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2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21.
2型糖尿病可能加重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并增加缺血性中风的风险,关于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颈动脉斑块特征的急性中风亚型鲜有研究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特征与MRI确定的急性脑梗死病变特征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颈内动脉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为2型糖尿病组和非2型糖尿病组,分别行颈动脉和脑部MRI扫描,测定同侧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和特征,以及颅内和颅外颈动脉狭窄。基于中风亚型和急性脑梗塞病变模式对患者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与非2型糖尿病患者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型IV-VI病变的患病率更高,斑块负荷更大,以及富脂质坏死核(LRNC)更大。在有症状的颈动脉LRNC患者中,与非2型糖尿病组相比,2型糖尿病组颈内动脉区出现较多的伴有大穿孔动脉梗塞形态和较大的急性脑梗塞。LRNC%>23.5%的颈动脉斑块是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颈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塞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特征的量化,尤其是MRI诊断的富脂质坏死核对中风风险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比较BAY41-2272和己酮可可碱(PTX)这两种增强环磷酸鸟苷(cGMP)活性的物质对大鼠Thy-1诱导的进展性肾病模型的疗效,探讨肾纤维化治疗的新途径。方法:成功诱导Thy-1肾炎后,将大鼠分为四组:即肾纤维化组(RF组)、BAY 41-2272治疗组、PTX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15周后,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肌酐和尿蛋白排泄量,肾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小球/小管间质基质堆积程度和ED1/PCNA阳性细胞数,检测肾小球和皮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纤粘蛋白(fi- bronectin)、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TIMP-1)等蛋白能表达水平,ELISA方法检测肾小球/小管间质细胞的基础、刺激后cGMP水平。RT-PCR方法检测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成酶、α1/β1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mRNA水平。结果:观察结束时,BAY41-2272显著降低大鼠尿蛋白排泄和血肌酐水平,显著减轻肾小球/小管间质基质堆积程度,降低巨噬细胞浸润数目和TGF-β1、fibronectin表达水平,而PTX治疗仅产生轻微的变化。肾纤维化组大鼠的小管间质sGC mRNA、NO刺激的cGM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肾小球的则较对照组降低;BAY41-2272治疗后肾小球/小管间质sGC mRNA、刺激后cGMP水平可显著提高,而PTX治疗的只有轻度提高而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AY41-2272治疗可显著改善肾组织NO-cGMP信号通路转导和cGMP的活性,可有效的延缓肾纤维化的进展,而PTX疗效则相对很弱。采用BAY41-2272提高cGMP活性的方案可能为肾纤维化提供新颖、极具前景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23.
摘要 目的:探讨与研究丁苯酞对颈动脉狭窄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将颈动脉狭窄大鼠大鼠(n=42)随机为三组-模型组、低剂量丁苯酞(20 mg/kg)组和高剂量丁苯酞(40 mg/kg)组,每组14只。低剂量丁苯酞组与高剂量丁苯酞组每天给予20 mg/kg、40 mg/kg丁苯酞灌胃治疗,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持续21 d。结果:低剂量丁苯酞组与高剂量丁苯酞组治疗第7 d、第14 d、第21 d的BBT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丁苯酞组低于低剂量丁苯酞组(P<0.05)。低剂量丁苯酞组与高剂量丁苯酞组治疗第21 d、第28 d的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指数低于模型组,高剂量丁苯酞组低于低剂量丁苯酞组(P<0.05)。低剂量丁苯酞组与高剂量丁苯酞组治疗第21 d、第28 d的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高于模型组(P<0.05),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活性低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丁苯酞组与低剂量丁苯酞组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丁苯酞组与高剂量丁苯酞组治疗第21 d、第28 d的海马CA1区BCL2-Associated X(Bax)、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丁苯酞组高于低剂量丁苯酞组(P<0.05)。结论:丁苯酞在颈动脉狭窄大鼠的应用能提高海马CA1区Bax、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神经元的凋亡,改善氧化应激状态,从而提高大鼠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本研究拟分离培养保留原始肿瘤的重要特征和功能的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原代细胞,并在此基础上构建SCLC原代细胞脑转移小鼠模型,为SCLC脑转移患者的药物研发和评估提供更贴近临床的动物模型。方法 收集临床病人的新鲜SCLC肿瘤组织样本进行小鼠皮下移植,通过小鼠的荷瘤情况、肿瘤组织大小和肿瘤生长曲线的结果,确定小细胞肺癌人源肿瘤异种移植(patient-derived xenograft, PDX)模型的构建情况。并对成瘤后的肿瘤组织进行原代细胞分离培养,通过细胞划痕实验和增殖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通过颈动脉注射原代细胞构建SCLC脑转移模型,并通过临床表现和病理观察确定转移模型是否成功。结果 (1)成功构建SCLC皮下PDX模型,肿瘤传代时间约为56 d,肿瘤生长曲线呈对数生长趋势。(2)成功分离筛选出具备成瘤性的SCLC原代L0细胞,并证实该L0细胞具备较强的细胞迁移和增殖能力。(3)颈动脉注射法成功构建SCLC脑转移模型,并分离出具备脑转移特性的SCLC脑转移B0细胞。结论 本研究利用分离培养SCLC原代细胞,成功构建SC...  相似文献   
25.
去甲肾上腺素介导低氧引起家兔颈动脉体神经电活动增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ang L  Miao ZH  Dong L  Wang YL 《生理学报》1999,51(4):407-412
在30只家兔颈动脉体-窦神经(CSN)标本上, 记录了窦神经中39个对低氧反应敏感的化学感受性单位由去甲肾上腺素(NA)及其拮抗剂引起的反应。结果如下 (1)以低氧的改良台氏液(MTS)灌流标本时, 19个单位放电频率由0.13±0.06增至0.25±0.12 imp/s (P<0.001); (2)在灌流液中加入去甲肾上腺素(10  相似文献   
26.
目的:通过建立动物损伤模型,分析RECK基因在兔子颈动脉球囊损伤术后的表达与动脉内膜变化和官腔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兔子手术损伤侧的动脉血管设置为实验组,未进行手术操作的一侧动脉作为对照组。建立动脉模型的四个时间点7、14、21、28 d,在麻醉状态下处死模型动物。取得所需长度的损伤动脉血管及对照组动脉血管。将取得的标本进行HE病理染色,通过计算机图像计算软件观察标本动脉内膜随时间的变化;同时通过western-blot方法测定RECK蛋白表达水平、real-time PCR测量RECK基因表达量。结果:血管手术损伤后,血管内膜面积在随着术后日期的增长呈逐渐增厚变化,血管内膜与中层比值逐渐增大,同对照实验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及对照组的中膜无显著增生。结论:RECK基因在组织中表达变化影响MMPs基因表达。实验论证了在动脉损伤后RECK基因参与了血管再狭窄,为血管再狭窄研究寻得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7.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MMP-8 和IL-6 的表达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 年5 月至2014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门诊接受体检的80 例健康人群作为对 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血清MMP-8 和IL-6 水平。利用Spearman 等级相关性分析方 法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稳定程度与血清MMP-8和IL-6 水平的关系。结果:研究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中 MMP-8 和IL-6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患者中不稳定斑块28 例,稳定斑块32 例,斑块类型介于中间20 例。不稳定斑块患者血清MMP-8 和IL-6 水平高于中间斑块和稳定斑块患者,中间斑块患者血清 MMP-8 和IL-6 水平高于稳定斑块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 等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缺血性 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稳定程度与血清MMP-8 和IL-6 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71,0.66;P<0.05)。结论:缺血性脑 血管病患者血清MMP-8 和IL-6 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血清雌激素水平的变化与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血清骨硬化蛋白含量之间的关系.方法:比较分析100例健康妇女和10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血清SO和E2水平的变化特点及相关性.结果:PMOP组血清E2水平显著下降(P<0.01),sost基因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则明显上调(P<0.05),两者之间呈负相关(r=-0.57).结论:PMOP患者存在sost基因表达显著上调的现象,该变化可能是由E2水平下降所至.  相似文献   
29.
目的:揭示蓝斑(LC)的H1和H2受体在足底电击应激对颈动脉窦反射(CBR)重调定中的作用。方法:足底电击应激1周的SD大鼠,麻醉后孤离双侧颈动脉窦区,将不同窦内压(ISP)与其对应的平均动脉压(MAP)值进行Logistic五参数曲线拟合,求得ISP-MAP、ISP-增益(Gain)关系曲线及反射特征参数,观察Lc微量注射选择性H1或H2,受体拮抗剂氯苯吡胺(CHL)或西咪替丁(CIM)对应激状态下CBR的影响。结果:应激导致ISP-MAP关系曲线显著全面上移(P〈0.05),ISP-Gain关系曲线中部明显下移(P〈0.05),反射参数中闪压、饱和压、调定点和最大增益时的ISP值增大(P〈0.05),而MAP反射变动范围及反射最大增益减小(P〈0.05);LC内注射CHL(0.5μg/μl)或CIM(1.5μg/μl)20min内均可明显减弱应激对CBR的上述改变(P〈0.05),CIM的减弱效应不如CHL的显著(P〈0.05);LC注射上述相同剂量的CHL或CIM对非应激大鼠的CBR无明显影响(P〉0.05);LC内注射CHL或CIM均不能使应激的CBR水平完全恢复到相应的非应激对照水平。结论:应激引起CBR重调定,反射敏感性下降;部分机制可能是激活中枢纽胺能系统,LC的H1和H2受体尤为H1受体在应激对CBR的重调定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下丘脑-LC的组胺能通路可能是应激所致CBR重调定的下行通路之一;除此之外,应激作用中尚有其他因素的参与。  相似文献   
30.
《生物磁学》2011,(15):I0002-I0002
研究人员发明一种新方法,有助于确定变异在多发性硬化症中所发挥作用的程度,新成果发明在5月在线出版的《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期刊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