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2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目的:研究腹腔内贝伐珠单抗辅助卵巢癌术后化疗对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的210例卵巢癌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101)和对照组(n=109),对照组采用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腹腔内贝伐珠单抗辅助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血清治疗前后AFP、VEGF、TGF-β1、MIF水平变化,不良反应,随访生存分析结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9.11%(90/101)vs66.05%(72/109)](P<0.05);血清AFP、VEGF、TGF-β1、MI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5.19±1.37)ng/mLvs(10.21±2.38)ng/mL,(22.61±4.32)ng/Lvs(35.76±6.34)ng/L,(168.03±20.18)ng/Lvs(203.76±28.69)ng/L,(4.81±1.01)μg/Lvs(12.79±2.50)μg/L](P<0.05);两组不良反应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平均生存时间、2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9.23±1.36)月vs(19.23±1.36)月,79.21%(80/101)vs28.44%(31/109)](P<0.05),局部复发与转移显著低于对照组[9.90%(10/101)vs13.76%(15/109)](P<0.05)。结论:腹腔内贝伐珠单抗辅助卵巢癌术后化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疾病发展,降低血清AFP、VEGF、TGF-β1、MIF水平,提高患者生存预后。  相似文献   
132.
探讨BRAF抑制剂维罗非尼联合EGFR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对BRAF突变型和野生型结直肠癌细胞株的作用。应用MTT法检测,将不同浓度西妥昔单抗、维罗非尼单药以及两药联合分别作用于BRAF突变型结直肠癌细胞株RKO、HT-29和BRAF野生型结直肠癌细胞株DIFI、CACO-2后,观察各细胞株增殖变化;通过集落形成实验,经过长时间培养细胞验证不同处理因素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EGFR下游通路靶蛋白的活性在两药联合后是否出现明显下调。结果显示,单药治疗,西妥昔单抗能一定程度抑制BRAF野生型结直肠癌细胞株增殖,抑制率达26%~40%,而BRAF突变组两种细胞株对西妥昔单抗均耐药。维罗非尼对不同基因状态细胞的增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IC50均小于7μmol/mL,其中BRAF突变细胞更为敏感。对比单药西妥昔单抗,联合维罗非尼后更加明显地抑制了细胞增殖,4种细胞存活率均明显降低(P0.05)。长时间集落形成实验证实两药联合形成集落的面积和数量均明显减少。Western Blot实验显示对比单药,两药联合明显下调了p-EGFR、BRAF、p-ERK的表达。结果显示,BRAF抑制剂维罗非尼无论在BRAF突变型还是野生型结直肠癌细胞株中,均能增强西妥昔单抗作用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3.
摘要 目的:探讨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联合白蛋白紫杉醇和卡铂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肠道菌群和预后营养指数(PNI)、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3年2月期间在南京市江宁医院及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接受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115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为57例和58例。对照组接受白蛋白紫杉醇和卡铂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血清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和SII、PNI,同时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ORR(44.83%)、DCR(77.59%)均高于对照组的24.56%、50.88%(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研究组CYFRA21-1、CEA、CA125、肠球菌、SII更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PNI更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差异(P>0.05)。结论: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联合白蛋白紫杉醇和卡铂治疗晚期NSCLC患者,可提升临床疗效,改善SII、PNI和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134.
当前,恶性肿瘤治疗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临床所用抗肿瘤药物选择性不高,它们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正常细胞,特别是增殖较快的细胞,因而常产生较严重的毒副作用,如骨髓抑制,心、肝、肾等实质器官的损害。  相似文献   
135.
目前测定血液凝块的技术,既昂贵、又往往不够精确,而且还可能对病人有危险。现在至少有四个公司--美国的Centocor、Cytogen、American Biogenetic Sciences Inc.和澳大利亚的Agen公司--准备改变这种局面,发展以单克隆抗体为基础的显像技术来映像血液凝块。这方面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据估计美国每年有1000万人需要这方面的服务,按现在的费用说,每例手术可能要1000美元。  相似文献   
136.
单抗药物以靶向性强、特异性高、副反应小等优势在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治疗领域取得了快速发展,成为医药行业增速最快的 细分领域。报告采用文献调研、数据库检索、数据统计与分析等定性定量研究方法,从竞争优势、应用领域、给药剂型、产业现状、成长 路径等角度对国内外单抗药物领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旨在为相关医药企业明确发展方向、确定产品研发思路及制定市场策略提 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7.
目的:分析应用英夫利昔单抗(INF)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临床和实验等指标,筛选出可预测INF疗效的因素.方法:以应用INF治疗的40例RA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基线和第14用的临床和实验等指标.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断长度分析法(PCR-RFLP)检测RA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α-308(TNFα-308)A/G的基因多态性.达到ACR50%-70%改善的的被判断为INF治疗反应好.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可预测疗效的因素.结果:治疗14周后.携带TNF-308G/G基因型的RA患者,达到ACR20、ACR50、ACR70改善标准的患者人数的百分率分别为93%、64%和30%;A/G基因型,ACR20、ACR50、ACR70的百分率分别为60%、40%和2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值中高DAS28评分和携带TNF-308G/G基因型的RA患者,对INF治疗反应好,其OR值分别为1.97(95%CI为1.74-3.13,P<0.01)和2.02(95%CI为1.93-3.91,P<0.01).结论:高DAS28评分及携带TNF-308 G/G基因型的RA患者对INF治疗有更好的应答.RA患者的DAS28评分及携带TNF-308 G基因型可能可作为INF治疗RA疗效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8.
目的分析儿童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Epstein-Barr病毒(EBV)血症的危险因素、利妥昔单抗的干预效果及EBV相关疾病的临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8年3月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完成allo-HSCT的257例AA患儿,根据是否发生EBV血症分为:EBV血症组(141例,单纯EBV血症组125例和EBV相关疾病组16例)和非EBV血症组(116例)。采用Cox回归分析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累积生存率,定性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257例患儿行allo-HSCT后发生EBV血症为141例,发生率为54.86﹪(141/257),其中原发感染为5.67﹪(8/257),再激活为94.33﹪(133/141)。EBV血症的中位发生时间为移植后44 d(13~568 d),单纯EBV血症的移植相关死亡率为6.40﹪(8/125);EBV相关疾病的病死率为56.25﹪(9/16)。(2)利妥昔单抗抢先治疗EBV血症的有效率为88.73﹪(63/71)。(3)与单纯EBV血症组比较,EBV相关疾病组患儿生存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001)。(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全身照射治疗(TBI)预处理的患儿,发生EBV感染的风险是不使用TBI预处理的患儿1.717倍(95﹪的CI:1.160~2.542);患儿移植物中CD34阳性细胞≥3×10^6个/kg是<3×10^6个/kg患儿的1.775倍(95﹪的CI:1.089~2.894)。结论移植后EBV血症的发生和TBI的应用、输注CD34阳性细胞数大于3×10^6个/kg密切相关,EBV血症进展为EBV疾病后移植相关死亡率升高,对高危患儿应积极予以利妥昔单抗抢先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9.
目的:探讨曲妥珠单抗在治疗HER2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时,产生耐药性与CD44v6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共66例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入组。接受曲妥珠单抗治疗的患者37例,其中18例获得了治疗前和治疗后转移性癌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治疗前、治疗后的不同乳腺组织进行CD44v6表达的研究。结果:CD44v6在经曲妥珠单抗治疗产生耐药的活检组织中阳性表达程度明显高于治疗前。结论:CD44v6的表达与曲妥珠单抗耐药相关。  相似文献   
140.
目的:观察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与转录信号转导子与激活子3蛋白(STAT3)抑制剂NSC 74859联用对曲妥珠耐药细胞株SK-BR-3R的生长抑制作用及机理研究。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鉴定曲妥珠耐药的SK-BR-3R细胞株并检测曲妥珠单药处理、NSC 74859单药处理以及两药联用处理对SK-BR-3R细胞的生长抑制程度。建立SK-BR-3R的皮下肿瘤模型,观察两药联用对肿瘤生长的抑制效果;通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检测SK-BR-3R细胞中磷酸化HER2(p-HER2),磷酸化STAT3(p-STAT3)及磷酸化AKT(p-AKT)的水平。结果:当曲妥珠浓度在50 nmol/L及NSC 74859的浓度在50μmol/L联用时,较之两药单用显示了显著的抑制效果,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在建立的SK-BR-3R小鼠肿瘤模型中观察到了曲妥珠联合NSC74859治疗组显示了比曲妥珠或NSC 74859单独使用时更显著的抑瘤效果。最后,免疫印迹实验显示了曲妥珠和NSC74859联合处理显著降低了SK-BR-3R细胞的HER2,STAT3及AKT的磷酸化水平。结论:曲妥珠单抗联合NSC 74859使用可显著抑制曲妥珠耐药的乳腺癌细胞SK-BR-3R的生长,其机制可能是药物协同抑制了对肿瘤生长重要的PI3K/AKT信号通路。本研究可为临床上治疗曲妥珠耐药的乳腺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