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篇
  7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血管青光眼采用视网膜光凝术联合雷珠单抗治疗的疗效及对房水炎性因子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7年5月收治的172例(180眼)新生血管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85例(88眼),采用视网膜光凝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87例(92眼),采用视网膜光凝术联合雷珠单抗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及消退时间,治疗前后眼压变化情况和静脉循环时间、眼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血液流变学、房水炎性因子检测结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虹膜新生血管消失率为95.65%,高于对照组的80.68%(P<0.05);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时间更短(P<0.05);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治疗后眼压更低,静脉循环时间更短(P<0.05);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治疗后视野缺损值更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更厚(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浆黏度(PV)、红细胞压积( HCT)、血小板黏附率(PAd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房水炎性因子水平包括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与观察组的10.87%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生血管青光眼采用视网膜光凝术联合雷珠单抗治疗的疗效理想,可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房水炎性因子水平,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提高对眼部气球菌感染的认识.方法 报告4例眼部气球菌感染病例并复习文献,对其发病因素、临床症状、诊断、及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4例眼部感染气球菌患者为中年或老年人,基础疾病为青光眼、糖尿病(2例)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均经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后确诊为浅绿色气球菌感染,且对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等常用药敏感,4例患者中除1例青光眼患者用药效果不理想外,其余均经1~2周的治疗后痊愈.结论 对眼部感染患者,应加强浅绿色气球菌的分离与鉴定.  相似文献   
43.
陈玢琳  王争  梁亮 《生命的化学》2021,41(10):2222-2227
青光眼作为全球最常见不可逆失明的原因,是一组以威胁和损害视神经及视觉通路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与眼压的升高密切相关.因此,如何降低眼压,保护视神经延缓疾病进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s)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  相似文献   
44.
Guo LY  Wei JK  Yang SC  Wang ZB 《动物学研究》2012,33(2):225-230
青光眼是一种致盲且不可逆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还没有能够彻底解决其视野缺失的治疗方法。神经干细胞研究的兴起为该病的治疗带来了可能,且迫切需要一种适用于干细胞移植研究的青光眼造模方法。该实验对新西兰白兔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给药,2.5mg/次,一周3次,持续8周。眼底照相显示造模眼眼球屈光间质保持清晰,视乳头凹陷明显扩大、血管呈屈膝状;病理切片显示造模眼视神经明显损伤;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eidelberg retina tomography,HRT)定量分析显示造模眼盘沿面积减小(1.10±0.88)mm2、杯/盘比增大0.17±0.13,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降低(0.44±0.31)mm等青光眼性质病理改变,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建模成功后,于角膜缘后4mm向造模眼玻璃体注入猕猴神经干细胞,植入5个月后摘取眼球切片,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到存活的移植细胞。该实验建立了一种简单可靠、重复性强且适用于神经干细胞移植研究的慢性青光眼造模方法。  相似文献   
45.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的疗效。方法:对接受不同术式治疗的57例57只眼NVG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单纯睫状体冷凝术20例(A组),改良小梁切除术15例(B组),引流阀植入术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22例(C组)。比较各组患者手术前后主观眼痛症状、眼压及视力变化情况,并随访3~6个月。结果:A组患者出院时的平均眼压为(28.13±4.83)mmHg,B组为(19.24±5.48)mmHg,C组为(21.22±4.76)mmHg。随访期间,术后A组9例眼压正常,手术成功率45%;B组11例眼压正常,手术成功率73.3%;C组13例眼压正常,手术成功率57.1%。B组手术成功率最高,A组最低。结论:三种手术方法均可不同程度降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眼压。单纯睫状体冷凝术后眼压控制效果欠佳,有视力眼不宜采用此种手术方式;改良小梁切除术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经济的手术方式;引流阀植入术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术联合雷珠单抗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患者视功能及房水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NVG患者156例,上述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78)和研究组(n=78),对照组患者给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雷珠单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及房水炎症因子,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术后6个月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8.46%(69/78),高于对照组的67.95%(53/78)(P<0.05)。研究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高于对照组,眼压则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97%(7/78)低于对照组21.79%(17/78)(P<0.05)。结论:雷珠单抗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NVG,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功能及房水炎症因子,同时还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7.
目的:研制手术治疗青光眼用的生物缓释膜。方法:以曲安奈德(TA)作为模型药物,壳聚糖与明胶作为载体,溶剂挥发法成膜;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分析其结构与组成。植入兔眼巩膜辩下,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生物缓释膜中TA与载体材料相容性好,药物以微晶形态存在膜中,活性完好。植入实验结果显示,缓释膜与眼组织生物相容性好,膜中持续缓慢释放的药物能有效抑制纤维增生和滤过泡瘢痕化。术后8周,结膜及巩膜瓣下房水减压房完好,能有效维持滤过,且降眼压效果明显。结论:青光眼手术中采用生物缓释膜给药,疗效优于传统给药方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青光眼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8.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的疗效。方法:对接受不同术式治疗的57例57只眼NVG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单纯睫状体冷凝术20例(A组),改良小梁切除术15例(B组),引流阀植入术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22例(c组)。比较各组患者手术前后主观眼痛症状、眼压及视力变化情况,并随访3~6个月。结果:A组患者出院时的平均眼压为(28.13+4.83)mmHg,B组为(19.24±5.48)mmHg,C组为(21.22±4.76)mmHg。随访期间,术后A组9例眼压正常,手术成功率45%;B组11例眼压正常,手术成功率73.3%;C组13例眼压正常,手术成功率57.1%。B组手术成功率最高,A组最低。结论:三种手术方法均可不同程度降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眼压。单纯睫状体冷凝术后眼压控制效果欠佳,有视力眼不宜采用此种手术方式;改良小梁切除术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经济的手术方式;引流阀植入术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49.
青光眼作为不可逆致盲性眼病之首,严重影响人们的视力。青光眼致盲的主要机制是视神经损害,青光眼视神经损害表现为特征性的视神经萎缩,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变性、坏死的体现。有研究发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与线粒体自噬密切相关。线粒体自噬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是线粒体降解的主要机制,完整的线粒体自噬对视神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不完整的线粒体自噬可能加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线粒体自噬在青光眼中的作用有利有弊。本文对线粒体自噬对青光眼的利弊进行综述,为青光眼的防治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0.
利用自制的1310 nm中心波长扫频光源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系统,对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前节房角施氏管实现了层析成像并开展了形态测量.37位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据是否接受过药物治疗,被划分为2个对照组.实验统计结果显示,治疗组和未治疗组的施氏管的面积(治疗组:(7935.6875±680.003)μm2;未治疗组:(3890.71875±871.49844)μm2;P0.001)、周长(治疗组:(580.37891±44.96529)μm;未治疗组:(381.9026±41.22123)μm;P0.001)、长径(治疗组:(272.87806±25.7254)μm;未治疗组:(185.24047±19.72786)μm;P0.001)存在明显的统计差异.因此,可以认为经过药物治疗后,施氏管扩展使得形态参数增大,促使眼压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