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3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18篇 |
专业分类
83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3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6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通过向蚕豆叶片饲喂~(14)CO_2,应用液闪和显微放射性自显影技术表明标记同化物经叶脉和果荚韧皮部筛管快速运输至蚕豆种皮。种皮吸收营养、生长,后期逐步降解、供养子叶。种皮内的两类维管束系统同时输送营养并卸出到种皮内侧的质外体空间里。种皮里的反向维管束韧皮部卸出以共质体方式为主。并提供养分供种皮生长,而大部分的同化物由正向完整维管束韧皮部的筛分子一传递细胞进行质外体方式卸出。膨大中的子叶在早期即已成为生理上十分活跃的库。它对标记同化物的摄入随时间进程而急剧上升。 相似文献
42.
采用TCA/丙酮法对四倍体刺槐枝段韧皮部全蛋白质进行提取,通过对IPG胶条pH梯度、分离胶浓度的选择,上样量、等电聚焦条件的优化,建立起四倍体刺槐枝段韧皮部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研究结果表明:采用TCA/丙酮法提取四倍体刺槐枝段韧皮部全蛋白质,选用pH4-7的17 cm IPG胶条,考马斯亮蓝染色上样量550μg,等电聚焦IEF聚焦总伏小时数从60 000 Vh提高到80 000 Vh,并采用12%的分离胶对四倍体刺槐枝段韧皮部全蛋白进行双向电泳,能得到背景清晰、蛋白质点数相对较多,分离度高且重复性好的电泳图谱。利用建立的体系进行双向电泳分离蛋白质,能直接挖点送质谱分析。采用该体系分析四倍体刺槐硬枝扦插生根愈伤组织阶段蛋白质表达差异,共筛选出83个差异蛋白质点,其中上调蛋白15个,新产生蛋白22个,下调蛋白22个,缺失表达24个。 相似文献
43.
采用吹扫捕集-气质联用法分析了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L.)韧皮部的挥发物,并与常用的热脱附-气质联用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仅用0.2g材料,吹扫5min即可得到较好的分离鉴定结果,通过增加2min反吹时间能明显降低空气峰和水峰的影响;该方法测得的各组分与热脱附法测的组分种类相同,均检测到9种单萜和3种倍半萜,但各组分在相对含量上有差异.与热脱附法相比,吹扫捕集法具有采样量少,不受吸附剂干扰和不受穿透体积影响的特点,有利于低沸点挥发物的测定,适于针叶植物挥发物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44.
光合同化物韧皮部卸载途径和机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介绍近年来同化物在库器官中的卸载途径、机制和研究方法的研究进展,并简略讨论了该领域研究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45.
46.
以白羽扇豆(Lupinus albus L.cv.Kiev)和窄叶羽扇豆(Lupinus angustifolius L.cv.Gungurru)为材料,采用溶液培养方法,在玻璃温室条件下对2种羽扇豆在高锰(10 μmol/L)和低锰(0.5 μmol/L)环境中的锰吸收差异及其可能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在高锰还是低锰条件下,白羽扇豆植株地上部和根系的锰吸收和转运能力、木质部和韧皮部汁液中的锰含量及低分子量有机酸含量在不同生长阶段都显著高于窄叶羽扇豆,且2种羽扇豆植株韧皮部汁液中锰含量与其低分子量有机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研究发现,2种羽扇豆的吸锰能力差异与其种子大小、种子中锰含量、锰的吸收和转运能力以及木质部和韧皮部低分子量有机酸含量有密切关系;锰离子与低分子有机酸形成的可溶性有机复合体可能是促进锰在植物韧皮部转移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47.
芹菜韧皮部中的微管蛋白和类动蛋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免疫荧光标记和免疫印迹技术,证明芹菜韧皮部中存在微管蛋白和类动蛋白(kinesin-likenrotein)。微管蛋白分子量约为55kD,以微管状态沿筛管长度排列;类动蛋白重链分子量为100kD,主要存在于筛管中的无定型颗粒(或聚合物)上。芹菜韧皮部中的类动蛋白,很可能象动物神经细胞中的动蛋白(kinesin)一样,是作为分子马达在物质运输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48.
正常和环割条件下不同形态氮素添加对红椎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和韧皮部环割方法研究了碳水化合物供应、氮素形态及其交互作用对红椎幼苗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无机氮源采用硝酸铵(AN)、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有机氮源采用尿素(Urea)、精氨酸(Arg)和甘氨酸(Gly),氮素施用量均为10g N/m~2,处理时间为10 d。研究结果表明,环割、氮素形态及其交互作用均显著影响了红椎幼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单一环割处理显著降低了红椎幼苗叶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蒸腾速率(Tr)、相对叶绿素含量和CO2利用效率(CUE),但显著提高了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气孔限制值(Ls),其叶片Pn降低主要是由气孔限制和叶绿素含量降低所导致的。正常条件下,所有氮素形态处理均显著降低了红椎幼苗叶片的Pn、Gs、Ci和Tr,但显著升高了叶片Ls和WUE,其叶片Pn降低的主要原因是供氮过高引起的叶片气孔限制。正常条件下,除Arg处理外,其他氮素形态均显著升高了红椎幼苗叶片的CUE,其中以Gly处理的促进作用最大。环割条件下,3种有机态氮素的添加均显著缓解了单一环割处理对红椎幼苗叶片Pn的抑制作用,尤其以精氨酸最为明显,供应精氨酸的叶片Pn值从单一环割处理的强烈抑制中恢复到了对照水平,而无机态氮的供应均未显著改变这种抑制。结果表明短期碳水化合物供应的阻断会显著抑制红椎幼苗叶片的光合能力,适量供应精氨酸、甘氨酸和尿素等有机态氮会有效缓解这种抑制作用,其中以精氨酸的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49.
水稻蔗糖转运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蔗糖是植物体内主要的光合产物和运输形式,在叶片中合成并经过维管组织向库器官转运,在库组织中水解并用于合成淀粉、蛋白质和纤维素等有机物。水稻蔗糖转运对调控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特别是在逆境条件下的产量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综述了水稻蔗糖韧皮部装载、运输和卸载机制以及关键酶的活性和基因表达调控,并讨论了其与水稻产量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