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2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14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221.
利用15N稀释法研究小麦接种肺炎克雷伯氏菌(Ktebsiella pneumoniae)43菌株的联合固氮作用。在小麦种子萌动后播种于土盆中,用43菌株接种,定苗后每盆施人15N丰度为30%的标记硫酸铵25rag,培育70d后测定根、茎的干物质重、含氮量和15N%原子趣,并用乙炔还原法测定根系存在的固氮酶活性。结果表明,小麦根系存在固氮有机体,直接为植株提供氮素占其总氮量的15.3—22.1%,干物质重和15N%含量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22.
摘要 目的:分析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探讨甲泼尼龙治疗的最佳剂量。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21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183例。根据病情程度的不同将患儿分为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GMPP)组(n=90)和RMPP组(n=93),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儿童RMPP发生的危险因素。RMPP患儿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甲泼尼龙治疗,并按照给药剂量的不同分为低剂量组[2 mg/(kg?d)]、中剂量组[3 mg/(kg?d)]和高剂量组[4 mg/(kg?d)],每组各31例,对比三组的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MPP组发热天数长于GMPP组,特异性体质、肺外并发症患儿比例以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高于GMPP组,淋巴细胞百分比低于GMPP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热天数≥10 d、特异性体质、有肺外并发症、CRP≥24 mg/L、LDH≥250 IU/L、IL-6≥17 pg/mL是RMPP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高剂量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P<0.05),但中剂量组与低剂量组间临床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的咳嗽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低剂量组,且高剂量组上述时间均短于中剂量组(P<0.05)。低中高剂量三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儿童RMPP的发生受到发热天数、特异性体质、肺外并发症以及CRP、LDH、IL-6水平等因素影响。应用4 mg/(kg?d)剂量甲泼尼龙治疗儿童RMPP疗效较好,可明显缩短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相似文献   
223.
摘要 目的:通过检测及分析住院患儿血清中副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IgM抗体,探讨两种病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分析的方法定性检测患儿血清中的副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采用卡方检验对不同年份、性别、年龄及季节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副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阳性率分别为3.6%、22.4%,混合感染的阳性率为1.3%。PIV每年女性患儿比男性患儿阳性率高,每一年中6-14岁感染阳性率最高;MP每年女性患儿比男性患儿阳性率高,随着年龄增长感染的阳性率也升高,6-14岁阳性率最高。PIV与MP在每年的四季中,感染的阳性率各不相同,并且没有相对的规律可循,但是在冬季阳性率还是较高,其次是春季、秋季,最低的是夏季。结论:掌握儿童副流感病毒和肺炎支原体感染流行病学特点,有助于了解疾病感染特点,从而在疾病的不同时期及时快速地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224.
摘要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血清表面活性蛋白D(SP-D)、半乳糖凝集素-3(Gal-3)、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5(CCL5)水平与炎症因子和预后不良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165例MPP患儿为MPP组,另选取54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SP-D、Gal-3、CCL5、白细胞介素-6(IL-6)、IL-8水平,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Pearson/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MPP患儿血清SP-D、Gal-3、CCL5水平与IL-6、IL-8、TNF-α水平的相关性。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PP患儿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接受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P-D、Gal-3、CCL5水平对MPP患儿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MPP组患儿的血清SP-D、Gal-3、CCL5以及IL-6、IL-8、TNF-α水平升高(P<0.05)。MPP患儿的血清SP-D、Gal-3、CCL5水平与IL-6、IL-8、TNF-α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血清SP-D、Gal-3、CCL5、IL-6、TNF-α水平较高、病变类型为大片状阴影、热程较长是MPP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SP-D、Gal-3、CCL5三项联合预测MPP患儿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6,明显大于三项指标单独预测的0.842、0.794、0.771。结论:MPP患儿血清SP-D、Gal-3、CCL5水平升高,与炎症因子和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可作为MPP患儿预后不良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25.
目的探究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痰液菌群特征及其与嗜酸性粒细胞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对2018年9月-2018年11月间于我院就诊的63例患者(CAP组)和63例同时期、同年龄段体检者(对照组)的痰液菌群进行16S rDNA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痰液菌群特征、痰液和血液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水平差异,应用Pearson模型和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探究患者痰液菌群与嗜酸性粒细胞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CAP组患者的外周血和痰液的Eos%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9.486,6.436,Ps0.001)。两组的Chao1和ACE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0.05),CAP组的Shannon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s0.05)。16S rDN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痰液菌群分布存在明显差异。CAP组中,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嗜肺军团菌为主要优势菌(LDA4log10),而对照组中优势菌为链球菌属、厌氧菌、奈瑟菌属和韦荣球菌属等。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和嗜肺军团菌等病原菌相对丰度与外周血和痰液的Eos%水平均呈负相关(Ps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肺炎链球菌水平与痰液和血液Eos%水平呈明显的独立负相关(β=-0.633,-0.525,P=0.000)。结论 CAP患者痰液菌群特征与健康人群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肺炎链球菌水平与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呈明显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226.
目的 确定用于23价肺炎多糖疫苗免疫后临床血清样本检测的包被用10A型肺炎球菌荚膜多糖(Pn10A)。方法 根据WHO推荐的检测人血清中肺炎球菌荚膜多糖IgG抗体含量的ELISA(PnPSELISA),包被不同来源(ATCC、A公司、B公司、5个公司混合)的10A多糖[Pn10A(ATCC)、Pn10A(A)、Pn10A(B)、Pn10A(mix)],检测38份血清中Pn10AIgG抗体的几何平均浓度(GMC)和相同样本免疫前、后的阳转率(免疫后/免疫前≥2为阳转),确定用于临床血清检测的包被Pn10A。结果 用Pn10A(ATCC)、Pn10A(A)、Pn10A(B)包被检测38份相同样本免疫前、后血清中Pn10AIgG抗体的GMC和阳转率,Pn10A(A)与Pn10A(ATCC)包被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一致性好(r>0.9);Pn10A(B)与Pn10A(ATCC)包被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一致性差(r<0.8);再以Pn10A(A)、Pn10A(ATCC)、Pn10A(mix)包被检测另46份相同样本免疫前、后血清中Pn10AIgG抗体的GMC和阳转率,Pn10A(A)、Pn10A(mix)与Pn10A(ATCC)包被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一致性好(r>0.9),免疫前、后GMC值相近,阳转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n10A(A)、Pn10A(mix)与Pn10A(ATCC)均可以作为包被多糖用于检测人血清中肺炎球菌Pn10AIgG抗体;但从长久使用相同抗原检测大批量临床样本的需求考虑,Pn10A(mix)更具有足量、经济的优势。  相似文献   
227.
目的:监测几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对肺炎克雷伯杆菌最低抑菌浓度(MIC)变化情况,在临床工作中帮助选择合理的初始化抗菌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选择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拉氧头孢钠、左氧氟沙星及头孢他啶5种常用的抗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的治疗药物作为初始经验性治疗方案,使用随机法将5种抗菌方案分配到5个观察组,5个观察组于2011.07-2012.07间各自采集HAP患者痰标本,筛选出其中ESBLs(-)肺炎克雷伯杆菌资料,并于2012.08-2013.08间分别使用1种拟定的抗菌治疗方案进行HAP的初始化治疗。使用Crystal Ball软件进行蒙特卡罗模拟计算上述5种药物常用方案的两个阶段的累计反应分数(CFR),比较其效果。结果:(1)在按规定方案治疗1年后,头孢哌酮钠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拉氧头孢钠、左氧氟沙星组有效率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头孢他啶组固定初始化治疗1年后有效率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37);(2)对各科室初始化方案再次进行了蒙特卡罗模拟,对比后发现头孢他啶方案CFR较前下降明显,其余方案CFR差异小。结论:蒙特卡罗模拟法可计算出用药方案达到药效学指标的概率,以CFR为标准可以更为直观的选择经验性治疗方案,并有效的监测细菌耐药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28.
目的:探讨肺炎型肺癌临床特征,提高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3肺炎型肺癌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分析讨论肺炎型肺癌易被误诊的原因。结果:肺炎型肺癌临床表现主要是咳痰、咳嗽、胸闷、发热;胸部CT发现大片状模糊的阴影;抗感染治疗无效;血象不高,C反应蛋白不高,伴有大量白色粘痰。10例患者被误诊为局灶性肺炎,3例被误诊为肺结核。结论肺炎型肺癌极易误诊为肺炎,临床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是导致本病误诊的主要原因,确诊需结合痰脱落细胞学检查、纤支镜活检、影像学检查、经皮肺穿刺活检等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229.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杆菌中非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对18种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CLSI表型确证试验-纸片增强法检测非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K-B法测定非产ESBLs肺炎克雷伯杆菌对18种常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非产ESBLs肺炎克雷伯杆菌株对头孢唑啉、头孢呋辛的耐药率〉50.0%,对其余抗生素的耐药率均低于25.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非常敏感,耐药率分别为2.3%和2.0%;痰标本的分离株对头孢唑啉、头孢呋辛的耐药率明显高于血、尿液标本分离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产ESBLs肺炎克雷伯杆菌对第一、二代头孢菌素耐药显著,对第三代头孢菌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抗生素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230.
目的研究肺炎克雷伯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FQNs)的耐药机制。方法筛选临床分离的对环丙沙星耐药的肺炎克雷伯杆菌共10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MIC值;采用PCR方法检测菌株染色体和质粒携带的喹诺酮耐药基因(gyrA基因、parC基因和qnr基因)并测序;质粒接合试验验证qnr基因的转移性。结果 10株肺炎克雷伯杆菌对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均产生耐药性。扩增产物经测序发现10株肺炎克雷伯杆菌染色体的gyrA基因和parC基因均有突变;有2株菌株(K79和K107)携带qnrA基因,这2株菌的接合菌对喹诺酮抗菌药的MIC值上升了5~30倍;未检测到qnrB阳性的菌株。结论 gyrA和parC基因突变是肺炎克雷菌对氟喹诺酮类产生耐药机制的主要原因,质粒上qnrA基因的存在,也是产生喹诺酮耐药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