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广州新垦越冬椋鸟夜栖集群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研究区域 新垦地镇位于东经113.35,北纬22.36,为广州的最南端、珠江口前沿,濒临伶汀洋,三面环海.  相似文献   
52.
廖卫华 《化石》2007,(4):31-32
目前世界上生活着成千上万种的动物和植物,而在漫长的地质历程中也曾有成千上万种生物灭绝、消亡。经古生物学家研究,显生宙至少曾经发生过五次巨大的(一级)生物集群灭绝事件(如发生在4·4亿年前的O/S事件、3·7亿年前的F/F事件、2·45亿年前的P/Tr事件、2·1亿年前的Tr/J事件和0·65亿年前的K/T事件等。其中,P/Tr事件使蜓、四射珊瑚、三叶虫等动物全部灭绝,K/T事件则使恐龙、菊石等动物在地球上消失),至于稍小一些的(二级、三级……)生物灭绝事件在地质历史上更是屡见不鲜。在3·7亿年前的晚泥盆世曾经发生过一次非常明显的生物灭绝…  相似文献   
53.
为考察营养状态和代谢范围对鱼类群体行为的影响,研究以锦鲫(Carassius auratus)幼鱼为实验对象,在(25.4±0.2)℃条件下先测定其摄食代谢和能量代谢(标准代谢率, SMR;最大代谢率, MMR)计算代谢范围(AS=MMR–SMR),再测定5个“营养-AS”处理组的锦鲫鱼群体中的个体空间位置、摄食量及个体特征(如个体游泳速度和加速度)和群体特征(如个体游泳速度同步性、个体间距离、最近邻距离和群体极性)。研究发现:营养状态、饥饿、代谢范围、摄食和消化对鱼群中的个体空间位置均无影响。饥饿和消化对锦鲫群体的凝聚力并无影响,但饥饿降低该种鱼群体协调性的现象仅在消化期间存在,即群体中个体食物获取能力导致消化策略并非相同,由此引发个体游泳运动同步性更加紊乱,最终导致群体协调性下降。在正常营养状态的锦鲫群体中,群体前部的空间可赋予个体获得更多食物资源的生态收益,但饥饿消除该群体中个体空间分布生态收益的异质性。对照组摄食量与摄食水平与预测剩余的AS呈负相关,饥饿组摄食量与摄食水平与预测剩余的AS不相关。研究表明:在正常营养状态的锦鲫群体中,群体前部的空间可赋予个体获得更多食物资源的生态...  相似文献   
54.
研究旨在探讨同质(所有个体均正常摄食或饥饿)或异质(由不同饥饿个体比例组成的鱼群)鱼群的隐蔽所利用及觅食行为差异,以及上述行为对模拟捕食刺激的响应。实验选取喜好集群的德玛森小岩鲷(Chindongo demasoni)幼鱼为研究对象,以设置了隐蔽所臂和食物臂的六臂迷宫为竞技场,考察不同饥饿个体比例鱼群(8尾成员,分别为8F0S、7F1S、4F4S、1F7S和0F8S, F为正常投喂个体, S为饥饿个体),在自发状态及遭遇模拟捕食刺激下在迷宫不同区域的分布和成群动态。研究发现:(1)8F0S鱼群偏好隐蔽所臂;随着鱼群饥饿个体成员比例上升,鱼群在食物臂分布呈线性增加趋势, 0F8S鱼群在隐蔽所臂和食物臂的分布已不再存在差异;(2)隐蔽所臂的鱼群成群频率随饥饿鱼比例的上升呈下降趋势,但食物臂的鱼群成群频率并未随饥饿鱼比例上升而上升,且鱼群单次持续时间和总体时间占比均不受鱼群内部饥饿个体占比的影响;(3)模拟捕食刺激导致实验鱼在隐蔽所臂分布显著上升,应激状态下几乎所有集群均发生在隐蔽所臂,且该变化不受鱼群组成的影响。研究表明:(1)在陌生环境下德玛森小岩鲷的行为策略是优先避敌,其次才是营养需求...  相似文献   
55.
马鸣  才代 《应用生态学报》1997,8(3):287-290
对 1 992~ 1 994年新疆巴音布鲁克天鹅湖 3个雁岛定点观察表明 ,斑头雁巢密度为 33~ 55个 ,或 0 .59个巢·m- 2 ,其分布不均匀 .统计 1 84个巢 ,平均窝卵数 X±SD =4.47± 2 .1 9枚 .产卵高峰在 5月上、中旬 ,6月中旬大批幼雏破壳而出 ,为早成鸟 .8月上中旬幼雁长至 55~ 65d龄始飞 .繁殖期要比青海等地迟 1 0~ 2 0d .  相似文献   
56.
春季和夏初黄羊的集群行为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高中信  关东明 《兽类学报》1996,16(3):176-181
本文对春季和夏初在野外观察到的637群黄羊(Procapragutturosa)的集群行为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春季和夏初各种类型黄羊群平均大小及其方差,并对黄羊群的平均大小、所占比例及其稳定性也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春季和夏初羊群的平均大小存在着显著差异(F=3.09>F0.05),春季羊群(2~412只)较夏初羊群(2~103只)变动范围要大。春季羊群主要是混合群(63.14%),夏初羊群主要是雌性群(60.73%)。在春季和夏初两个季节,雄性群比例皆最低,分别为7.45%和7.59%。较大的集群往往是混合群,春季平均大小为38.95只,夏初为29.13只。而雄性群和雌性群集群规模皆较小。在春季,雌性群平均大小为11.35只,雄性群平均大小为8.84只。在夏初,雌性群平均大小为4.88只,雄性群平均大小为9.63只。混合群的社群组织最为松散,处于不稳定状态,雄性群最为稳定,羊群波动最小。产仔期、食物丰富度及羊群类型是影响黄羊春季和夏初集群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7.
四川大头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金则新   《广西植物》1996,16(3):233-238
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取样数据,应用方差/均值比的t检验法、负二项参数、扩散型指数、Cassie指标、丛生指标、平均拥挤指数和聚块性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四川大头茶种群在不同群落中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在不同群落中,其空间格局均为集群分布,但集群程度有所差异.此外,还分大小级对四川大头茶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分析,从幼苗到乔木,其集群程度从大到小。  相似文献   
58.
前乐平统海洋动物灾变事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进  尚庆华 《古生物学报》1995,34(4):410-427
作为古生代最后阶段的乐平统可划分为2个阶和4个亚阶,暂以逼近自然界线的Clarkina postbitteri带之底为下界;在二叠纪形成了栖霞期之前和吴家坪期之前两个超序界面,乐平世海侵居于二叠一三叠纪超序的低水位体系,乐平世末的海泛淹没了古特提斯区的残留陆棚;二叠纪末的生物大绝灭形成规模和性质不同的两幕;茅口期末全球性海退使栖居地丧失而导致地方性类群和远洋浮游生物灭亡的前乐平统海泮动物灾变事件,  相似文献   
59.
黑龙江东部马鹿集群行为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张明海  钟立成 《兽类学报》1992,12(4):243-247
本文根据野外观察到的112群马鹿,初步研究了马鹿的集群行为。野生鹿群大小范围为2—19头,平均群内头数为3.55,鹿群在各季节具有明显的变化。通过对3种类型鹿群的观察分析,发现母仔群是主要的鹿群类型,该类型在各季节中所占比例较大(26%—53%),且在产仔期和哺乳期群内分化较高。而在妊娠期群内分化较低。公鹿群在全年比较稳定,混合群在各季节变化较大,每群平均数4.58头,为3种鹿群类型中最大者。  相似文献   
60.
本文用改变麻雀实验种群光照周期的方法,探讨了集群状况与其腺性发育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增加光照时间能使处于性休止期的性腺发育,但其发育程度不仅与延长光照时间而且与集群的状况有关;在相同的光照条件下,群鸟的性腺发育比单饲鸟显著。由此可见,麻雀冬季集群具有激发性腺发育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