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2篇
  1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目前革兰阴性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形势日趋严峻,耐药率日益增高,菌种类型也从非发酵菌扩大到肠杆菌科细菌.其耐药机制主要以产碳青霉烯酶为主,辅以细菌外膜蛋白通透性降低、主动外排泵功能亢进和药物作用靶点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等多种耐药机制协同作用.耐药基因众多,新耐药基因层出不穷,耐药机制复杂,给临床和科研带来了极大挑战.本文主要就革兰阴性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机制及耐药菌的流行情况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2.
目的监测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革兰阴性杆菌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SICU 2007年到2008年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及其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分离到革兰阴性杆菌279株,前5位为大肠埃希菌(21.9%)、铜绿假单胞菌(20.8%)、鲍曼不动杆菌(15.8%)、肺炎克雷伯菌(11.8%)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1.5%)。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最高,尚无耐药株;非发酵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对其他抗生素耐药性高。结论 SICU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有上升的趋势,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耐药菌株的传播。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关节镜清理联合抗菌药物治疗膝关节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的疗效,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经细菌学检查确诊为革兰阳性菌感染的膝关节炎症患者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观察组接受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联合万古霉素或替考拉宁治疗,对照组接受万古霉素或替考拉宁治疗。分析患者治疗前病原菌分布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复发率,比较两组患者的膝关节症状评分、体征评分。结果:128例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中,共检出病原菌12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及肠球菌分别占23.71%、25.77%、24.74%、20.62%。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5.31%(61/64),高于对照组的81.25%(52/64),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膝关节症状评分、体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关节镜清理联合抗菌药物治疗膝关节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症状积分和体征积分,降低复发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4.
细菌Ⅴ型分泌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已知革兰阴性(G-)细菌的分泌系统至少有5种类型,即Ⅰ~Ⅴ型。其中Ⅴ型分泌系统为G-菌外膜通道转运蛋白系统中最大的一个家族,该系统又称自主转运蛋白系统,它首先通过Sec依赖的分泌通路跨内膜转运,到达外周质间隙后,又通过自身的C端在外膜上形成一个β折叠桶实现跨外膜转运。Ⅴ型分泌系统的分泌装置最为单一,且该系统分泌的蛋白在跨外膜转运过程中似乎不需要能量和辅助因子(蛋白)的参与。随着对运用Ⅴ型分泌系统在G-菌表面展示异源性多肽/蛋白质的深入研究,该系统在生物技术领域已展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5.
细胞外囊泡(EVs),也称为膜小泡,是真核细胞和细菌分泌的囊泡状小体.它通过携带蛋白质、DNA、RNA和各种代谢物进行细胞间物质的交流传递.根据内容物的不同发挥不同的生理功能,如传递营养物质、参与免疫反应、治疗癌症等.目前大多数研究专注于真核细胞和革兰氏阴性菌囊泡的探索,而对革兰氏阳性菌中分泌的囊泡研究较少.这篇综述总...  相似文献   
46.
【目的】革兰氏阳性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本身细胞壁的结构特点导致其菌体全蛋白不易获得。本研究选取了3种破碎方法——溶菌酶联合超声破碎法(方法一)、溶菌酶联合SDS热处理破碎法(方法二)、液氮联合超声破碎法(方法三)进行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破碎,以期获得适于样品菌株基于质谱技术进行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制备方法。【方法】在蛋白样品的制备过程中,对3种不同破碎方法的蛋白提取得率和SDS-PAGE检测分析结果进行比较;随后将3种蛋白样品制备方法的样品用质谱技术进行鉴定,分析不同蛋白样品基于质谱技术鉴定蛋白的差异。【结果】在蛋白样品的制备提取过程中,不同破碎方法的蛋白提取率大致相同。用单因素方差比较3种提取方法质谱鉴定蛋白数的差异性,方法三鉴定的蛋白数最多(2 638个),其次是方法一(2 452个),方法二鉴定的蛋白数最少(2 003个)。进一步用韦恩图分析比较不同提取方法的蛋白鉴定通量差异,综合考虑蛋白提取效率的结果以及液氮研磨法提取蛋白的缺点,最终选取溶菌酶联合超声破碎法(方法一)提取菌株全蛋白作为该菌基于质谱分析其蛋白质组学研究中最适合的方法。最后,对质谱鉴定菌株蛋白包括分子量、等电点、疏水性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发现3种破碎方法质谱鉴定的蛋白与模式菌株多黏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基因组中预测蛋白的各个组分分布占比基本一致,都保证了菌株蛋白质组数据信息的完整性。【结论】基于质谱技术开展革兰氏阳性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溶菌酶联合超声破碎法是提取该菌株全蛋白最适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7.
一株布氏乳杆菌所产类细菌素的初步纯化与部分特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从分离自内蒙古传统乳制品的67株乳酸菌中筛选得到一株产生类细菌素的布氏乳杆菌KLDS1.0364,对其所产类细菌素进行初步分离纯化,同时研究其所产类细菌素的生物学特性.KLDS1.0364无细胞发酵上清液经阳离子交换树脂纯化后,采用tricine-SDS-PAGE测定类细菌素分子量,并测定了类细菌素的部分特性.KLDS1.0364产生的类细菌素分子量约为21.6kD,对热和pH值稳定,可被多种蛋白酶失活,不能被过氧化氢酶和α-淀粉酶失活.KLDS1.0364产生的类细菌素的作用方式是杀菌,且抑菌谱广,可抑制多种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  相似文献   
48.
目的分析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常见革兰阴性(G~-)菌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情况,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临床分离的213株G~-菌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经培养共分离出的213株G~-菌,以呼吸道来源为主,占64.8%。常见G~-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嗜麦芽黄单胞菌。药敏结果显示细菌耐药性明显增强,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对美洛培南、亚胺培南敏感率为100.0%,对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阿米卡星敏感性在70.3%以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检出率在76.7%以上。铜绿假单胞菌仅对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多粘菌素敏高度感度,敏感度在87.0%以上。鲍曼不动杆菌对美洛培南、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相对敏感,敏感度在53.3%~73.3%;ESBLs检出率为76.7%。嗜麦芽黄单胞菌仅对左旋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相对敏感,敏感度在53.3%~73.3%,对美洛培南、亚胺培南100.0%耐药。结论 G~-菌耐药日趋严重,多为多重耐药。为避免耐药率上升,临床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49.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革兰阴性杆菌产ESBLs、AmpC酶的情况及其耐药性,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ICU病房患者感染性标本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AmpC酶的耐药情况。结果92株大肠埃希产ESBLs、产AmpC酶的检出率分别为64.1%和27.2%;86株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产AmpC酶的检出率分别为52.3%和29.1%。这些细菌呈多重耐药且两种产酶菌株耐药性也略有不同。结论需加强ICU病原菌耐药性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0.
Fang Y  Li Z  Liu J  Shu C  Wang X  Zhang X  Yu X  Zhao D  Liu G  Hu S  Zhang J  Al-Mssallem I  Yu J 《遗传学报》2011,38(12):567-576
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huringiensis) is a soil-dwelling Gram-positive bacterium and its plasmid-encoded toxins (Cry) are commonly used as biological alternatives to pesticides.In a pangenomic study,we sequenced seven B.thuringiensis isolates in both high coverage and base quality using the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platform.The B.thuringiensis pangenome was extrapolated to have 4196 core genes and an asymptotic value of 558 unique genes when a new genome is added.Compared to the pangenomes of its closely related species of the same genus,B.thuringiensis pangenome shows an open characteristic,similar to B.cereus but not to B.anthracis; the latter has a closed pangenome.We also found extensive divergence among the seven B.thuringiensis genome assemblies,which harbor ample repeats and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The identities among orthologous genes are greater than 84.5% and the hotspots for the genome variations were discovered in genomic regions of 2.3-2.8 Mb and 5.0-5.6 Mb.We concluded that high-coverage sequence assemblies from multiple strains,before all the gaps are closed,are very useful for pangenomic stud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