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37篇
  免费   1172篇
  国内免费   2725篇
  2024年   97篇
  2023年   310篇
  2022年   359篇
  2021年   363篇
  2020年   367篇
  2019年   353篇
  2018年   262篇
  2017年   301篇
  2016年   349篇
  2015年   403篇
  2014年   596篇
  2013年   446篇
  2012年   446篇
  2011年   494篇
  2010年   419篇
  2009年   443篇
  2008年   601篇
  2007年   456篇
  2006年   363篇
  2005年   403篇
  2004年   374篇
  2003年   345篇
  2002年   350篇
  2001年   364篇
  2000年   256篇
  1999年   219篇
  1998年   196篇
  1997年   190篇
  1996年   184篇
  1995年   141篇
  1994年   142篇
  1993年   112篇
  1992年   134篇
  1991年   118篇
  1990年   106篇
  1989年   80篇
  1988年   53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36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3年   2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91.
屈敬婷  钟娟  侯璐蒙  李嘉嘉 《蛇志》2022,(1):77-80,96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标准化护理管理对非糖尿病机械通气患者血糖、肠内营养耐受性和预后的影响. 方法 将2020年7月~2021年7月某三甲医院EICU病区收治的非糖尿病机械通气患者45例,采用回顾-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23例患者采用肠内营养标准化护理管理,对照组22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  相似文献   
992.
Cd对桑叶品质,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土壤中不同浓度的Cd对桑叶产量、品质、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以及Cd在桑叶亚细胞各组分中分布量的研究表明,当土壤Cd浓度小于22.3mg·kg-1时,桑叶产量、可溶性糖和含氯化合物含量高于或接近对照;桑叶叶绿素含量、细胞膜透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及蛋白酶的活性无明显影响或有促进.当土壤Cd浓度大于22.3mg·kg-1时,Cd对桑叶产量、营养物质含量、生理生化作用的影响随之明显,并表现其毒害作用.根据Cd在桑叶亚细胞组分中的分布规律.对其影响机理进行了探讨,说明桑树是一种具有一定耐Cd性的经济作物.因此,可利用其耐Cd性,在被Cd污染土地上种植桑树.  相似文献   
993.
二甲基亚砜和吐温80对钝齿棒杆菌产生赖氨酸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赖氨酸产生菌钝齿捧杆菌(Corynebacteriumcrenatum)E0.7-66(HS ,AECrr,TArr,ESr)为出发菌种,对菌体进行亚硝酸诱变处理,并且通过提高抗七叶苷[1,2]剂量,筛选得到高抗七叶苷突变株E0.8-26,其L-赖氨酸产量较出发菌株提高了13.1%.在发酵至28h时,加入0.2%的吐温80或0.5%的二甲基亚砜,分别又使L-赖氨酸产量提高12.8%和13.3%。因此通过使用表面活性剂来改变细胞质膜造性,可使产酸量大幅度提高,该途径是筛过高产菌株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994.
棉铃虫性信息物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半个多世纪以来,众多学者对昆虫性信息物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自蚕蛾醇的结构被鉴定开始,鳞翅目昆虫的性信息物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由于危害严重倍受关注。本文综述了棉铃虫性信息物质的提取、鉴定、产生和识别机制,及各组分功能作用等研究现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995.
半个多世纪以来,众多学者对昆虫性信息物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自蚕蛾醇的结构被鉴定开始,鳞翅目昆虫的性信息物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由于危害严重倍受关注.本文综述了棉铃虫性信息物质的提取、鉴定、产生和识别机制,及各组分功能作用等研究现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996.
文礼章  毕冰峰  王文茂  许浩  朱亮 《昆虫知识》2012,49(6):1623-1628
为了解张家界地区所产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Bell)秋迁蚜及越冬若蚜的耐寒性及两虫态间在耐寒性方面的差异,应用过冷却点测定仪,抽样测定了上述两虫态个体的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结果表明:秋迁角倍蚜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的平均值、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依次为-13.32±0.77,-15.69,-11.12℃和-13.00±0.72,-14.54,-10.80℃;而无翅若蚜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的平均值、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依次为-18.95±0.82,-20.24,-17.02℃和-18.70±0.82,-20.07,-16.95℃。方差分析表明,越冬若蚜的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都明显低于秋迁蚜的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进而推测,越冬若蚜的耐寒能力要显著强于秋迁蚜的耐寒能力。试验还表明,张家界地区角倍蚜的次生寄主苔藓(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iczii)通过人工植藓可在小型聚酯瓶(polyester bottle)内正常生长,接种后的秋迁蚜可顺利生产若蚜,若蚜也能顺利产织蜡球进而度过寒冷的冬天直至下一年春迁蚜产生。  相似文献   
997.
槐庶尺蛾性信息素腺体EAG活性成分绝对构型的鉴定(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祥波  王鸿斌  张真 《昆虫学报》2012,55(2):162-167
槐庶尺蛾Semiothisa cinerearia Bremer et Grey (鳞翅目: 尺蛾科)是我国北方国槐Sophora japonica L.上的重要食叶害虫。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阐明槐庶尺蛾性信息素成分化学结构的绝对构型, 为在城市地区环境友好地防控槐庶尺蛾的为害提供一种新方法。经与标准品比较气相色谱保留时间和质谱特征离子, 从槐庶尺蛾处女雌蛾(2-3日龄)性信息素腺体溶剂提取物中检测到顺6, 顺9-顺-3, 4-环氧-十七碳二烯烃和顺3, 顺6, 顺9-3, 6, 9-十七碳三烯烃2种成分, 在腺体中以100∶4.8±1.3 (N=12)的比例存在。槐庶尺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进一步经手性毛细管色谱柱(CycloSil-B, 30 m×0.25 mm×0.25 μm 液膜厚)分离, 在优化的程序升温条件下发现腺体成分顺6, 顺9-顺-3, 4-环氧-十七碳二烯烃具有3R, 4S的绝对构型。两种合成的对映异构体混合物顺6, 顺9-3R, 4S-环氧-十七碳二烯烃和顺6, 顺9-3S, 4R-环氧-十七碳二烯烃以1.28∶1的比例加到腺体提取物中, 比例变为1.55∶1。根据这一分析, 腺体成分顺6, 顺9-顺-3, 4-环氧-十七碳二烯烃进一步确认具有3R, 4S的绝对构型。该研究结论将为生产上研发高效的槐庶尺蛾性信息素诱芯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98.
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 是2005年首次在河北省发现危害夏玉米苗的新害虫,2011年7月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和江苏6省47市夏玉米苗期大面积暴发成灾,严重威胁玉米生产.为了从种群水平探讨该虫暴发成灾的机制,我们通过分析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 (mtCO Ⅰ)基因序列来研究不同地区二点委夜蛾种群的进化关系.本研究采集了河北、河南、山东和山西等地的19个不同地理种群样本,用同源序列比对的方法分析样本mtCO Ⅰ基因片段,利用DnaSP 5.0软件和Arlequin 3.5软件对不同地理种群间的mtCO Ⅰ单倍型多样性分析和Tajima's D中性检测,建立了单倍型邻接(N-J)系统发育进化树和单倍型网络图.结果表明,在203头个体的658 bp mtCO Ⅰ基因片段中,得到17种单倍型和18个变异位点,河北省的二点委夜蛾的单倍型多态性最丰富,而河南、山东和山西3省采集的二点委夜蛾样品其单倍型均有与河北种群单倍型一致的类型.二点委夜蛾不同地理种群间基因流水平较高,种群间没有明显的遗传分化,并且在较近的历史时期未经历明显的种群扩张.  相似文献   
999.
沙枣是分布在荒漠半荒漠地区的野生树种,由于生长快,用途广泛,受到西北人民的欢迎,被称为"宝树"。根据已经查明的沙枣中有效化学成分,对新疆尖果沙枣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防腐性能。采用水提取法、醇提取法和石油醚提取法对新疆尖果沙枣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定性研究,并用冷冻干燥分离技术、试管反应物颜色判断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枣果实及其叶子水煎混合液(比例为10∶1)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李建芝  刘欣 《生物学通报》2012,47(10):20-23
“伴性遗传的发现”一节既最终解决了“基因在哪里”这一重要问题,又揭示了伴性遗传的现象和实质.本节课的内容是基于遗传定律的进一步学习,因此教学时突出知识的深化和能力的提升,突出科学方法和科学品质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