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3篇
  14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目的:探究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颅内血肿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颅内血肿患者100例,给予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治疗结束后,随访一年,记录观察100例颅脑损伤患者ADL评分、并发症、血肿清除率、存活率以及死亡率。结果:1治疗后一年内,患者ADL评分,I级43例,Ⅱ级31例,Ⅲ级14例,Ⅳ级4例,Ⅴ级3例;2手术一周后,患者血肿清除率≥90%者91例,60%≤血肿清除率90%者7例,血肿清除率60%者2例;3100例患者中并发肺炎6例,并发脑梗死4例,并发应激性溃疡5例;4手术后一年内,死亡患者5例,生存患者95例。结论:微创穿刺引流术能有效降低颅内血肿患者并发症的形成,恢复神经缺损功能,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率。在临床用以治疗颅内血肿患者具有较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2.
侧位X片上颅内面积的研究—其逐步回归方程式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仁  李昊 《人类学学报》1996,15(1):41-44
本文对18-76岁正常成人104人(男67,女37)的X线颅侧位片进行了颅最大长(X1)、颅高(X2)、颅底长(X3)、鼻根点-枕外隆凸点长(X4)、耳上颅高(X5)、颅矢状弧(X6)和侧位片上颅腔面积(Y)的测量,用电子计算机对数据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处理,筛选出推算颅腔侧面积的最佳因子X1、X2和X4。它们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其复相关系数R=0.62,P〈〈0.0005,相关系数有高度显著性。故建  相似文献   
103.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临床上最具破坏性和难以治疗的神经疾病之一,尤其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尽管经过数十年的研究,我们对aSAH病理生理学的认识和动脉瘤破裂的处理(包括手术夹闭或血管内治疗)有所改善,但a SAH仍然是中国和世界范围内严重和显著的健康问题。aSAH后造成脑损伤的机制至今仍不清楚。传统上,在动脉瘤破裂后3~7天内出现的脑动脉痉挛被认为是脑损伤的最重要决定因素,所以大多数的体内研究都着重强调了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在aSAH后的病理生理学或形态学上变化的基本机制。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预防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并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这一发现最终将重点转向了早期脑损伤对aSAH患者预后的影响上。大量的证据表明,脑损伤从动脉瘤破裂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在患者的预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文章将从a SAH后脑损伤机制开始,回顾aSAH的研究历史,以及早期脑损伤的当前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04.
王毅  丰育功  唐万忠  程磊 《生物磁学》2013,(34):6679-6681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时机,避免术后脑积水的手段及双侧后交通动脉瘤的处理方法。方法:采用翼点入路,早期显微手术夹闭后交通动脉瘤41例,两例双侧后交通动脉瘤患者成功采用一侧翼点入路夹闭双侧动脉瘤。结果:本组41例动脉瘤均顺利夹闭,28例患者术前存在动眼神经麻痹,27例术后症状消失或者缓解,1例未有明显改善。41例患者均行终板造瘘,术后出现脑积水患者1例。无死亡病例。随访1~10月无动脉瘤残留及复发。结论:早期手术夹闭后交通动脉瘤有利于动眼神经麻痹的恢复,术中行终板造瘘可降低术后脑积水的发生,对侧后交通动脉瘤的指向、位置及后交通动脉与颈内动脉的解剖关系是影响一侧入路夹闭双侧后交通动脉瘤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5.
邢春阳  杨海城  蒋传路  叶伟  冯岩 《生物磁学》2013,(34):6761-6763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锁孔手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收治的锁孔手术459例的手术经验,总结锁孔手术临床应用。经眉弓锁孔入路治疗颅内病变的手术270例。经翼点锁孔入路治疗颅内病变的手术52例。经后颅窝锁孔入路的手术137例。结果:外伤及高血压引起脑内血肿23例,经翼点锁孔入路治疗效果良好。颅内肿瘤全切除266例(74.7%),次全切除90例(25.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8%,无与手术入路相关并发症。结论:显微镜下锁孔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6.
目的:观察单次给予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定对开颅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的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右美托咪定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选择拟行开颅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80例,年龄30-65岁,ASA I-III级,随机分为4组:Dl组、D2组、D3组和N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各20例。在麻醉诱导前20 min,四组患者分别经外周静脉泵注0.4μg·kg-1右美托咪定20 mL、0.8μg·kg-1右美托咪定20 mL、1.2μg·kg-1右美托咪定20 mL及生理盐水20 mL,每组的输注时间均为20 min。记录四组患者在麻醉和手术期间不同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结果:D2组的心率和血压与基础值相比波动较小,血流动力学更平稳。D1组和D3组的血压和心率较D2组波动明显。D3组的拔管时间明显较D1组、D2组和N组的时间延长(P0.05)。结论:0.8μg·kg-1右美托咪定用于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有利于维持患者麻醉和手术期间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4年1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n=38,开颅夹闭术)和B组(n=42,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生活质量、预后、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围术期指标。结果:B组术后6个月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5.71%(36/42),高于对照组的65.79%(25/38)(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评分均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两组轻度残障率、重度残障率、植物生存率、死亡率以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A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B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切口长度均短于A组,但住院费用高于A组(P0.05)。结论:与开颅夹闭术相比,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且不增加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瘤(PICA)的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VD)辅助下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患者的显微外科手术的临床症状,影像特点,外科治疗方法及相关预后。结果:头颅CT表现主要为幕下为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室出血或二者兼有(除1例未破裂)。其中经全脑数控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和/或CT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其中手术路径为枕下旁正中16例,枕下正中入路14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1例。在MVD的辅助下行脉瘤夹闭术27例,动脉瘤包裹术1例,动脉瘤夹闭并动静脉畸形切除术2例,动脉瘤夹闭术并小脑血肿清除术1例。术后出现并发症10例,其中3例意识障碍致死亡或自动出院,其余患者术后无神经功能损伤或并发症,恢复良好。结论:小脑后下动脉瘤的治疗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行显微外科手术,辅助MVD下,能够降低手术风险,提高完全夹闭动脉瘤的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总结锁骨下动脉瘤腔内介入治疗的经验。方法:11 例锁骨下动脉瘤,其中7 例真性动脉瘤4 例假性动脉瘤,均采用覆 膜支架腔内隔绝术进行治疗。结果:本组11 例患者腔内介入治疗成功率100%,共置入覆膜支架12 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均痊 愈出院。经平均32.5 个月随访,全部患者无明显内漏发生,无动脉瘤复发,除3 例患者出现覆膜支架内轻度狭窄(<30%)外,余介 入治疗患者的锁骨下动脉血流均通畅。结论:腔内覆膜支架隔绝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二次造影对首次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我院共收治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15例,在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3天行股动脉插管全脑血管造影并3D重建和颅脑CT平扫.首次DSA结果阴性者于2-8周行二次全脑血管造影.结果:115例中83例共发现颅内动脉瘤87个,9例为脑血管畸形、Moyamoya病等,23例首次造影阴性.但23颅脑CT显示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6例,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局限于一个脑池或脑叶内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颅脑CT阴性1例.二次造影后在16例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共发现动脉瘤3例.结论:二次造影对首次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尤其是对于首次造影高度怀疑动脉瘤的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二次造影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