生长调节剂)产生低水平到中等水平抗性。长期大面积使用化学药剂是褐飞虱产生抗药性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强褐飞虱的抗性治理,以延缓其抗药性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3.
取分别在水稻品种TN1 (常用感虫对照 )、Mudgo(含Bph1 )或ASD7(含bph2 )上连续饲养 3 0代以上的3个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寄主种群 ,分别饲养于 2 0种氨基酸总量与配比不同的全纯人工饲料上 ,以羽化率、短翅率、若虫历期以及初羽化成虫体重为指标对不同种群的氨基酸需求进行了比较。发现不同褐飞虱种群随氨基酸营养条件的改变有明显不同的表现 ,其中Mudgo种群最容易受到氨基酸营养条件的影响 ,而TN1种群所受影响最小。抗虫品种ASD7和Mudgo上的两褐飞虱种群所需的最佳氨基酸总浓度 (分别为 4 0 %~ 4 8%、4 0 % )高于TN1种群 (2 4%~ 3 2 % ) ,同时 ,前两种群对必需氨基酸浓度的变化较TN1种群敏感。这些结果表明 ,不同褐飞虱寄主种群对饲料氨基酸的需求存在明显的分化 ,推测氨基酸可能是抗虫水稻品种胁迫褐飞虱致害性变异的一种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4.
褐飞虱翊型分化遗传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王群  杜建光  程遐年 《昆虫学报》1997,40(4):343-348
以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长翅型(macroptery,简称M)、短翅型(brachyptery,简称B)的遗传纯系为实验材料,进行亲本、稻株生育期、虫口密度三因子交互实验。结果表明:(1)在环境条件(指稻株生育期、虫口密度等)一致时,B♀×B、B♀×M、M♀×B、M♀×M四种亲本组合的F1代短翅型成虫百分率分别为:98%、92%、64%、29%,各亲本组合间差异极显著;(2)亲本相同时,将F1代褐飞虱初孵若虫多头词养(多于l0头/株)在黄熟期稻株上,其长翅型雌、雄成虫百分数均高于灌浆期稻株上;(3)单头饲养实验中发现,不论亲本组合、稻株生育期如何,雌虫绝大多数分化为短翅型,而雄虫则几乎全为长翅型。这表明褐飞虱的翅型分化遗传由一个受多种因子影响的调控体系决定,且调控作用与性别有关。  相似文献   
75.
康奎  蔡永进  张道伟  龚俊  张文庆 《昆虫学报》2021,64(12):1377-1387
[目的]昆虫感知外界营养状态,在体内营养信号通过许多信号通路进行传递,进而调控昆虫的生长和繁殖.本研究旨在为营养调控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生长和繁殖的分子机制作出初步探索.[方法]在不同营养条件[100%浓度饲料(全纯人工饲料D-97,对照)、50%浓度人工饲料和25%浓度人工饲料]下饲喂褐飞虱3龄...  相似文献   
76.
褐飞虱、白背飞虱种间、种内密度制约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高感品种TN1为材料.研究了褐飞虱、白背飞虱成、若虫密度对种群的制约效应。实验表明,单虫种一龄善虫密度15头/株和30头/株相比.褐飞虱成虫的羽化率、短翘率、体长和若虫历期均无明显差异,但成虫雌性比率前高;白背飞虱成虫羽化率前比后高21.22%.短翘率高15.25%。在两种飞虱一龄若虫密度30、45、60头/株等虫量混合组配下,褐飞虱成虫羽化率60头/株比30头/株下降28%,白背飞虱若虫历期以30头/株最长。在总虫量为30头/株时,种内(30头/株)和种间(15:15头/株)比.白背飞虱种内处理成虫羽化率高36.83%.昔虫历期短;褐飞虱以种内处理成虫短翘率高。从产卵位点来看.褐飞虱喜产在稻株叶鞘中下部厚肉组织上,白背飞虱以叶脉基部产卵为主.成虫密度2、4、8对/株3处理,其叶鞘、叶脉上的平均卵块变小;10天内的平均卵量亦减步。同密度下,种间组合比种内组合的产卵量多。从各指标对密度反应来看,褐飞虱比白背飞虱更耐拥挤。  相似文献   
77.
王瑞翟保平  孙晓洋 《生态学报》2007,27(11):4536-4546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近年来严重危害水稻并传播病毒病,麦田是其越冬并虫量扩增后向稻田迁移的重要场所,麦田一代灰飞虱也是防治的重点对象之一。利用半方差函数模型分析了麦田一代灰飞虱若虫在时间序列上的空间结构,得出了空间自相关的各项属性与虫口密度或环境因素的关系:长、短变程与密度无关,保持相对稳定;块金常数与密度成正相关(比例效应的存在),随机性强度与密度成三次多项式曲线相关;各向异性主要由于麦田行株距的差别所决定。并用一般克立金方法作出预测表面图,按时间顺序排列,将灰飞虱若虫在田间的时空分布情况直观地显示出来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灰飞虱若虫具有比较稳定的时空分布,认为食料充足、生境孤立、自身行动力较弱是形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此外包括天敌在内的一些次要因素也对其种群分布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8.
为探寻植物感染病毒病后对刺吸性害虫体内生化酶活性的影响,本文研究了感染南方水稻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的水稻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成虫及若虫体内三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染病水稻的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成虫及若虫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活性均随取食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带毒水稻上取食12 h后,白背飞虱成虫、褐飞虱成虫、若虫体内SOD活性与对照比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均显著高于对照;取食24 h后,白背飞虱若虫体内SOD、POD活性和褐飞虱若虫SOD活性虽高于对照但未达显著水平;取食5 d后,白背飞虱若虫、褐飞虱成虫、若虫POD活性未达显著外,其他均显著高于对照。以上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植物-病毒-寄主三种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9.
王江 《生命世界》2016,(4):64-77
<正>《诗经·曹风·蜉蝣》中,用极其精炼的语言描摹了蜉蝣的形象:"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采采衣服。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变化不多的诗句经过三个层次的反覆,给小虫的一生铺陈了华丽的光芒。的确,蜉蝣是一种非常柔弱且害羞的昆虫,它的身世,可追溯到一亿  相似文献   
80.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对水稻最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OsLecRK1是水稻Bph3基因簇中对褐飞虱抗性贡献最大的基因.本文对RHTd(含Bph3)等材料进行了褐飞虱抗性评价,克隆并构建了OsLecRK1过量表达突变体水稻,利用该突变体分析了OsLecRK1基因对褐飞虱若虫存活率、若虫发育历期等生物学参数的影响.结果 表明,含Bph3基因水稻RHTd对褐飞虱的抗性明显地强于含Bph1基因水稻Mudgo和bph2基因水稻ASD7,RHTd水稻的褐飞虱受害指数仅为Mudgo和ASD7水稻的53.5%和24.1%.过量表达OsLecRK1基因能显著地增加水稻对褐飞虱的驱避性和抗生性,褐飞虱雌成虫偏好于在野生型水稻上产卵;突变体水稻上的褐飞虱若虫存活率显著地降低,仅为野生型水稻上若虫存活率的75.2% ~81.8%,且若虫发育历期显著地延长,羽化率和初羽化雌成虫体重均显著地降低;此外,褐飞虱在突变体水稻上取食分泌的蜜露量只有野生型上的40.3% ~ 60.9%,褐飞虱单雌产卵量只为野生型51% ~61.2%,卵孵化率只有野生型的52.2%~56.7%,均显著地减少.结果 表明,含Bph3基因水稻RHTd对褐飞虱的抗性明显地高于分别含Bph1、bph2的水稻Mudgo和ASD7;水稻Bph3基因座的OsLecRK1单个基因过量表达即可显著增加水稻对褐飞虱的抗性,OsLecRK1协同影响褐飞虱的多个生物学参数降低褐飞虱的适合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