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3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前庭代偿中猫的头部和颈部姿势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久荣 《动物学报》1997,43(2):163-169
首次用视觉自动摄像信息处理系统记录了猫一侧前庭神经切断后在跨越转动横梁时头和颈运动的姿势,主要分析了头和颈在矢状面和水平面上的转动角度和高度和变化,结果显示,正常猫在各种转速和转向条件下头和颈均始终保持因有的稳定的姿势;前庭神经损伤后,头和颈偏于上仰并向患侧扭曲,其改变的幅度和恢复时程可因转速不同而异,且发现头上仰的恢复早于头向患侧扭曲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2.
核心薄囊蕨类是真蕨纲中的主要类群,其颈卵器壁细胞的起源问题尚未见报道。该研究以华北鳞毛蕨为例,在人工培养条件下,用石蜡切片法综合观察了颈卵器的发育过程,分析颈沟细胞、腹沟细胞、卵细胞等的发生与分化,并结合桫椤科等十多个类群性器官的研究成果,探讨核心薄囊蕨类颈卵器的起源。结果表明:(1)颈卵器由配子体1个原始细胞和多个营养细胞共同发育而成。(2)原始细胞经两次不均等分裂由外向内依次形成颈壁细胞、中央细胞、基细胞。(3)中央细胞分裂形成1个卵细胞、1个腹沟细胞和颈沟细胞。(4)基细胞分化为颈卵器腹壁最下方的1~4个壁细胞。(5)颈卵器腹部周围的壁细胞由卵细胞周围的多个营养细胞直接转化而来。该研究首次提出了核心薄囊蕨类颈卵器为多细胞起源,并为探讨颈卵器植物的有性生殖演化规律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3.
中国弯颈霉新种及产环孢菌素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产的冬虫夏草 Cordyceps sinensis(Berk.)Sacc.进行分离获一纯种,经培养鉴定确为弯颈霉属 Tolypocladium w.Gams 一新种,命名为中国弯颈霉 To-lypocladium sinense c.L.Li sp.nov.。它在几种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瓶梗及瓶梗孢于,瓶梗基部呈球形或椭圆形膨大,瓶颈细长而弯曲,瓶梗孢子球形至卵形。其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与弯颈霉属其它种类显然不同,故定为一新种。它在蛋白胨葡萄糖培养液中,温度26℃,pH5.2,摇瓶振荡培养12天。发酵液用乙酸乙酯萃取,减压蒸馏,从每升发酵液中获50—80mg 环孢菌素粗品。对几种半知真菌显示了明显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04.
颈性眩晕是指因颈源性因素引起的以眩晕为主的综合征,多发于40岁以上,患病率非常高,临床表现为眩晕、颈头痛、耳鸣、耳聋、眼球震颤、恶心、呕吐、肩背痛、心悸、出汗等,症状不但复杂,而且不典型,患者常同时患耳鼻喉科与神经内科的疾病。研究表明,50岁以上的眩晕患者中,约50%为颈性眩晕,其伴随症状的复杂性和高患病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和生活。目前,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治疗方法仍未完全明确,常造成误诊、误治,且尚无一种治疗手段能够彻底治愈此病。手术治疗此病较少,临床多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手法推拿按摩治疗、牵引治疗、针灸及理疗以及中、西医药治疗、神经阻滞治疗等。本文主要对保守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大鼠经颈外静脉插管方法及测肺动脉压的最佳方法。方法将8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分组原则分成2组:经导丝引导插管测肺动脉压组(G组),传统方法插管测肺动脉压组(T组),每组均40只。记录插管操作一次成功率、多次调整成功率(n≤4次)、总成功率、一次插管时间、总插管时间、及一次测压时间、总测压时间及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压力数值。结果 G组比T组插管操作一次成功率、多次调整成功率(n≤4次)、总成功率更高(P〈0.05),G组比T组的一次插管时间、总插管时间以及一次测压时间、总测压时间要短(P〈0.01),G组所测的肺动脉高压大鼠的肺动脉压力比T组所测的高(P〈0.01)。结论经导丝引导插管测肺动脉压法插管和测压具有成功率高、准确到达肺动脉、数据更准确、操作省时的优点。与用传统方法插管测肺动脉压组相比较,是一种更好的对大鼠进行颈外静脉插管和测肺动脉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6.
采用封闭式氧气流体压力呼吸仪和数字式温度计,测定在环境温度(Ta)为0℃、6.5℃、10.5℃、16.5℃、20℃、22.5℃、25℃、27.5℃和30℃时珠颈斑鸠(Streptopelia chinesis)的代谢率(MR)和体温(Tb),由此计算出每个温度点的热传导(C)以及MR和C的体质量预期值等指标,探讨其代谢产热特征。结果表明:在Ta为0℃~30℃时,珠颈斑鸠的体温基本维持恒定,平均体温为(40.7±0.1)℃,热中性区(TNZ)为22.5~27.5℃,基础代谢率为(160.48±6.05)mlO2.h-1,是体质量预期值的65%;Ta在0℃~25℃范围内,热传导值最低且基本保持恒定,平均为(0.07±0.01)mlO2.g-1.h-1.℃-1,是体质量预期值的122%。珠颈斑鸠具有较低的MR,较高的C和Tb,能较好地适应南方较热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07.
饥饿处理珠颈斑鸠1 d、2 d和3 d,分别测定肌肉、肝脏中糖元含量和肝脏抗氧化酶活性及血清中葡萄糖和甘油三酯含量.结果 显示,饥饿处理后珠颈斑鸠体重及肝体比显著下降,肌肉、肝脏中糖元含量下降,饥饿第3 d肝脏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下降,而丙二醛含量升高,血液中血糖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不同病情冠心病患者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选择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0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各30例,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将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19例、双支病变组19例和多支病变组22例;根据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病变组22例、中度病变组17例和重度病变组21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颈动脉IMT及血清H-FABP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ACS组颈动脉IMT及血清H-FABP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SAP组颈动脉IMT及血清H-FAB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病变程度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及血清H-FABP水平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病变组和双支病变组血清H-FAB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血清H-FABP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r=0.754,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FABP水平与颈动脉IMT异常升高,其水平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且两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9.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人工颈椎间盘置换(ADR)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7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CSM患者120例,上述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n=58,ACDF治疗)和B组(n=62,ADR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围术期指标、生活质量简表(SF-12)评分、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术后12个月的优良率为74.19%(46/62),高于A组的53.45%(31/58)(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躯体健康评分、精神健康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B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JOA评分和颈椎活动度均高于A组(P<0.05)。B组住院时间、术后颈托固定时间、术后恢复工作时间均短于A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ACDF治疗相比,ADR治疗CSM的近期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脊椎功能及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PTMC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术前B超检查考虑PTMC可能,64例经术中冰冻病理诊断,15例经术后石蜡切片证实.55例行单侧腺叶+峡部切除,清扫同侧中央区淋巴结;全甲状腺切除9例,清扫双侧中央区淋巴结.18例单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22.8%),术后并发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5例,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6例,并发症发生率13.9%.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为临床常见病,术前B超检查、术中冰冻病检有利于提高伴发PTMC的诊断率,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预防性清扫中央区淋巴结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