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4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01.
【目的】薇甘菊颈盲蝽是入侵植物薇甘菊的天敌昆虫。CYP4家族基因在专食性昆虫与宿主植物的相互作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探明其在不同部位的表达情况,可为薇甘菊生物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RACE技术克隆薇甘菊颈盲蝽CYP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在不同部位的表达情况。【结果】PmCYP4C1基因全长1713 bp,其中ORF长1500 bp,共编码500个氨基酸,理论分子质量为57.44 ku,无信号肽;与其他昆虫CYP4家族基因的同源性大于40%,与温带臭虫CYP的亲缘关系最近。该基因在雌、雄虫各部位均有表达,且都是足部的表达量明显地高于其他部位;雌、雄虫的表达差异在于雄虫翅膀中的表达量明显地高于触角和残体,但在雌虫中这3个部位的表达量无显著差异,且雄虫翅膀中的表达量显著地高于雌虫,是其2.37倍。【结论】薇甘菊颈盲蝽PmCYP4基因除参与代谢有毒物质外,其主要功能可能是编码与薇甘菊颈盲蝽运动相关的酶。  相似文献   
202.
百合品种‘精粹’的鳞茎周径和鲜重随着叶面喷施水杨酸(SA)的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品种‘普瑞头’鳞茎周径和鲜重也随着叶面喷施SA的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其中以0.5mmol·L^-1SA的效应最明显。叶面喷施SA的百合鳞茎中ABA和GA3含量下降,IAA和ZR含量上升,鳞茎中(IAA+GA3)/ABA、IAA/GA3比值均比未喷施SA的高,而IAA/ZR、GA3/ZR比值则比未喷施SA的低。显示鳞茎膨大与内源激素的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203.
蓝尾石龙子(Eumeces elegans)附睾以2.5%戊二醛和1%锇酸双重固定,按常规制作超薄切片,用H-600透射电镜研究观察精子的超微结构。精子由头部和尾组成,头部由顶体复合体和核组成,尾由颈段、中段、主段和末段组成。头部的顶体囊前部扁平,分为皮质和髓质,顶体下锥由类结晶状的顶体下物质组成,穿孔器顶端尖,、穿孔器基板塞子状,细胞核延长,核内小管缺,核伸展部前端具一电子透明区,核肩圆,核陷窝锥形。颈段具片层结构,近端中心粒和远端中心粒的长轴呈直角,9束外周致密纤维与远端中心粒相应的9束三联微管相联,向后与轴丝相应的9束双联微管相联,中央纤维与2个中央单微管相联。中段短,含有线状嵴的柱状线粒体,由连续的规则小卵状或小梯形致密体组成线粒体间的环状结构,纤维鞘伸入中段,终环紧贴于细胞膜的内表面。线粒体与环状结构的模式为:rs1/mi1,rs2/mi2,rs3/mi3,rs4/mi4,横切面上每圈线粒体数目为10个。主段前面部分具薄的细胞质颗粒区。纤维3和8至主段前端消失。轴丝复合体呈“9 2”型。蓝尾石龙子精子超微结构与已描述的石龙子科种类比较发现,与蜓蜥群和胎生群的石龙子相似;但没有发现石龙子科精子的独征。  相似文献   
204.
为筛选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的分子标志物,采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 LCM)分别从NPC组织和正常鼻咽上皮组织(normal nasopharyngal epithelial tissue, NNET)中切割纯化NPC细胞和正常鼻咽上皮细胞(normal nasopharyngal epithelial cells, NNEC),应用二维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 2-DE)分离LCM纯化细胞的蛋白质,图像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和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ESI-Q-TOF-MS)鉴定差异蛋白质点,Western blot检测差异蛋白cytokeratin 8 (CK8)在LCM纯化的NPC细胞和NNEC以及具有不同分化程度或转移潜能的4株NPC细胞中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K8在63例NPC、28例NNET及20例颈淋巴结转移NP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建立了LCM纯化的NPC细胞和NNEC的2-DE图谱,质谱鉴定了29个差异蛋白质,其中15个蛋白质只在NPC表达或表达明显增高,14个蛋白质在NPC中表达下调或缺失;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K8的表达水平在NPC中较NNET明显下调,并与NPC细胞株的分化程度和转移潜能有关;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K8在NPC组织中的表达较NNET明显下调,在颈淋巴结转移NPC中的表达较原发NPC明显上调.研究结果提示,CK8与NPC分化及淋巴结转移相关,有望成为预测NPC转移和区别NPC分化程度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5.
目的:观察痛风患者氧化应激指标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探讨高尿酸引起内皮功能损伤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方法:选择痛风患者123例,正常健康者116例,检测两组患者血尿酸、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PAI-1)、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HDL-C、LDL-C、TC、TG等糖、脂代谢指标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析痛风患者内皮损伤相关因子水平和颈动脉IMT的关系。结果:痛风组血清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内皮素-1(ET-1)、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PAI-1)水平较对照组增高,颈动脉IMT明显增厚,NO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酸水平、ICAM-1、ET-1、PAI-1与IMT密切相关(P0.01)。结论:痛风患者较对照组存在更明显的代谢紊乱,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206.
白脸鸻(Charadrius dealbatus),曾为环颈鸻(C. alexandrinus)亚种,2016年作为独立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至今,鲜有研究关注白脸鸻的繁殖行为。本研究通过对白脸鸻的巢址选择及繁殖行为进行观察描述,并与环颈鸻现有研究进行对比,以期充实白脸鸻的繁殖基础资料。研究于2019和2020年两年的3至7月在广西防城港市企沙镇山心沙岛进行,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及所有事件取样法对繁殖期的白脸鸻进行观察及行为记录。观察发现,白脸鸻多于高潮位不被淹没的光滩或开阔的沙砾地筑巢,对植物依赖较低,巢距离水源较近;其巢多为石子或贝壳装饰的浅坑,长度为(10.4±0.6)cm(9.8~11 cm),宽度为(7.7±0.1)cm(7.6~7.9 cm),深度为(3.6±0.1)cm(3.6~3.7 cm)(n=6)。每日产卵1枚,一窝通常3或4枚卵(n=6);卵呈淡黄色基底,密布褐色斑块。卵长径(33±0.3)mm(32.4~33.4 mm),卵短径(24.5±0.1)mm(24.4~24.5 mm)(n=21)。日间孵卵过程以雌鸟为主,雄鸟多在夜间坐巢;其多为双...  相似文献   
207.
208.
穗颈维管性状是实现"源"合成的同化物输送至籽粒中的唯一通道.本研究利用来源于籼稻93-11(受体)和粳稻日本晴(供体)构建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调查穗颈维管性状与穗部产量性状.结果表明,大部分穗颈维管性状与穗部产量性状呈显著相关;7个穗颈维管性状共检测到42个QTL,其中16个位点日本晴等位基因起增效作用;6个穗部产...  相似文献   
209.
<正>晶圆盘菌属Hyalorbilia Baral & G.Marson是圆盘菌科中的一个小属,包括O.inflatula(P.Karst.)P.Karst.等5个种(Baral & Marson,2001)。该属子实层组织胶化,子囊产自产囊丝钩,顶部半球形,壁不  相似文献   
210.
目的:评价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疗效,以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VD)应用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19例颅外颈动脉狭窄的资料。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脑缺血症状。颈动脉狭窄程度2例中度狭窄,17例重度狭窄。同时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均在显微镜下操作。1例采用补片成形。18例术中采用TCD及MVD监测下完成,1例未采用超声监测。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无死亡率。术前脑缺血症状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均未发现过度灌注的并发症。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措施;MVD及TCD监测对于显微手术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