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0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一种新的小样本建模方法──非线性映象降维建模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应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距离概念,降低变量空间的维数,以解决建立预测模型时遇到的小样本多变量问题。  相似文献   
102.
本文以正交试验为工具,利用序贯思想,提出了非线性模型参数估计的正交试验法。该法简单易行,便于推广,且与Gauss-Newton法的结果相当。  相似文献   
103.
高琼 《植物生态学报》1991,15(2):121-128
灰色系统理论的GM(1,N)模型已被广泛地用于生态,农业、林业等与生命现象有关的系统的分析和处理。但GM(1,N)本质上是一线性系统,在生态系统中,由于个体和种群的发展均受个体和种群间对有限资源竞争的限制,一般地说线性假设不能成立。本文对GM(1、N)在生态系统的适应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丁系统线性度,系统非线性显著度的概念、定义和具体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GM(1,N)模型的适用标准。将这一标准施用于计算机模拟的非线性程度不同的生态系统,结果说明本文所提出的系统表征的度量标准基本准确。另外,本文对GM(1,N)中的参数拟合略有改进,新方法在计算上有合理。省时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4.
应用冰冻切片、酶解分离、荧光显微技术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等手段,对华山松初生根和针叶内皮层凯氏带进行了分离、显微结构特征和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针叶凯氏带的“网格”结构比较整齐,大小较一致,排列也较规则,同时在“网格”的纵向壁上具有明显的初生纹孔场。而初生根凯氏带网状结构的大小、排列均不规则,在其“网格”的纵向壁上的初生纹孔场不明显。根据FTIR的检测结果显示:初生根凯氏带中木栓质和木质素的含量均高于针叶,而纤维素的含量则明显低于针叶;两者细胞壁蛋白的含量基本相同。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深入探讨植物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凯氏带的生理功能提供新的佐证。  相似文献   
105.
川西亚高山不同暗针叶林群落类型的冠层降水截留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林分和小流域尺度上,应用模型研究了四川卧龙亚高山暗针叶林冠层的降水截留特征.结果表明:生长季节(5—10月),箭竹-岷江冷杉原始林冠层截留系数在33%~72%之间,平均48%;冠层截留量与降水量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关系,截留系数与降水量之间呈负指数函数关系;试验小流域内,植被冠层最大截留量的平均值为1.74mm,不同林分间的差异显著,其顺序为藓类-箭竹-岷江冷杉林>草类-箭竹-岷江冷杉林>藓类-杜鹃-岷江冷杉林>草类-杜鹃-岷江冷杉林>杜鹃灌丛;冠层最大截留量与叶面积指数(LAI)之间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冠层截留量、冠层最大截留量、附加截留量分别占同期降水量的39%、25%和14%.所选模型对整个生长季平均截留量的模拟效果较好,相对误差为9%~14%.  相似文献   
106.
主要介绍了一类带有非线性感染率的传染病模型.并且证明了当基本再生数Ro≤1时,无病平衡点是全局稳定的,当基本再生数R_0〉1时,疾病持续.  相似文献   
107.
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是物种共存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的关键。传统的物种共存研究主要关注配对物种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 而忽略了更为复杂的间接相互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两种间接相互作用: 链式相互作用(本质上仍是两两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高阶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 我们回顾了高阶相互作用定义的演变历史(包括狭义的高阶相互作用和广义的高阶相互作用)及其检验方法, 并介绍了高阶相互作用在多营养级之间和同一营养级内的研究概况。目前, 生态学家主要对多营养级之间(如食物网)的高阶相互作用的特征、发生机制、作用途径及实验证据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研究。近年来, 同一营养级内的高阶相互作用也开始受到关注, 因此我们进一步介绍了同一营养级内个体水平高阶相互作用的重要意义和度量方法。从个体水平上研究高阶相互作用, 既能统一狭义和广义高阶相互作用在定义上的争议, 又可以将个体间的差异(如个体大小、个体的空间分布等信息)考虑进来。最后, 本文对高阶相互作用一些可能的重要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在自然群落中(尤其同一营养级内)检验高阶相互作用的普遍性与相对重要性, 探讨高阶相互作用的发生机制以及如何将高阶相互作用整合到现有的理论体系中等。高阶相互作用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刻地理解物种共存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 丰富和完善群落生态学的理论框架, 为人类世背景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功能维持与提升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08.
为了解非线性鸣声对凹耳蛙(Odorrana tormota)应答音的影响以及非线性鸣声是否能够增强鸣声的不可预测性,本研究通过回放非线性鸣声和线性鸣声来刺激陌生雄性凹耳蛙,并记录应答次数及统计分析应答音相关参数。结果表明,回放非线性鸣声时会引起陌生蛙(n=22)更多次数的应答,但两种刺激引起的首次应答时间没有显著差异。对应答音相关参数分析表明,线性鸣声引起的应答音在总时长上比非线性鸣声引起的应答音更长且具有显著差异,而其他声音参数(包括平均基频、最大基频、最小基频、主频)均没有显著差异。推测当陌生雄蛙听到同类鸣叫时,出于保护领地和资源的本能反应,陌生蛙都会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因此在两类声音的应答反应时间上并没有区别。而在应答次数上,非线性鸣声引起了凹耳蛙更多次数的应答,可能是由于鸣声中的非线性现象使得声音更加复杂,包含更多信息,容易提高声音接收者对这类声音的关注度。本研究结果表明,凹耳蛙鸣声中包含的非线性现象能够增强其声音的不可预测性,引起陌生蛙产生更多的应答次数。  相似文献   
109.
以云南省保山市杨柳白族彝族乡实地调查的86块云南松样地数据,使用非线性拟合的方法拟合优选常用树木生长方程,建立了包括地位指数、密度指数、平均直径和蓄积量的生长模型。经验生长方程Schumacher的拟合度与其它方程相近,但模型中参数变异系数均比其余方程低,为地位指数、平均直径和蓄积量的最优方程。  相似文献   
110.
讨论一类非线性脉冲中立型时滞抛物方程组解的振动性,利用一阶脉冲中立型微分不等式给出了该类方程组在Robin,Dirichlet边界条件下所有解振动的若干充分条件.所得结果充分反映了脉冲和时滞在振动中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