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5篇
  免费   504篇
  国内免费   1054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155篇
  2022年   161篇
  2021年   201篇
  2020年   153篇
  2019年   167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144篇
  2016年   151篇
  2015年   185篇
  2014年   272篇
  2013年   192篇
  2012年   193篇
  2011年   216篇
  2010年   160篇
  2009年   161篇
  2008年   329篇
  2007年   147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120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126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3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岩溶地貌,表土层薄,储水度低,地表水奇缺,动物可能因水源而改变其活动范围和规律。2006年3月—2007年6月和2010年10月—2011年5月,该实验利用红外线相机在兽类通往水源地之间,即兽径上(如足迹和粪便)进行兽类调查。共拍摄到兽类5目12科17属19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和熊猴(Macaca assamensis)。物种累积曲线95%置信区间重迭,相似性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显示两种微生境出没物种的差异较小,然而,差异物种占整体记录的42%,可见岩溶地区水资源极其珍贵。中、短期保护建议包括加强水源点的巡护、防止偷猎、限制滥抽地下水,以及考虑整合呈岛屿状的陇呼、弄岗及陇山地区,以加强保护大面积生境的连贯性,并加速恢复山峰间已遭破坏的圆洼谷地的原生树林。  相似文献   
82.
收集授粉后不同时期报春兜兰栽培品种‘金州报春’的种子,观察种子形态特征和萌发过程,建立了高效快繁体系。试验结果表明种子萌发的最佳培养基RE+O-3nag·L~NAA+0.1mg·L~6-BA+100mL·L-1椰子乳(体积比);授粉162d后的种子萌发率较高并且无白化现象,授粉203d的种子播种后萌发率可达94-33%;分化后的原球茎在壮苗培养基上培养4个月后可得到有5~6片叶、高3~5cm的健壮试管苗。  相似文献   
83.
荒漠破碎化生境中长爪沙鼠集合种群野外验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人类活动和自然干扰,导致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生境的破碎化,出现了长爪沙鼠在不同斑块间的不连续分布,每一斑块内可能存在一个局域种群,而集合种群建立的前提条件,是局域种群斑块状分布在离散的栖息地环境中。2002~2012年每年的4~10月,在阿拉善荒漠区禁牧、轮牧、过牧和开垦4种人为不同利用方式形成的生境斑块中,采用标志重捕法对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种群进行定点监测。通过分析长爪沙鼠种群动态,计算各局域种群的灭绝风险,利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种群动态的空间同步性,同时以种群周转率对长爪沙鼠扩散能力进行评估,以检验阿拉善荒漠区长爪沙鼠种群空间结构是否具有经典集合种群的功能。结果表明:(1) 不同生境斑块可被长爪沙鼠局域种群占据,11年间捕获长爪沙鼠2~7次不等;(2) 长爪沙鼠所有局域种群均具有灭绝风险,在轮牧区和禁牧区灭绝率高达1.000 0,开垦区灭绝率最低,也达到0.333 4,而本研究期间最大局域种群(2008年过牧区,26只/hm2),在2010年发生了局域灭绝;(3) 不同生境斑块间没有明显的空间隔离而阻碍局域种群的重新建立,长爪沙鼠扩散能力较强,绝大部分月份的种群周转率在50.0%以上,特别是周转率达到100.0%的月份较多;(4) 不同生境斑块间仅轮牧区和禁牧区中长爪沙鼠种群密度显著正相关(P<0.05),而其他生境斑块间相关性均不显著(P >0.05),长爪沙鼠局域种群整体显示出明显的非同步空间动态。阿拉善荒漠区长爪沙鼠种群满足作为经典集合种群物种区域续存的4个条件,具有作为研究小哺乳动物集合种群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84.
唐卫东 《生物学通报》2013,48(4):45-47,F0004
从《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所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出发,以开放性的实验思想,从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教具的改进,实验创新等方面对初中光合作用系列实验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85.
《微生物学报》2013,(10):1079
微生物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有如下两方面的显著特点:微生物作为最简单的生命体而成为生命科学研究不可替代的基本材料,由此也奠定了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基础地位;微生物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决定了它们具有代谢产物多样性,同时又与人类、动植物和环境有着密切的相互作用,使得微生物学也成为应用领域里十分活跃的一门学科。  相似文献   
86.
黄忠辉  滕伟  陈盈  王琴梅 《生物工程学报》2013,29(12):1817-1827
研究氧化海藻酸——低分子量聚乙烯亚胺两性刷型共聚物 (Algin-a-te-graft-PEI, Alg-g-PEI) 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质粒 (pVEGF) 复合后对体内血管生成的影响。采用细胞和斑马鱼实验检测了Alg-g-PEI/pVEGF复合物的毒性;通过凝胶电泳实验评价了Alg-g-PEI对DNA的保护作用;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 (CAM) 和斑马鱼模型,选用PEI 25K/pVEGF作为阳性对照、生理盐水为空白对照,观察复合物对血管新生的促进作用。结果发现:Alg-g-PEI对质粒有较好的保护作用;Alg-g-PEI/pVEGF复合物具有较低的细胞、斑马鱼毒性,能显著促进CAM和斑马鱼的血管生成,且具有剂量依赖性,当pVEGF用量等于2.4 μg/CAM时,复合物对CAM血管生成的促进作用最明显,血管面积和CAM面积比 (VA/CAM) 为44.04%,高于阳性对照组 (35.90%) 和空白对照组 (24.03%) (**P<0.01)。复合物对斑马鱼血管新生的促进作用随氮磷比 (N/P) 的增加而增强,其中N/P=110时,血管新生最明显:肠下血管总长度和面积分别为1.11 mm和1.70×103像素,高于空白对照组 (0.69 mm和0.95×103像素) (**P<0.01) 和阳性对照组 (0.82 mm和1.11×103像素) (**P<0.01) 。综上所述,Alg-g-PEI/pVEGF能于体内促进血管生成,该载体有望用于临床缺血性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87.
岩溶区和非岩溶区两种优势植物凋落叶分解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野外分解网袋法对岩溶地区和非岩溶地区两种优势树种桂花和青冈栎凋落叶的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解1年后,凋落叶失重率桂花大于青冈栎,同一物种岩溶区大于非岩溶区。凋落叶各元素浓度随分解时间变化也有一定差异,C含量均表现为初期上升,后下降,最后上升的趋势;N含量前半年呈波动状态,后半年逐渐上升;P含量处波动状态,总体呈上升趋势。N、P含量和凋落叶失重率均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而C:N、C:P、N:P与凋落叶失重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说明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失重率与N、P含量及C:N、C:P、N:P关系密切。凋落叶桂花N、P含量比青冈栎高,分解速率也比较快。  相似文献   
88.
反义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与其它转录物序列互补的内源性lncRNA。它们通过转录抑制、染色质重塑、核内RNA-RNA相互作用和胞浆RNA-RNA相互作用等机制,在转录及转录后水平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反义lncRNA参与了X染色体失活、基因组印记及一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有希望成为疾病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89.
为了解云南省非脊髓灰质炎(脊灰)肠道病毒(NPEV)的基因型分布及分子进化特征,对2006~2010年间从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中分离到的105株NPEVs进行VP1区部分核苷酸扩增和序列测定。所获得的云南地方株基因序列与各基因型原型株进行核苷酸与氨基酸同源性比较,并与GenBank中选取的代表株构建基因进化关系树。结果分析显示:105株NPEVs分别属于HEV-A、HEV-B、HEV-C,其中HEV-A 18株(7个血清型)所占比例为17.1%;HEV-B 77株(22个血清型)所占比例为73.3%,表明云南省AFP病例中流行的NPEV还是以HEV-B为主;HEV-C 10株(4个血清型)所占比例为9.5%;没有分离到HEV-D组肠道病毒;基因进化树中各种血清型病毒与对应原型株及代表株聚集一起,除CA2、EV90和EV76外,云南地方株与原型株位于不同分支。相同型别的毒株在5年的流行过程中变异程度亦不同,亲缘关系远近不一,表明这些病毒在云南省存在不同的传播链。  相似文献   
90.
对2008年在甘肃省发生的一起疑似手足口病(HFMD)的发热出疹性疾病的流行进行病原体的实验室检测,明确引起这起传染病流行的病原体。从4名发热出疹患者采集的8份临床标本中(每个患者采集咽拭子和疱疹液标本),首先将临床标本接种到RD和HEp-2细胞上进行病毒分离,对病毒分离阳性的标本提取病毒核酸,然后使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进行人肠道病毒(HEV)核酸的检测。对HEV检测结果阴性的标本采用序列非依赖的单引物扩增技术(SISPA)进行"未知病原体"的鉴定。分离到的6株病毒均鉴定为单纯疱疹病毒I型(HSV-1),结合分析这起流行中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表明HSV-1是引起这起发热出疹性疾病流行的病原体。6株HSV-1的gG区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上差异都较小,同源性分别高达98.8%和97.9%,说明这起疫情是由同一个病毒传播链引起的。HSV-1等病毒引起的发热出疹性疾病需要与HFMD进行鉴别诊断,由于仅从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资料上判断引起发热出疹性疾病的病原体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必须依赖于实验室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