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基于2014年林业统计数据, 采用Stata13.0对我国31个省市进行聚类分析, 从而描绘林业资源、投资与建设的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并对不同地区选择差异化发展策略。聚类结果体现出空间异质性: 发展较差的第一、二类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 第三、四类分别分布在沿海和东部沿海地区, 发展较好的第五类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 同时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呈现集群性。且其空间分布图体现了“胡焕庸线”的规律, 即人口密度较高的东南部地区, 林业资源、投资与环境水平较低, 表明人口、资源与地理分布的紧密相关。从结果得出, 相比经济要素来说, 林业发展更应关注自然禀赋。不同地区应采取共同但有区别的发展策略, 总体上制定生态红线, 同时各地因地制宜以更好促进林业的永续经营。  相似文献   
82.
警戒行为是动物对环境中潜在危险做出的反应。为探究影响警戒行为的因素,作者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区进行了集群数量和采食距离对储草期自由生活状态下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警戒频次影响的实验。通过标志重捕法和人工去除法设定3个集群数量梯度(11只、6只和3只),利用人工食物站设置4个采食距离梯度(5 m、10 m、20 m、30 m),共12个梯度组合,每个组合分别观察60次采食过程,共计观察720次,并记录采食过程中的警戒频次。对数据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集群规模和采食距离对布氏田鼠警戒行为频次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随着集群数量减小,布氏田鼠单次采食的警戒频次显著增加;采食距离越远,单次采食的警戒频次越高;集群数量和采食距离之间还存在极显著的交互作用(P0.01)。集群数量增大意味着采食距离的增加,为保证储草效率,布氏田鼠种群会在增加集群数量和减小采食距离之间权衡,最终集群数量维持在中等水平,支持了最优集群理论。  相似文献   
83.
人们一直渴望了解大脑是如何来记忆的,其中在记忆获得过程中,海马(与陈述性记忆获得关系密切)单个神经元活动的动态变化与学习过程的实时对应关系是未解之迷。最近,美国科学家wirth等对猴进行了定位一情景条件反射试验(共378个情景,平均每个情景33次试验,每次试验分为基线期、情景期、延迟期  相似文献   
84.
基于组织生态理论的资源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发明  刘传庚 《生态学报》2008,28(9):4469-4475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产业组织形式,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已成为各国各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然而,产业集群也有可能带来诸如经济衰退、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特别是资源型产业集群除了资源枯竭带来的结构性风险外,其自身产业链单向的、线性的集群内部结构特征也决定了和其他类型的集群相比具有更大的衰退风险.基于组织生态理论的研究发现该类产业集群表现出较低程度的多样性和活力以及过分凸现出专业性的特点是退化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对资源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5.
水温与光照对瓦氏黄颡鱼幼鱼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观察了水温和光照强度对水槽中的瓦氏黄颡鱼(Pseudobagrus vachelli)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个体对黑白底质具有选择性;当水温为30℃和20℃,水面光照强度低于15 lx时,瓦氏黄颡鱼的游动增加;光照强度高于15 lx,游动减少;光照强度低于5 lx,在白色底质所处的时间减少;水温30℃时,瓦氏黄颡鱼在白色底质所处时间的降幅大于水温20℃的降幅;当光照强度高于5 lx,在白色底质所处的时间趋于平稳;瓦氏黄颡鱼的集群可以分为紧密集群、分散集群、休息集群和游泳集群4种类型;造成休息集群的主要原因是低水温(7.0℃~9.0℃);造成紧密集群的主要原因是较高的光照强度;通常在较弱的光照强度下(1.2~209.0 lx),瓦氏黄颡鱼表现出游泳集群;在微弱的光照强度下(0~1.6 lx)时,表现出分散集群.  相似文献   
86.
湖口至南京段长江江豚种群现状评估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于道平  董明利  王江  章贤 《兽类学报》2001,21(3):174-179
对湖口至南京段长江江豚的考察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长江江豚不同的生态行为,能提高野外计数的准确性;2、长江江豚大规模集群(10头以上)发生在特定的江段,近年来出现的机率在下降;3、湖口至南京段长江江豚数量为1054头,其中小孤山至湖口段种群密度最高;4、湖口至南京段支流中分布的长江江豚约占该江段种群数量的9.3%。  相似文献   
87.
相关风险因子对高原鼠兔摄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了捕食风险环境中集和洞口距离对高原鼠兔摄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集群数量的增加不仅降低了警觉行为,同时也减少了摄食行为,在高风险环境中,集群为1时的取食行为强度最大,低风险环境中,为0时最大,警觉行为主要出现在距洞口2m的范围内,其行为强度与洞口踪影职责负相关,当洞口距离大于3m时,风险处理区的高原鼠兔几乎无警觉行为出现,且该处理区的取食区域几乎压缩的洞口旁,研究结果表明,在捕食风险环境中,高原鼠兔摄食行为与集群和洞口距离之间具有复杂的关系,其行为决策反映了降低风险与摄取食物间的权衡,行为目标是在降低捕食风险的同时尽可能地取食食物。  相似文献   
88.
为了探讨集群性鱼类宽鳍鱲(Zacco platypus)的个性在群体中的生态学关联, 研究首先测定了宽鳍鱲的个性特征(包括活跃性、探索性、勇敢性和社会性)和标准代谢率。随后在群体(10个群体, 每群体6尾鱼)条件下测定了每尾鱼的运动轨迹、摄食状况, 并计算出每尾鱼的日总耗能。研究发现: 宽鳍鱲的个性特征与标准代谢率、摄食率和日总耗能均没有关联。个性与摄食率的关联丧失可能因为其野外生境食物丰度较高, 个性的差异未体现在对食物的竞争能力上; 而个性与能量代谢无关联可能与实验室单尾鱼测定条件下宽鳍鱲的应激反应有关。日总耗能与集群运动参数中的运动时间比、平均游泳速度和摄食率均呈正相关, 可能因为运动能耗和消化能耗在日总耗能中占比较高。另外, 日总耗能也与距质心距离正相关, 可能个性较积极的个体在群体中活跃程度较高, 集群时较多位于群体的边缘, 且日常能量消耗较高。研究结果表明, 集群时活跃的成员往往处于鱼群的外周, 食物占有能力更高, 但日常能量消耗也越多。研究还提示针对集群性野生鱼类, 可能在群体条件下考察其个性、能量代谢特征及其生态收益和代价更具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89.
本研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网捕环志的数据,来调查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物种多样性以及鸟类物种的集群特征。在2021年10月连续5.5 d的网捕环志中,总共环志12科33种鸟类,其中环志最多的鸟类物种为棕头鸦雀(Sinosuthora webbiana)、红胁绣眼鸟(Zosterops erythropleurus)和强脚树莺(Horornis fortipes)。33个物种中树栖食虫鸟类最多,共12个物种,其次是地表食虫鸟类(共8个物种)和杂食鸟类(共6个物种);留鸟17种和迁徙鸟类16种。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发现种群数量多的物种处于社会拓扑网络的中心位置,而且相同食性生态位的物种连结强度很高,如树栖食虫鸟类。结果表明,物种种群数量、食性生态位对鸟类物种社会网络关系的影响较大,而物种迁徙特征对鸟类物种社会网络关系则几乎没有影响。本文在国内尝试了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来调查当地鸟类物种群落的多样性,并揭示了鸟类多物种集群的关键驱动因子。对比传统的鸟类群落调查方法,多物种社会网络分析可获取该集群的时空分布以及物种之间的相互联系。由于社会网络分析可以分析和研究不同生物水平包括个体、种群、物种等的社会行为,从而使之成为近年来很多生物研究领域的常用和热点工具。  相似文献   
90.
付翔  付成  肖玲韬  樊捷  付世建 《生态学报》2022,42(8):3206-3215
为考察群体中不同的个性组成对鱼类集群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选取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为实验对象,依次测定其活跃性和社会性,随后分别根据活跃性和社会性的高低分为高、低和混合活跃性(或社会性)鱼群,考察鱼群中不同个性组成对集群时的整体运动特征以及每尾鱼的个体运动特征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华倒刺鲃的个性特征稳定且个体间变异较大;(2)高活跃性鱼群的运动时间比和速度同步性均大于低活跃性鱼群,而混合鱼群位于二者之间且与两个同质性鱼群均无显著差异;高社会性鱼群速度同步性显著小于低社会性和混合社会性鱼群,而后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3)活跃性特征与集群运动时每尾鱼的运动特征(速度及其同步性等)相关,社会性特征不仅与上述运动特征关联,还与凝聚力大小(距鱼群质心距离)相关。研究表明:(1)鱼群的活跃性和社会性组成均对集群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但其内在机制截然不同。主要表现为:就活跃性而言,群体的运动状态是由群体中所有成员共同决定(平均决定机制);就社会性而言,少数低社会性成员对鱼群的运动水平表现有着主导作用(少数决定机制);(2)实验鱼的活跃性在集群行为中得到了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