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2篇
  7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番茄茎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青枯病拮抗菌的筛选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采用化学法进行表面灭菌处理,运用平板涂布法及平板划线法从番茄茎内得到17株内生细菌.通过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指标鉴定,17株内生细菌分属于6个属,即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短芽孢杆菌属(Brevi-bacill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棍状杆菌属(Clavibacter)、欧文氏菌属(Erwinia)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采用滤纸片法从17株内生菌中筛选出1株对青枯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有拮抗作用的菌株,编号为TS-06,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其抑菌圈半径为2.5 mm.  相似文献   
62.
花生抗青枯病分子标记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抗、感青枯病的花生品种为素本配制杂交组合中花5号×远杂9102,构建重组近交系,以其F6为研究材料,分析青枯痛抗性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花生青枯病抗性是由两时主效基因控制的遗传,并且主效基因的遗传力较高,为84%;同时采用AFLP技术和BSA分析方法,获得两个与花生青枯病抗性连锁的分子标记,标记与抗性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8.12cM和11.46cM.利用获得的分子标记对抗、感青枯病的花生种质进行了分子鉴定,证实了标记P3M59与膏枯病抗性的符合率为70%,标记PIM58的符合率为50%,从而为花生青枯病抗性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3.
为了解青枯病与黑胫病混发烟株茎秆组织的微生物菌群组成,该文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青枯病与黑胫病混发烟株发病茎秆和健康烟株未发病茎秆组织的真菌、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结果表明:(1)发病茎秆组织中真菌群落丰富度与多样性较健康茎秆组织低,细菌群落丰富度与多样性较健康茎秆组织高.(2)健康茎秆组...  相似文献   
64.
番茄抗青枯病基因的AFLP分子标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寿森炎  冯壮志  苗立祥  廖芳滨 《遗传》2006,28(2):195-199
用番茄高抗青枯病品种“T51A”与高感青枯病品种“T9230”配制杂交组合,接种鉴定其正反交F1代及F2代分离群体的青枯病发生情况。结果表明,T51A对青枯病的抗性属于细胞质遗传,受1对杂合基因加性控制。用64个EcoRI/seI引物组合对“T51A”、“T9230”两个亲本及其F2代抗病和感病基因池进行AFLP分析,共扩增出约4200条可分辨的带,其中2条为稳定的差异。用“T51A”和“T9230”杂交产生的F2代分离群体对2个特异条带与目的基因的遗传连锁性进行分析,发现特异条带AAG/CAT与暂定名为RRS-342的抗青枯病基因紧密连锁,二者之间的遗传距离为6.7 cM。将AAG/CAT片段回收、克隆和测序,成功地将其转化为SCAR标记,可以更加方便地用于对番茄青枯病基因的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65.
[背景]番茄青枯病是由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土传细菌性病害,该病原菌严重影响番茄的生产。[目的]筛选番茄青枯病的生防细菌,并将其用于病害防治。[方法]采用抑菌圈法、琼脂扩散法从湖南衡阳青枯病发病田的健康番茄根际土壤筛选对青枯劳尔氏菌具有较强拮抗能力的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和gyrA基因测序分析确定其分类地位;以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初探其防效。[结果]筛选的菌株TR-1被初步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lezensis);菌株TR-1最佳培养基配方(g/L):可溶性淀粉20.0,大豆蛋白胨10.0,磷酸氢二钾5.0;最佳发酵条件:pH6.0-7.0,温度30-33℃,摇床转速160 r/min,发酵时长48 h,优化后TR-1无菌发酵上清液对青枯菌抑菌圈直径达2.95 cm,约为优化前的2倍;其田间小区防效为60.30%。[结论]通过对菌株TR-1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可大大提升其发酵液抑菌效果,而且菌株TR-1在田间小区试验中对番茄青枯病防效优...  相似文献   
66.
【背景】利迪链霉菌(Streptomyces lydicus)对多种作物均有较好的促生效果,且对病原真菌具有广谱抑制作用,但该菌对细菌性青枯病的防控研究较少。【目的】探究利迪链霉菌M01能否促进番茄生长并抑制番茄青枯病,以及M01对番茄生长的影响是否通过影响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实现。【方法】采用温室盆栽试验和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M01对番茄生长、青枯病发病率及根际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施用利迪链霉菌M01的番茄植株鲜重、干重、株高、用土壤与作物分析开发(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trnent, SPAD)方法测量的叶绿素浓度、根系活力和植株P含量比对照分别提高了22.7%、12.5%、16.0%、28.1%、18.4%和17.9%,其中对株高、SPAD值和植株磷含量影响显著(P<0.05)。M01处理延缓了番茄青枯病的发病时间,接种9周后发病率比对照降低了41.8%。此外,M01对番茄根际细菌群落无显著影响(门水平群落组成,P=0.4;属水平群落组成,P=0.4)。【结论】利迪链霉菌M01可促进番茄植株生长并抑制番茄青枯病,利迪链霉菌M01对番茄生长的影响并非通过调控根际细菌群落实现。  相似文献   
67.
茄科植物抗青枯病特性研究及其应用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宁珍 《广西植物》2002,22(6):572-576-576
对 8个属 2 1种野生或栽培茄科植物的抗青枯病特性进行观测研究 ,筛选出水茄、乳茄、曼陀罗等 3种抗青枯病能力很强的物种。将番茄、烟草嫁接在水茄、乳茄上 ,嫁接苗也获得较强的抗病能力。将此结果结合现代抗病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其研究成果 ,探讨这些抗性材料的抗病机理及其在抗病基因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8.
AMF和PGPR对生姜青枯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植物根围促生细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占据相近的生态位,对植物病原物及其所致病害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试验旨在于温室盆栽条件下探索AMF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Fm)、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Gi)和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Gv)与PGPR假单胞菌(Pseudomonus sp.)S1-10菌株和S3-11菌株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青枯病(Ralstonia solanacearum,RS1)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Gv显著增加假单胞菌S3-11菌株在生姜根围的定殖数量(P0.05),除生姜幼苗期外Fm则能促进S3-11菌株和S1-10菌株在根围内的定殖。PGPR S1-10和S3-11显著促进发棵期和块茎膨大期生姜AMF的侵染;发棵期S1-10显著提高了Gi的侵染率,但显著降低了Gv的侵染率(P0.05);块茎膨大期S3-11对Gv侵染(64%)的促进作用最大。AMF或/和PGPR(除S1-10外)接种处理均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生姜的生长,其中Gv+S3-11组合处理的生姜生长量最大,其次为Fm+S3-11组合。无论是单接种还是双接种,供试PGPR和AMF均显著提高叶片防御性酶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PAL)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和生姜青枯病的病情指数,其中,以Gv+S3-11组合处理的病情指数最低(25.5),且防效最高(71%)。研究结果表明AMF地表球囊霉与PGPR假单胞菌S3-11菌株组合能够相互促进、协同抑制生姜青枯病菌、诱导生姜抗病性、促进生姜生和增加产量,是适宜生姜生长的优良AMF+PGPR组合。  相似文献   
69.
一株番茄青枯病生防菌的鉴定与防病、定殖能力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摘要:【目的】采用根系分泌物培养基筛选到一株番茄根际优势细菌YPP-9。本文分析测定该菌株对植物青枯病菌茄科雷尔氏菌的拮抗作用和控病能力,及其在番茄根际的定殖能力,并系统分析该菌株的分类学地位。【方法】以平板双重培养法和温室盆栽试验分别测定菌株对病原菌的拮抗能力和对番茄青枯病的控病能力;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分析菌株在番茄根际的定殖能力;以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菌株的分类地位。【结果】菌株YPP-9对茄科雷尔氏菌SSF-4的平板抑菌带宽为5 mm,其盆栽控制番茄青枯病的效果达63.7%。菌株YPP-9在番茄根际具有较好的定殖能力。该菌株培养24 h后菌落呈奶酪色,革兰氏染色阳性,菌体杆状、大小1.8-4.1 μm×0.9-1.1 μm,形成芽孢,芽孢中生或偏端生且为近似柱形,孢囊不膨大,无伴孢晶体,侧生鞭毛。菌株生长pH范围为pH 5.5-8.5且最适生长pH为6.0,生长温度范围为20℃-45℃且最适生长温度为30℃。The BIOLOG GP2结果显示该菌为芽孢杆菌属。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该菌株与Bacillus fumarioli的亲缘关系最近且序列相似性为97%,且其序列号为FJ231500。该菌株的G+C含量为41.9%,甲基萘醌主要类型为MK-7,细胞壁脂肪酸的主要种类为C14:0 iso、C15:0 iso 和C16:0 iso以及C16 : 1ω7c alcohol且含量分别为28.27%、19.59%、12.93%和10.88%。【结论】菌株YPP-9对茄科雷尔氏菌具有良好的拮抗作用和盆栽控病能力,且能良好的定殖于番茄根际。分类学上,该菌株归入芽胞杆菌属(Bacillus),并可能是一个新的种。  相似文献   
70.
赵娜  林威鹏  蔡昆争  王建武 《生态学报》2010,30(19):5327-5337
合理施用堆肥能够有效地改善植物的生长条件和土壤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植物对病害的抗性。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家畜堆肥浸渍液及堆肥混土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家畜堆肥浸渍液及堆肥混土均对番茄青枯病有一定防治效果,以体积分数1∶1、1∶3的浸渍液处理和质量分数10%的堆肥混土处理效果较好,分别降低病情指数69.4%,31.5%和13.0%。而且浸渍液处理效果优于堆肥混土处理,浓度越高抗病效果越明显。堆肥混土处理可提高土壤脲酶活性,对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不大;1∶1堆肥浸渍液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基于BIOLOG方法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研究表明,两种堆肥处理的平均每孔变化率(AWCD)值、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较对照减小,而对于Alatalo均匀度指数则没有显著影响。不同堆肥处理间微生物碳源利用存在较大差异,堆肥混土处理的主要碳源是糖类和羧酸类物质,而浸渍液处理则是糖类和氨基酸类物质。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的堆肥处理聚类结果与各种处理的抗病性强弱分类情况相吻合,且与AWCD值、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的强弱分类也大致吻合。研究表明,施用家畜粪便堆肥主要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土壤酶活性,提高番茄植株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