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241篇 |
免费 | 1752篇 |
国内免费 | 6696篇 |
专业分类
1968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75篇 |
2023年 | 748篇 |
2022年 | 817篇 |
2021年 | 857篇 |
2020年 | 703篇 |
2019年 | 686篇 |
2018年 | 551篇 |
2017年 | 630篇 |
2016年 | 583篇 |
2015年 | 661篇 |
2014年 | 881篇 |
2013年 | 809篇 |
2012年 | 893篇 |
2011年 | 1026篇 |
2010年 | 909篇 |
2009年 | 970篇 |
2008年 | 1065篇 |
2007年 | 887篇 |
2006年 | 736篇 |
2005年 | 700篇 |
2004年 | 702篇 |
2003年 | 491篇 |
2002年 | 330篇 |
2001年 | 309篇 |
2000年 | 325篇 |
1999年 | 287篇 |
1998年 | 219篇 |
1997年 | 219篇 |
1996年 | 157篇 |
1995年 | 120篇 |
1994年 | 143篇 |
1993年 | 151篇 |
1992年 | 165篇 |
1991年 | 153篇 |
1990年 | 117篇 |
1989年 | 97篇 |
1988年 | 82篇 |
1987年 | 69篇 |
1986年 | 32篇 |
1985年 | 64篇 |
1984年 | 24篇 |
1983年 | 26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63年 | 3篇 |
1958年 | 1篇 |
1953年 | 2篇 |
195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化学合成的 DNA 定位断裂工具是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非酶 DNA 定位断裂工具.它由 DNA 识别结合系统及化学断裂系统组成,能在人们预先设计的任何位点断裂 DNA 分子,具有制备简便、价格便宜、不受酶的天然专一性限制等优点.可应用于基因分离、染色体图谱分析、大片段基因的序列分析以及 DNA 定位诱变、肿瘤基因治疗与新的化学疗法等分子生物学领域. 相似文献
92.
利用稻瘟霉模型初级筛选抗肿瘤物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瘟霉(Pyricularia oryzae)活性物质初筛模型是近年来筛选抗肿瘤活性物质的重要模型之一,具有操作便捷、安全经济等优点。为更好地利用该模型,对其原理、方法、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同时介绍了利用其他植物病原真菌作为靶标菌建立抗癌药物初筛模型的应用前景,以期对更有效地获得抗肿瘤活性物质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3.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耐药性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测我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和基因型。表型确定临床分离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56株,应用PCR基因扩增技术及双脱氧DNA测序方法,分别对TEM、SHV、CTX-M-1、CTX-M-2和CTX-M-9编码基因进行分析。产酶菌株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阿米卡星、头孢吡肟耐药性较低,对其他16种抗生素耐药性较高。在56株菌株中有50株为CTX-M型,占89%,34株为TEM型(60.7%),20株SHV型(35.7%);其中CTX-M-9型共计39株占78%,CTX-M-1型19株占38%,CTX-M-2型16株占32%。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值得关注,主要临床流行基因型是CTX-M型。 相似文献
94.
95.
从太平洋深海克拉里昂-克利伯顿断裂带(Clarion-Clipperton fracture zone,简称CC区)4个站位采集的深海沉积物样品中检出26条嘴刺目(Enoplida)线虫个体。综合应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共鉴定嘴刺目线虫6科8属,其中尖口线虫科(Oxystominidae)个体数量最多,占总数的57.7%,其次为前感线虫科(Anticomidae,19.2%)、光皮线虫科(Phanodermatidae,7.7%)、钩线虫科(Oncholaimidae,7.7%)、烙线虫科(Ironidae,3.8%)和矛线虫科(Enchelidiidae,3.8%)。科、属组成与相邻站点同期采样所获的线虫近似,而丰度组成比例有所差异。分子生物学方法获得了线虫rRNA基因序列16条,经Gen Bank数据库比对,其与已有的序列相似性范围为94%—99%,以此为依据可确定到科的水平和大部分属的水平(84.6%)。DNA条形码比对结果和形态学鉴定结果有较高一致性,表明分子条形码技术可作为深海线虫鉴定的有效手段。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基于18S和28S rRNA基因序列,采用不同方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其分支结构基本一致;钩线虫科和矛线虫科聚类在一起,光皮线虫科和前感线虫科聚类在一起,显示出彼此间较近的遗传关系。 相似文献
96.
用适量BrdU处理中华大蟾蜍外周血淋巴细胞,能以较高频率得到形态多样的染色质(体)结构。本文以两栖类和人类细胞为材料,采用Feulgen染色、Ag-NOR染色、DAPI荧光染色及放射自显影等方法,证实了其染色质性质,初步讨论了其产生原因,并将其命名为:“G,期后期染色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形态学角度初步分析了从G_2期后期到M期染色质转变为染色体的动态过程,提出不同染色体形成其高级结构是非同步的,有可能存在染色体包裹顺序的设想。 相似文献
97.
从中国南海海绵Phacellia
fusca Schmidt的乙醇浸提物中,分离得到一吡咯并内酰胺2-bro-moaldisin.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该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晶体属正交晶系,Pbca空间群,a=12.984(7),b=7.429(4),c=18.580(10)A,V=179.2(16)A3,Z=8,Mr=243.07,Dx=1.802mg/cm3,F(000)=960,μ(Mo-Ka)=4.553
mm-1,λ=0.71073 A.在2.19<θ<27.27°范围内共收集了1978个独立衍射点,其中可观测衍射点1361个(|F|
2>4σ|F|2).晶体结构用直接法解出,经全矩阵最小二乘法修正,最终偏离因子R=0.0535,Rw=0.0803. 相似文献
98.
大丁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大丁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着重介绍了其中所含的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特点、光谱特征及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99.
清水苑大洞位于贵州省惠水县摆金镇,遗址发现于1998年9月,因发现丰富石制品、骨制品、灰烬层和哺乳动物化石等遗物而为学术界所关注。2013年9至1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清水苑大洞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区分A、B两区,揭露面积分别为4 m~2和6 m~2。A区揭露地层厚度约90cm,堆积物为灰白-灰黄色-灰黑色砂质黏土,共出土石制品2398件、动物化石及碎骨2000余件。石制品组合以小型石片工业为体,类型包括石核、石器、各类废片、石锤、磨石等,此外还有5件砸击品。石制品原料大多取自围岩内的燧石,剥片以硬锤锤击法为主,石制品以小型居多;刮削器为石器的主要类型,另有少量凹缺器;石器修理多以锤击法向片状毛坯的背面修理为主。~(14)C测年显示遗址形成于距今约11-14 ka BP,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期。该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对于探讨更新世末期古人类在贵州中部低海拔地区的适应生存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0.
利用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出东江流域对硅藻群落影响最大的环境变量,并对附着硅藻与该环境变量转换函数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13 个环境变量中,电导率(conductivity,Cond.)的第一特征值(λ1)和第二特征值(λ2)的比(λ1/λ2)最高,为0.8,成为用于加权平均回归分析(Weighted averaging analysis,WA)建模的环境变量。用WA 初步建立了东江流域附着硅藻-电导率转换函数模型,反向的WA 方法提供了最小的推导误差值(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
(RMSEP=0.209)和最高的电导率推导值与实测值的回归相关系数(R2=0.778)而成为最佳建模方法。在删除异常样品后,硅藻-电导率转换函数的推导能力增加,推导误差值降低(RMSEP=0.183),实测值与推导值的回归相关系数提高(R2=0.818)。结果表明,电导率是影响东江流域硅藻群落最大的环境变量,建立的附着硅藻-电导率转换函数模型适用于东江流域电导率值的推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